编者按: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先立后破”。经济大省挑大梁,经济大区也要挑大梁。在近期召开的杭州市余杭区委全会、区两会,以及杭州市两会上,“先立后破”成为热词,为未来一段时间余杭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余杭区域经济为观察样本,浙报集团杭州分社推出《先立后破 余杭解题》专题策划,以“立”与“破”的双重视角,深度解读“浙江第一区”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敬请关注。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3年,浙江提出全面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余杭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最优区,有效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二次攀峰”,重回“浙江第一区”。
2024年,余杭提出加快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奋力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大区担当。其中,如何让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化改革,给隐性壁垒做“除法”,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成为余杭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方向之一。
立: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
前不久,浙江省工商联发布2023年度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在要素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排名中,余杭均位列前十。
企业用手投票的同时,也在“用脚投票”。
翻看余杭2023年的成绩单: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数量均列浙江第一;新增市场经营主体6万家,总量27.5万家,数量均列杭州第一。
企业成长有何秘籍?这得益于余杭推动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全面升级,在杭州率先实体化运行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一位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企业发展总会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需求,而在余杭,这类‘成长的烦恼’可以高效解决。”
所谓“一中心一平台”,“一中心”是指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设有人力资源服务专区等6个专区和项目审批协同中心、项目路演中心2个中心,集成145项增值服务;“一平台”是指“余省心”企业(人才)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归集了产值、税收、社保、政策补贴等5.06亿条数据,让企业服务事项“一个门户进、一个门户办”。
企业想要持续发展,选对人才是关键。为此,余杭推出“青年来余”“人才有为”“灵活就业”等增值服务事项包,满足企业和人才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数据显示,“一中心一平台”运行以来,累计上线政策615项,服务企业、人才10.8万次。
作为新时代“两个健康”示范区先行示范县,余杭还通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发布“产业黄金68条”“人才黄金20条”等举措,着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破:塑造改革赋能新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各地都不断推出新举措。在这种形势下,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新的一年,为了持续打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品牌,余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希望破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隐性壁垒,让企业放开手脚谋发展。
持续完善增值服务改革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余杭计划高效整合行政审批事项,发挥三级政务服务阵地作用,下延社保等服务事项168项,实现“一网通办”率98%以上,打造政务服务综合体省级样板。
其中,通过率先探索“一中心”协同运行、“一平台”数智赋能、“一个码”集成通用、“一清单”拓展迭代、“一类事”一体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余杭将加快构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为企服务新生态。
同时,余杭也在优化调整“产业黄金68条”“人才黄金20条”等政策,推动政策发布、量化、解读、兑付、评估、迭代全闭环管理,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以此鼓励民间资本扩大产业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产业基金投向民营项目的比重,目标是达到75%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知识产权证券化“余杭模式”也会有突破。余杭将支持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各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当然,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除了企业办事效率等“硬指标”外,还与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创新创业氛围、亲清政商关系等“软环境”息息相关。
余杭还在紧抓“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这一契机,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不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