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腊月十九,苏东坡诞辰987年。
位于苏堤口子上的苏东坡纪念馆,举办了一场“西湖寿苏会”以纪念“老市长”诞辰。
“寿苏会”,说得直白点,就是为苏东坡祝寿。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十二(腊)月十九日东坡诞辰日举行,源于宋,明清时期最盛。它是纪念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一项传统活动,也是延续千年的文人雅集。
今天的这场“西湖寿苏会”,仪式感满满。
苏东坡画像前,摆满了他最爱的食物:二红饭、鲈鱼、东坡肉等,袅袅琴音传来,嘉宾人手一枝腊梅,鞠躬后,插入花瓶中。
这样的纪念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在现场,浙江省历史学会会员、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分享了他收藏的“寿苏会”碑石拓片。经他考证,这个拓片记录的就是苏东坡806岁诞辰纪念日当天,仰慕他的清代官员们在高邮文游台举办“寿苏会”的场景,各种细节都记录在拓本的左侧文字中。
在182年前的这场“寿苏会”上,聚集了苏东坡的12位“铁杆粉丝”:扬河通判张用熙、宿州学正宋茂初、户部主事王敬之、贡生周叙、翰林院庶吉士高鸿飞、光禄寺典簿贾和钧、候选训导周兆椿、文学生昊庆鸿、布衣何泳等十二人,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敬意。
比如“寿苏会”上准备的食物,都是和苏东坡息息相关的:东坡肉、鲈鱼、真一酒、二红饭、阳羡茶。
大家提到苏东坡和美食,自然会想起“火候足时他自美”的“猪肉颂”和“此生有味在三余”的“鲈鱼诗”。于是,贾和钧准备了东坡肉,周叙带来了鲈鱼。
张用熙捧着的是“真一酒”。
这酒是苏东坡住在岭南惠州时,用“米、麦、水”酿制而成,苏东坡说:“真一色味,颇类似在黄州时所釀蜜酒也”。
“二红饭”是高鸿飞带来的。
苏东坡当年在黄州开垦种植,收上来大麦二十余石。可惜,大麦在市场上不太受欢迎,他只能自己吃。一开始,他将大麦脱壳煮,嚼起来啧喷有声,儿子调侃说这是“嚼虱子”,于是苏东坡又想了一招,干脆在大麦中掺入赤小豆,两种食材烧起来,都是红色的,味道还可以,夫人王闰之便称:“此新样二红饭也。”
王敬之沏泡了阳羡茶。
这款茶曾是宋代名茶,当年苏东坡进士及第,朝廷在款待同科进士的宴会上,苏东坡的邻座是宜兴人蒋之奇,他的家乡就盛产阳羡茶,苏东坡甚是喜爱。
宋茂初自绘了一幅“梅花封”。
他在封面上画了梅花图,内笺上写着苏东坡在惠州时所作的《西江月•梅花》:“素面常嫌粉流,洗妆不褪唇红。”
在这场“寿苏会”上,还有周兆椿击鼓、吴庆鸿吹洞箫、何泳演奏铁笛,更又丹青高手将这次雅集的场景绘制下来,并请人镌刻到石碑上,最后嵌在文游台的石壁上。
丁云川说,他是三年前偶然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到的这幅碑石拓片。去年2月,他还特地跑到高邮的文游台实地考察,“没想到这块碑还在,就是可惜啊,碑石现在有了裂缝,后人为了保护它特地加了玻璃罩保护起来。当地的文保人员看完我的这幅拓片后分析,这幅完整的‘寿苏图’肯定是碑石完好的时候拓的,应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十分珍贵。”
有了这些核实,丁云川把这份“寿苏图”的历史信息都转给了西湖景区管委会,这才有了今年这场溯源仿古的“寿苏会”。
“我们当下举办寿苏会,不仅仅是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故事、背诵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画作品,更应该向他学习在逆境中乐观豁达、奋勇向前的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好好向他学习。”浙江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蒋水荣表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