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安的赵阿婆(化名)今年75岁,大约十多年前,她鼻子的左侧斜下方长出一颗黑褐色的“小疙瘩”。
一开始她以为只是颗痣,便没有特别放在心上。再加上这几年不断成功牵线了好几桩婚事,乡里乡亲都说这是“媒婆痣”,所以即使这颗“痣”每年都会变大一些,她也压根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这两年变得太大了,看上去有点难看。”赵阿婆说,原本只是米粒大小的痣今年已经像颗黄豆一样大,并且频繁出现瘙痒难耐,已经好几次被她抠破,出现溃烂。
最近,赵阿婆终于在家人的劝说下打算到大医院把“痣”点掉,却不想查出了大问题。
视觉中国供图 (图文无关)
“这位老人家一到门诊就说想点痣,但我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不对劲。”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一期皮肤科罗丽敏副主任医师接诊后发现,赵阿婆的这颗“痣”凸出皮肤表面,中间部位因为多次溃烂已经形成了黑痂,并且和正常的皮肤边界不是很清晰,边缘处像是绕了一圈“小珍珠”。有着丰富皮肤肿物诊治经验的罗丽敏当下就想到一种可能性:基底细胞癌。
随后的皮肤镜检查结果也初步证实了医生的猜测。
日前,罗丽敏副主任医师为赵阿婆进行了皮肤肿瘤的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显示为基底细胞癌。
目前,赵阿婆已经出院,后续还需定期复查。
长癌竟和长期日晒有关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皮肤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外观上可以表现为黑色以及褐色的结节,很具迷惑性,很多人会跟普通的痣、老年斑等相混淆。”罗丽敏副主任医师解释,我们的皮肤从外到内分别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基底细胞癌的瘤细胞与表皮的基底细胞相似,而基底层同时还分布着黑色素细胞,良性的黑素细胞增生就是我们俗称的痣,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弄混。
如何进行区别呢?医生表示,正常的痣或老年斑等,边缘都是光滑清晰的,而基底细胞癌的边缘是像珍珠样的隆起,并且它常会出现糜烂、溃疡、结痂等情况。
那么,基底细胞癌是怎么发生的?浙大一院皮肤科主任乔建军主任医师表示,它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紫外线暴露(日晒),因此头、面、颈或手背是好发部位,面部尤为突出,除此之外,大剂量的电离辐射、烧伤、疤痕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要达到致癌级别,要皮肤长期不做任何防护措施暴露在强烈的光照下,所以日常防护非常重要。
乔建军主任介绍,手术是基底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作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它生长缓慢、极少转移,一般来说进行全层切除后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当然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并根据病情接受治疗。
专家提醒,防癌记住3点
1、日常生活中做好皮肤防晒,防止过度日晒,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保护好皮肤。
2、中老年人群如果面部出现短期内快速生长的“痣”“斑”,或怀疑是“来者不善”的肿物,要高度重视,不要抓挠或用手挤、捏、针挑等进行刺激,应及时就医诊断。
3、低度恶性肿瘤≠不会转移,不管咋样,它的属性摆在那,它仍有局部破坏性,如果长期拖延不治,也可能会侵犯颌面部骨头甚至颅脑,所以明确诊断后要到专科接受科学治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