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 余杭解题丨创新要素做“加法” 今年突破3个千亿级“小目标”

潮新闻 胡金 徐颖 谭琴 制图 聂李黛芳2024-01-29 06:07全网传播量2267
00:00
00:00

编者按:

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先立后破”。经济大省挑大梁,经济大区也要挑大梁。在近期召开的杭州市余杭区委全会、区两会,以及杭州市两会上,“先立后破”成为热词,为未来一段时间余杭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余杭区域经济为观察样本,浙报集团杭州分社推出《先立后破 余杭解题》专题策划,以“立”与“破”的双重视角,深度解读“浙江第一区”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敬请关注。 

重回浙江第一的余杭,下一步怎么干?

余杭区委全会、区两会公布了数个“千亿级”新年目标——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再超1000亿元。

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底气何来?如何实现?

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是十年来这个农业大县走向“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制胜法宝。先立后破,给创新要素做“加法”,则是余杭数字经济再攀高峰的重要锚点。

立: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先立后破,“立”对应产业逻辑,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

2023年,余杭地区生产总值2936.43亿元,居全省第一,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有望实现全省第一;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06%。

经济再次攀峰的背后,正是“创新”两字。余杭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矢志锻造硬核实力。

在余杭大力实施“创新策源工程”的背景下,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湖畔实验室顺利竣工,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成功结顶,未来科技城获批省级高新区。

更为可喜的是,余杭创新生态的蓬勃发展。仅过去一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人才工作更是持续领跑全省,人才总量已超40万。

依托丰富的创新要素,余杭承接多个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去年新增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2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30项,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大满贯,连续三年捧回“科技创新鼎”。

前不久,余杭还发布了“玉鸟计划”,建立科研重器“一对一”服务保障机制,持续优化科创环境,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破:硬核举措再创优势

先立后破,“破”对应改革逻辑,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

余杭是全省创新平台最聚集、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但仍存在不少成长中的烦恼和前进中的挑战。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高能级策源方面,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还不够多、顶尖人才招引力度还不够强。

要想把人才和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余杭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必须以突破性思维、超常规力度打破发展藩篱和瓶颈,汇聚更多的创新要素。

余杭区委全会报告指出,将以超常规举措落户更多“国之重器”、顶尖人才、名校名院名所,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所谓“超常规举措”,余杭主要聚焦三大领域——

建强科研重器。除投用湖畔实验室,试运行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重点项目外,引进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全力争取全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深耕“海创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推动人才总量突破45万。

厚植科创生态。优化调整“产业黄金68条”“人才黄金20条”等政策,持续打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品牌;开工建设之江实验室科研成果集中产业化落地园区,创造条件为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

城市实力靠产业,城市未来看科创。当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在余杭汇聚,这座城市也将迎来更多的可能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