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龙年说龙

创作者平台 杨晓杰2024-01-31 13:25全网传播量2507
00:00
00:00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一直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承载着百姓的信仰与期望,是一种超越凡尘的存在。它高居九天之上,遨游四海之间,不可捉摸。诗人杜甫曾写下“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的诗句,将龙与风云、日月并列,凸显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龙的形象通常被描绘得壮丽威武,其形态多种多样。有的龙长着鳞片,有的生有翅膀,有的则与蛇相结合。在《易经》《山海经》《搜神记》《三国演义》等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龙的记载。有些是关于龙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与故事展现了龙的神奇力量。有些则是通过龙的不同形态来讲述的人生的不同阶段,赋予了龙更深的象征意义。

关于龙的最早文献来源见于《易经》,龙是一种文化和信仰的载体,更是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有着不同的寓意,象征着人生无穷的可能性。《周易》乾卦辞中记载着六种形态的龙:“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龙行夕惕;九四,龙跃在渊;九五,龙飞在天;九六,亢龙有悔”。潜龙意味着要学会韬光养晦;见龙则是出潜离隐之象,要学会抓住机遇;惕龙阶段寓意着要保持警惕,兢兢业业,同时谨慎言行;跃龙阶段则提醒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飞龙阶段象征着达到最高境界,成为贤能之人;最后,亢龙阶段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在适当的时候急流勇退。

《山海经》中也有许多关于龙的记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龙相似的异兽,虽然不是龙,但具有龙的特征,如鸟身龙首神、人身龙首神、马身龙首神等。另一类则是真正的龙或龙族。在《山海经》中,真正被记载的龙只有四条,分别是烛龙、应龙、夔龙和蛟龙。其中,烛龙和应龙最为著名。烛龙拥有巨大的神通,能够操控四季变换和日月交替,正所谓“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其能力几乎可与盘古大仙相媲美。而应龙则擅长控水,曾协助黄帝,并在逐鹿之战中大显身手,擒杀了蚩尤和他的盟友夸父。

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也有关于龙的描述: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展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对英雄的理解。

龙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却始终如一。它是智慧的化身,是力量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论是秦始皇的兵马俑,还是唐太宗的昭陵六骏,都刻有龙的图案,寓意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华上下五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此,“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让龙的传奇继续在我们心中流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