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我和“诸暨市戴思恭康养研究院”三位同事一起去马剑镇政府,与镇政府退休干部潘根福商谈“戴思恭诞生700周年纪念会”事宜,毕了,顺便去预约好的马剑镇上和村“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我第一次见到该村的教师陈可英,同时听她介绍乡村图书馆的创办过程和她带领的“越民生义工团”,深受感动,决心要写文记录这个将于今年12月退休的“浙江好人”“浙江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陈可英长得中等个子,乌黑的眸子很机敏,脸微胖,说话大大咧咧,但又很有礼貌。她介绍这个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是一个闲置的乡村学堂,她与村镇商量,改造一个乡村图书馆,乡贤和她的义工团纷纷捐助,现有5000册书,3个阅读室和3个教室,我坐第一排,陈可英说您熟悉的医学博士陈浙兵就坐这个位子,我“嗯”了一声。随后我去参观图书馆,想不到我撰写孙伏园正需要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查到了。
走过狭窄求学路,两度代课,终于成了一名正式教师
陈可英儿童时代生活艰难曲折。1969年12月,陈可英出生在诸暨市马剑镇最西部的小山村上和村。出生才两个多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孩子,还要赡养公婆,家庭生活的艰辛自不必言。小学毕业时她以当时马剑、龙门、平阳三个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县属区管中学马剑中学,担任大队长、班长。但中考前一周的一次事故使她受伤,躺了一周后,是由同学背着进的考场,由小哥用双轮车拉回家,最终以两分之差没有考上草塔中学。没书读了,欲哭无泪。她后来选择到上和学校当起了幼儿园老师,每月20元,补贴家用,第二年以社会考生的名义进入了心仪的草塔中学。
2022年11月 陈可英和88岁的妈妈。
“两个哥哥都出门打工,家里就奶奶和妈妈,田地里有农活,我每周末都会骑着自行车回家,翻山越岭地骑40多里路,学校里一缸霉干菜常伴一日三餐,食堂里1毛钱一碗的豆腐都是奢望。”想起往事,陈可英总会打开那时的日记,那里记写着一个山里女孩子最大的梦想: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她成绩优秀,还担任了学校团委、学生会宣传部长。但命运多舛,刚进高三时又住院。做操的时候晕倒在操场上,是急性黄疸肝炎,医生说营养不良之故。住院花了家里一头年猪的钱,那年家里要造房子,大哥要结婚,眼见得年迈的奶奶都愁白了头,陈可英毅然选择了休学,到马剑乡中当起了代课老师,每个月有60元工资,对家里也是不小的帮衬。
父亲是因为受了外伤用错了药,早早去世;自己也因伤因病走得踉踉跄跄,陈可英在心里埋下了立志学医的梦想种子。复学后,陈可英学习更刻苦。每天晚上草塔中学三楼有个教室里烛光影影绰绰,那是陈可英还在秉烛夜读;在寝室里的枕席下,陈可英放满了学习资料,她总会在睡觉前,在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回顾一遍当日的学习内容,遇到疑惑就打着手电筒查阅。会考前夕有个消息:绍兴师专将以会考成绩提前招生。这让陈可英陷入了彷徨,但很快做出了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毫无悬念地圆了妈妈心中的大学梦。陈祖楠校长面试时问陈可英“为什么要选择绍兴师专”,得到的回答是“为了妈妈的微笑”,陈校长了解原委后当场表态录取。事后证明,这一次拍板确实是慧眼识珠。陈可英在师专学习时担任班团支书,品学兼优,还光荣地入了党,陈校长为她毕业赠言:“从孝女到未来教师终成共产党员,由尊亲而热爱学生更要忠于人民。”
在33年教学生涯中,陈可英经历了不同的教学岗位:10年五泄初中,10年海亮学校;20年的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大侣小学……但她把家乡人、教育家斯霞的教育理念装在心里,带着同样灿烂的笑容,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收获了学生的喜爱。
作为语文老师,陈可英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用读写为成长刻盘。1991年毕业后,陈可英被分配至诸暨市五泄初中任教,当时该校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设立的第一批导读联络点之一。接过任务的陈可英,开始如同小马过河一般,摸索着指导学生读、教会学生思、组织学生议、激发学生评、布置学生练,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教育风格。57本《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可以成为她与新班级第一次见面时的开场白;每周两节的阅读指导课、每两周一次的阅读效果检阅、每节课前5至10分钟阅读活动,是她课表上的固定内容……一百多篇学生习作见报、学生成为少年国际书信比赛国内金奖得主、《中学生天地》封面人物等,极大鼓励着学生。陈老师也勤于笔耕以身作则,是国内多家儿童杂志的专栏作者,发表文章百余篇,获省读书征文比赛一二等奖,还主编出版了乡土文化读本《马剑》《小学生必背经典古诗词》《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等多本图书。
