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1月22日至1月26日,履新首周,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就开启密集专题调研模式,深入4个镇街、平台和部门走访调研,安排满满当当。
新书记上任伊始,走出办公室,首站去哪里,往往备受关注。
精心选择的“起手式”,往往透露出主政思路和工作方式,也会为全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指明新路径和新方向。
密集调研的关注点在哪里?背后又有哪些深意?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细微处感受到,海宁全市上下“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提速”的精气神。
一、去了哪?
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这是徐明良履新调研第一站的目的地。
为什么是这里?不妨从当天调研行程来找找答案。
当天,调研中最先来到的安正时尚集团,是一家品牌服装龙头企业。紧接着来到的天通高新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发展电子材料、电子模组、智能装备、绿色能源产业和泛半导体产业的科技型企业。最后,在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徐明良听取了产业发展沿革、产业链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情况。
谜底就在谜面上。
时尚产业和泛半导体产业是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的两张金名片,同时也是海宁打造“241”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两个重要部分。其中,海宁喊出,时尚产业达到1000亿规模,泛半导体产业分别达到500亿规模。
从地位来看,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一直是海宁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同时也因其是与多地交界的“战略要地”,成为海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自2016年启动泛半导体产业引育以来,目前经济开发区已有103个项目签约入驻,建成泛半导体产业园,并获评省泛半导体产业“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24年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00亿元。
“区街是全市经济发展主平台,特别是近年来发展泛半导体产业,布局好、链条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徐明良对经济开发区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发力奔跑泛半导体等新赛道的做法印象深刻。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徐明良也希望属地能更清醒地看到,还存在差距和短板。
地处沪杭之间,周边大城市环绕,海宁经济开发区始终面对着挑战,面对着“高低起伏”的发展局势。
稳增长问题摆在了面前,海宁怎么办?
今年,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提出要全力打造“一城三地”,即泛半导体产业新城和时尚产业高地、全域共富基地,品质生活福地。
目标已定,如何把“蓝图”变为“施工图”?这需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扛起责任担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你追我赶拼经济”的氛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关心啥?
记者梳理发现,履新首周,徐明良有约一半时间花在调研上,内容覆盖平台能级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
涉及海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是调研的重要内容。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海宁“新年第一会”上,提出实施“创新提升年、改革突破年、项目攻坚年”“三个年”计划。从2022年到2024年,海宁每年都把创新放进“三个年”中,可见“创新”二字的确重千钧。
鹃湖畔集聚众多“科创力量”。首站之后,1月23日下午,徐明良带队来到位于鹃湖畔的国际合作教育办调研考察,实地走访园区科研院所。“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既是国家战略需要,更是海宁未来发展机遇。海宁与浙大牵手合作以来,顶层设计、战略谋划有高度,项目推进有速度,科技孵化有规模,大大提升了海宁的美誉度。”徐明良充分肯定过去几年市校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长安镇、高新区是海宁西部重镇之一,同时也是海宁发展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三篇”的重要平台。听取园区现状介绍,了解企业研发,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徐明良来到长安镇、高新区,参观新华三(海宁)电子信息产业园,并对入驻的通讯和电子设备制造领域企业进行考察。在现场,徐明良鼓励企业要继续发挥优势,深耕主业,做大做强,始终站在数字化技术创新前沿。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也是一座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海宁在皮革、经编、家纺“老三篇”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三篇”的基础上,向泛半导体、大健康、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战略三篇”突破性发展。
循着海宁产业发展,再去看徐明良履新调研之行,可见他对于产业发展这一事关经济命脉和城市快速成长引擎的重视。
三、提了哪些要求?
调查研究,基础在调查,关键在研究,根本在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良策。深入调研谋的是未来发展。
调研过程中,针对其当下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徐明良提出了方向明、思路清的要求。
“经济发展主平台就是要争当勇立潮头排头兵。”徐明良在详细了解海宁经济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情况后,希望属地能对标先进,进一步增强平台吸引力,加快推进能级提升、产城融合、政务服务增值化,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不断培育和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扛起全市经济发展主平台的责任和担当。
对于国际合作教育办,徐明良要求围绕“创新提升年”工作主线,当好主力军,人才科创集团发挥牵引作用,推进人才、孵化器、加速器落地生根,确保人才集聚有收成、产业发展有收成、经济效益有收成。同时,围绕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战略目标,在深化校地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对于长安镇、高新区,徐明良给到的定位是“高和新”。他要求长安镇、高新区要展现大平台的大作为,持续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全力打开经济增长空间,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
记者留意到,每到一地,徐明良都鲜明地提出平台属地要担起“挑大梁”重任。“高质量发展”“产业平台建设”是对属地产业发展提及的高频词。
在记者看来,“担当”二字体现了徐明良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平台的肩负重任。
平台能够担起重任。海宁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打造了沪浙首个省际合作园区,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海宁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四链”协同,加快抢占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平台也必须担起重任。作为海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几大经济平台有责任在严峻的形势下挑起更多重担,不仅要从量上贡献经济增长点,更要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稳定全市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一路调研,一路头脑风暴,思路、出路,也逐渐清晰。新开局,城市竞争开启新一轮竞速,“海宁速度”必须越来越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