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西湖看风景,东山看烟火。
历经三个多月的升级改造,今天(1月26日)杭州东山农贸市场以“东山弄市集”的名字再亮相,成为周边居民、游客、学子们“一菜一早”(买菜、吃早饭)的重要场所。
潮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实地探访了这个藏在西湖边的宝藏菜场。
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此次升级改造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沿街铺位与商业业态,把原有农贸市场在内的三个区域打造成了“西湖·东山集”社区商业体。
“升级后的农贸市场,既能满足周边居民对‘一菜一早‘的消费需求,也能吸引西湖边的年轻人来逛集、打卡。”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
“来荡一圈。”今天来了不少灵市面的居民,个个喜气洋洋。
走进崭新的市场,一下子豁然开朗。
环境好了,菜价会不会涨?相关负责人说,不用担心,因为“市场的摊位费20年不涨价”,所以之前的老摊主一个都不少地回归了。
东山农贸市场一大迷人之处在于“这里能买到西湖里的鱼”。
记者在现场看到,招牌的“西湖鱼”摊位依旧在,还占据了市场C位。
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旁边还多了来自千岛湖的包头鱼、开化鱼,产地、种类与价格标注得清清楚楚,供顾客选择。
“环境好了肯定好,我忙死了。”西湖鱼摊主潘大姐依旧忙忙碌碌。
这里的西湖鱼都是每天凌晨从西湖里现捞的,捞到什么,就卖什么,有点像开盲盒。“今天有西湖好鲫鱼、小白条,进来看看。”潘大姐热情地招呼。
“整个杭州只有这里可以买到正宗西湖里的鱼。我原来都是从望江门赶过来买,后来女儿成家居然住到了东山弄,也是一种缘分。”来了一位西湖鱼的老粉丝华阿姨。
西湖里的鱼怎么烧好吃?华阿姨传授了几个老底子技巧,“弄几条西湖步鱼,春笋、雪菜一起炖个鱼汤,或者打个蛋,再配点火腿蒸蒸,足够鲜掉眉毛了。”
居民曹大伯围了条红围巾,他高兴地说:“明亮干净,菜价没变,今天还打折,马上拎了一只特价烤鸡。”
“老李,今天买点什么给孙子吃,明虾很新鲜,要不要带点回去?” 水产摊主王大姐正招呼着老客。李大伯是在西湖边住了一辈子的老杭州人,前几年家里添了孙子,孙子喜欢吃虾,于是王大伯经常来逛的就是水产区。
和王大姐一样,这里的摊主大多能够叫出老顾客的名字,连人家家里生了孩子,来了客人都知道,总能给顾客推荐时令菜品和做法。
“哦,光头卤鸭还是原来的,这家也都是熟悉的。”居民陈阿姨在求是村住了30多年,几乎天天来这里买菜,今天她每个摊位都确认过了,还是那些老朋友。
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她感慨,这个老牌农贸市场,可以说承载了周边居民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以及生活的人情味。
仔细看市场logo及内部软装设计,原来是结合西湖十景进行创作的。
“上面是波光粼粼,下面是西湖绿水。”东山弄市集相关负责人说,这个“西湖边的农贸市场”处在城市和西湖风景区的交界,背靠杭州名片,西湖元素贯穿其中。“西湖·东山集”吸引了一大批杭州小吃进驻,油墩儿、葱包桧儿、片儿川、定胜糕、猫耳朵、小笼包……以后在这里都可以一站式品尝到。
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市场相关负责人还向记者透露,后续还将增加特色农产品的类目。“比如西湖区对口帮扶地区的砀山梨就将在东山弄市集定点销售。业态方面,已经签约的游埠豆浆、东南亚餐厅、嵊州小吃等也紧锣密鼓在装修了,市场还将逐步发展直播等业务。”
潮新闻记者 方力 摄
新闻+:
东山农贸市场曾历经多次改造
菜场距西湖直线距离不足千米,辐射周边小区、高校等数十万人,是西湖边市民们重要的“菜篮子”。
上一次改造是在2019年8月,当时硬件上对市场整体水电、管道等基础设备进行更新,对市场地面、吊顶、软装进行整体改造,并安装了中央空调。
让居民的“菜篮子”拎出幸福感,一直是西湖区民生实事榜单上的重点项目。2023年西湖区提出“一菜一早”,为打造特色示范农贸市场锚定了方向——菜场里头生意好,外头早市也要热闹,要留住烟火气,更要挖掘特色,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就有了东山农贸市场的再次升级改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