“陈老师来家访了二十多次,在陈老师眼里没有差生……”
“陈老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师,她逆转了我的未来……”
“我也永远感恩陈老师,初三那年,上完课赶回宿舍烧菜给我吃。那时候食堂永远只有一碗蔬菜,你给我烧的肉、蛋支撑着我读完了初三。你给我的不仅是一种物质支撑,更是精神信念的支持和鼓励,是爱的味道!……”
这些均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陈祖楠校长在《修德求真》一书中用三页篇幅多次写到,陈可英被誉为“陈祖楠教育理论的传承者、践行者”,还被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聘为“德育导师”。
2021年4月 陈可英与87岁的陈祖楠校长。
教育+公益,分享书香分享爱
陈可英一直带着感恩之心助人为乐。
大学期间,她就开始义务帮教学困生。2008年汶川地震,28个困难家庭的孩子与海亮集团爱心结对,被送到诸暨。当时学校在放假,陈可英放弃休息时间,义无反顾当起了“代理家长”。整个假日,她带着孩子们进书城、逛商场、游广场,当孩子们慢慢熟悉海亮,又利用假期为孩子补课,让28个孩子在海亮尽快共有一个温暖的家。学校发给她的补贴,她如数捐赠给了灾区人民。至今,灾区的孩子还一直念叨着陈可英:“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笑容灿烂的陈老师,在最需要的时候像妈妈一样陪伴我们。”
她收到过来自柯桥的一个陌生短信:“老师,你来救救我的孩子!”原来因为青春的叛逆,读初二的小敏与家长关系僵化了,每天对着电脑电视,不外出也不上学,家长无计可施,得知陈可英乐于助人,又懂家庭教育,就冒昧地找来了。素昧平生,陈可英却立马回复,并安排时间赶去柯桥,一趟两趟三趟……一共去了六趟,一边解着孩子的心结,一边做家长的开导工作,像愚公移山叩石垦壤,精诚所至,那个孩子与父母言归于好了,答应好好地上学,甚至提出要来诸暨读书,因为这里有陈老师。
陈可英还为一位想轻生的湖北大学生拨开迷雾,重新找到人生的路标。那位女大学生因为初涉社会,被许多人事困扰,痛苦万分,产生了最坏的念头。陈可英获悉后,一日一夜几乎没有入眠,又只能守着电话、手机跟她沟通,用嘶哑的喉咙、真诚的爱打动了她,就像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像一米阳光照进那扇心窗,她迷途知返,后来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接触“公益”是在2013年。那时陈可英由中学转入小学,尤其是从私立学校进入公立学校,闲暇的时间一下子增多了,总琢磨着投出自己,去做点什么。机缘巧合,她进入市共青团的网站,看到义工组织“一米阳光”,夙愿就像春笋一样兴奋地破土,急匆匆地报名、跟帖去参加3月3日的福利院活动,感觉是参加一个盛宴。
紧接着下一个周末她第二次去市人民医院做志愿引导,意外地被人评价道:“你们可真会赚钱,周末还来医院打工。”面对许多人对公益的误解,她不禁陷入了沉思:我能再为社会做些什么?于是,她注册成为志愿者,选择走上公益路,希冀用自己的善举帮助更多的人、传播更多的正能量。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少年,关爱抗战老兵、环卫工人,宣传科学家教、睦家助爱,推广文明阅读、绿色环保……在孩子心田播撒爱的种子,孩子带动家长、家长带动家长都融入到公益里,是这以后持续的美好状态。
2015年8月陈可英成为诸暨市越民生义工团的负责人,身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绍兴市儿童阅读力提升工程书香讲师、浙江省优秀导读员、浙江省教师书香人物,陈可英与自己的职业相契合,她首先将阅读和公益结合起来,倡导“分享书香分享爱”。
一是图书馆志愿。2015年8月开始的一年半时间里,每周末都组织志愿者参与图书馆志愿,帮助读者查阅书籍,劝阻不文明阅读行为,维护安静的阅读环境。而每个周六上午,陈可英风雨无阻地为读者们送上贴心服务,为幼儿做阅读引领。当时的市图书馆馆长郑永说:“义工团的加入,是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义工的无私奉献,会对读者文明阅读起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流动书屋活动。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亲近阅读,陈可英组织为岭北、东和、斯宅、马剑等边缘乡镇的留守儿童赠送了两千多册图书,还约请童话名家汤汤、本地作家梅芷、弘虫开展多次公益讲座,让孩子与作家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与阅读和写作交上朋友。“分享书香分享爱——流动书屋”被评为2016年诸暨市优秀公益项目。
三是建设乡村图书馆。2017年5月,在诸暨马剑镇上和村的闲置学堂,一座修葺一新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散发着怡人书香。这座学堂是陈可英小学时候的母校,1957年建造的,曾走出160多位大学生,承载着周遭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后来由于校点撤并,2013年学校停办。老学堂俨然成了一处废弃之地,昔日的学堂味被稀释得荡然无存。上和村有很好的读书传统,村里的《陈氏家规》中就提到了“为人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何处寻找美好的回忆、文化的根?陈可英心中逐渐萌生了借助公益的力量改造老学堂的想法。
2022年11月陈可英与流动儿童交流。
人心齐则力量聚。发动之下,2017年30多位在老学堂读过书的上和学子慷慨捐款6万多元,村民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家乡建设,在种庄稼的村民放下工作来帮忙,安放杂物的农户也毫无二话地愿意腾空。方向明则天地宽,原来的荒芜被整饬一新,旧学堂的外貌很快明朗。一大批诸暨作家捐赠了近千册图书,还有不少爱心人士捐字画、桌椅、空调和书架,书香浓了。爱心公司捐赠了5台空调、乡贤捐赠了乒乓球桌、1万多的甜品桌、1万5千多元的30顶帐篷,设备齐了。在绿意葱茏的五月,一座以爱为名、以书香凝聚的乡村图书馆脱颖而出。看着侯门山又恢复了书香,许多村民用手机将侯门山新貌拍下,发送给在外工作的家人,感慨道:“我们上和人的读书记忆又回来了!”如今,已有5千多册图书上架,3间教室被划分成少儿类、青少年类、成人类不同主题的图书室,拥有经典名著、英语绘本、地方名志等好书,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
2017年开学第一天,陈可英所带的六(3)班同学用压岁钱购买了价值两千多元的甘蔗,为陷于困境的蔗农排忧解愁。很开心听到家长说在用独特的方式修养孩子的心性,也很欣慰于受助者得到便利、看到希望。“赶在春天播种爱与善的种子,希望每一粒种子会在岁月的土壤里发芽吐绿。”这是陈可英乐于坚持的事。“想起曾经的‘荒岛时代’,现在的焚膏继晷是何其幸福!只要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再苦再累也乐意。”这是陈可英的口头禅。
环境入手帮扶困境儿童、留守儿童
8年前,小越的爸爸得了脑瘤,后来失明,阴霾挡不住……而今,她的房间早已焕然一新!
小晴还没有出生,妈妈不幸高位截瘫……不完美的母爱成了永远的缺憾,就像那房间空荡荡……如今,新书柜、新书桌、新床、新被褥,带来阳光般的温暖!
爸爸耳聋,妈妈精神不正常,小佩与年迈的奶奶的房间没有窗子,有扇门通向没有安全栏杆的小阳台……拥有新床的那一天,小佩在床上开心地蹦啊跳啊,奶奶也搬进来一起住,她说做梦也没想到还可以享这样的清福……祖孙俩共有幸福的巢!
2017年开始,越民生被誉为“梦想改造家”,为诸暨马剑、安华、五泄、同山等乡镇的17个困境儿童打造了“焕新乐园”“益童暖巢”,圆了新房梦,让他们的天空星星都亮了!不仅给这些孩子布置新房,还开展一年以上的爱心陪伴活动,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省妇联主席王文娟称赞说:“这项行动带给孩子的也许是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且越民生义工团在全省110个承接“焕新乐园”的优秀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获省“改善焕新奖”“陪伴焕心奖”,以及“焕新记”评比第三名与“焕新记”之儿童成长篇第一名的成绩。这其中自然离不开项目主持人陈可英呕心沥血的付出。
项目刚在马剑试点的时候,陈可英左脚正受着伤痛,她既没有请假休息,也没有间断公益,依然每个周末一瘸一瘸地带领志愿者奔波。走访、验证、商讨、施工、选购到布置,每一个环节都极其慎重,一丝不苟。
2018年暑假,安华的“焕新乐园”开始实施,陈可英带着“焕新儿童”在萧山参加为期一周的焕新成长营。陈可英每天与儿童同吃同住,等孩子们入睡了,她开始远程指挥,与义工们商讨、决策。一回到诸暨,陈可英顾不上休息,冒着酷暑马不停蹄地赶到安华走访。就为了给孩子一种回到家走错门的感觉,陈可英拼命三郎般地付出。
圆一个新房梦,需要的资金数量大,最多一个花费了一万四千多元,接近项目资金的十多倍。“仅靠我们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关注这些孩子。”为了筹集爱心资金,陈可英通过志愿者中心义卖平台组织开展义卖,好些个周日,都跟义工一起栉风沐雨,为爱吆喝。
她用无私的举动把爱的旗帜扎根于人心的高地,飘扬于无数学子和家长的心灵。在她的引导下,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和家长都是志愿者,学生拿出稿酬、奖金、压岁钱7000多元,成立爱心基金,用于帮扶困境儿童;以前的学生也慷慨解囊,平常也经常会有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士主动联系,支持越民生的公益行动。
如今,越民生已圆了87个新房梦,为141个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圆了书桌梦,牵手成长730多人,在2018年中央政法委、中共浙江省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五集电视政论片《坚持发展“枫桥经验”——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中,越民生“焕新乐园”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陈可英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实施了20多个公益项目——“留住乡愁、种下希望”的走读乡村项目、聚焦流动儿童的“爱在他乡”项目、提升困境儿童沟通表达能力的“阳光少年大声说”项目、关注青春期成长的“只此青绿”项目、为儿童上堂孝心课的“心悦行动”等,深度服务儿童,深受好评。
建好和美小家,融入和谐大家,感化周围,影响周围
虽然原生态家庭不完满,但母亲却是她的人生启蒙书。从她记事开始,母亲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到学校去烧饭赚工分;白天,母亲就赶回家干农活,晚上做手工活。靠着母亲勤劳的双手,这个家慢慢步入正轨。母亲对公婆的好也让陈可英印象深刻。陈可英说,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每天起来第一句话都是问奶奶吃什么?爷爷中风了,陈可英的母亲承担起全部的服侍工作;后来,奶奶也卧床不起,也是她照顾的。陈可英说,不管命运开多大的玩笑,从来没见母亲抱怨或者退缩过,也没见母亲跟谁交恶过。母亲的坚韧、善良、孝顺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给她打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陈可英和丈夫陈明焱共同执教三十余年,他们日常的生活被教学、做公益充满,他们共同的理念是帮助更多家庭,做好父母、树好家风,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陈可英家庭可谓是诗书气自华,书香能致远。教师夫妇陈可英、陈明焱享受教育也享受阅读,将上千册藏书视为至宝。陈可英是绍兴市作协会员,开设省市级导读展示课并在全省多次交流,把推广阅读作为志愿目标。陈明焱多篇论文省市级获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竞赛近140人获奖,被授予全国数学教育优秀园丁,《诸暨教育》做专题报道。儿子陈钧远以优秀成绩留学回国,在北京担任产品专家,延续幸福阅读的寻梦旅程,发表多篇文章,开设朗读者、设计者微信公众号,将阅读与成长完美结合。
2020年8月 陈可英与先生陈明焱、儿子陈钧远。
陈可英家庭被先后评为绍兴市首届慈善家庭、浙江省书香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在绍兴市首届家文化节上,陈可英的一封家书让听者动容:
我又想起2017年5月6日,那是一个周六,我们忙着准备为困境儿童焕新房间,没有时间准备中餐,就把早餐的冷粥、咸鸭蛋、榨菜丝端出来,没想到你吃完后才笑着说“今天是生日”。那一刻,我有多少歉疚上心头。我记住了很多孩子的生日,却总习惯性地把最身边的你忘记。
但你丝毫不责怪我,反而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后勤。让我只管着教育、公益。去年11月18日87岁的老妈遭遇车祸后住院,到今年3月8日回老家,这期间在医院陪护的是你,在家更多陪伴的还是你。因为有你,作为越民生负责人的我,依旧可以组织活动,开展了10多场讲座,走访100个困境儿童,慰问100位耄耋老人,零下天气组织志愿者分拣包装送往上虞的生活物质……“总要有人去擦亮星星”, 所以你无怨无悔。请让我说声“老公,辛苦你了!”
节假日成了公益日,你又成为我随叫随到的车夫。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公益几乎成了一家人的坚守:218堂公益讲堂,采购170份爱心礼包,筹集捐赠28万多元抗疫防控物资……我们在不断地给卡口送慰问、坚持爱心热线的值班,却有55天没有回老家。当你在公益基地竖起旗杆,将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知道么?我站在你的身后,内心思潮起伏:越民生没有一个专职人员却组织实施了25个公益项目,获得第六届浙江省慈善奖志愿服务奖、获评5A级社会组织、5星级党支部……就是因为有你这样默默无闻的一大批志愿者,服务千家暖。
夜已深了,微信叮咚有声,原来是咱儿子送来问候。在北京,儿子也牢记着家训:敬为上、宽待人、勤为善、爱相守。你在梦中也该笑出声来吧。让我们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一起向未来!
陈可英老师的头上有许多光环。她的爱洒在诸暨,辐射浙江,波及到省外,我们可以从她的故事中领悟到她爱的崇高,爱的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