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运时。
今天(1月26日),为期40天的春运正式拉开序幕。不断织密的铁路路网、民航航线,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能坐火车、乘高铁、赶飞机,增强出游幸福感的同时,也体现流动中国的澎湃活力。
此刻,潮新闻多路记者正在火车站、机场和高速口,记录返乡路上的人和故事。
回家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也许藏在他们行色匆匆的步伐里,沉甸甸的行李箱里,以及脸上的笑容里。
答案还可能藏在老家父母一个个小心翼翼的电话里,他们倚着门柱的望眼欲穿里,以及团聚相见那一刻的拥抱里。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一大早,杭州东站排起长队
云贵川渝为热门返乡地
清晨不到6点,杭州火车东站北进站口,人潮汹涌。
一辆又一辆的出租车、私家车载着乘客抵达,短暂停留后奔赴下一站。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在实名制验票通道,一波又一波的人群带着返乡的行囊,排队进站。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由于人流量比较大,队伍还拐了个弯,记者在通道口看不到队伍的尽头,大家都自觉排着队,现场秩序井然。
当天,G4835次列车共售出车票672张,车上旅客目的地多为贵阳方向。
在排队检票的人群中,大多是在外打拼了一年,带着大包小包行囊的返乡务工人群。此刻,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出发,向着家的方向。
“要回老家了,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一天。”清晨6点,贵州人小张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已在检票口等候。
小张1999年生人,他戴了黑色口罩,穿着红色毛衣,外面套着黑色棉服。携带的红色双肩包和红色行李箱在人群中很显眼,妻子则背着不到两岁的孩子。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我们凌晨两点多就起来了,老乡开车送我们到杭州东站。”小张告诉记者,他和家人都在湖州安吉打工,从事枪钉行业,从读书开始算起已经待了十多年。
因为安吉到贵阳直达的车次比较少,小张只抢到了杭州出发的高铁,为了返乡顺利,一家人便早早出门。
小张说,浙江发展很好,治安、交通、环境、收入各方面都很好。相比于往年春节前一个月回老家,今年已经晚了一点,“今年厂里生意好,放假晚,也赚到一点小钱,带着孩子开开心心回去过年。”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在小张的印象里,十年前第一次从浙江回老家坐火车花了两天多的时间。绿皮车两天坐下来,他觉得浑身不舒服,车厢里还夹杂着各种泡面的味道。今天回家,小张的行李箱里主要带的都是衣服和生活用品,大约8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贵阳。“现在条件也好了,一会儿孩子想吃什么,车上都能买。”
对于过去的2023年,小张说,最开心的事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虽然花销大一点,一家人在一起,身体健康就很知足了。
回老家过年,让小张最期待的是和家人朋友团聚。“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在外打工的都从四面八方赶回家,大家一起去山上烧烤,唱歌跳舞最热闹。”
小张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来年攒钱买辆车,让家人孩子出行能更方便舒适。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一个红色的塑料桶,上面还用绳子绑着一大袋衣服,老艾一家子的行李,在人群中很显眼。
儿子媳妇在杭州做服装生意,老艾就从老家过来帮忙带孩子,主动揽下了接孙子孙女上下学的活。“我们反正在家里没什么事,年轻人工作比较忙,我能帮的就出点力。”
“这个桶里装了什么物品?”记者好奇地问。
老艾说,这类桶是云贵川地区的特色,主要装东西方便,“我们的桶里是空的,衣服太多又重,拿来背东西便于携带。”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潮新闻记者 陈薇 摄
今天回去,春节过完再来杭州,老艾算了算,能在老家待二十几天。
“其实每年差不多都是这个时候回去,我们全家已经定居杭州,不管有没有赚到钱,到了这个时间,就想回老家了。”一旁的儿媳补充。
老艾的妻子,已经提早一个多月回去置办年货,为过年做准备了。杀年猪、做腊肠、熏腊肉……都是老家特有的年味。
“我们老家大年三十,亲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至少有两三桌,吃完饭再放烟花,可热闹了。”
儿媳说,过去的一年家人在身边,身体健康,事业上也有进步,扩了店面,渐渐地也开始做品牌,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杭州东站派出所民警现场送福字。章克瑶 摄
铁路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铁路春运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第一个常态化春运,预计铁路客流将出现探亲流、学生流、务工流、旅游流叠加,呈现总体高位运行和节前相对平稳、节后相对集中的特点。
在今年春运的40天里,铁路杭州站预计发送旅客1011万人次,日均25.3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长32.9%(同比2019年增长19.0%),将创历史新高。
其中,预计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周六)为节前出行高峰日;节后高峰日预计在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周六)。
往年从杭州出发前往云贵川渝的热门返乡地,如今火车票销售依旧火爆。
今早6点30分,今年春运杭州始发首趟加开的开往云贵地区的动车组列车G4835从杭州东站出发。
“冲冲冲!”机场里都是伢儿
考完试的杭州“小龙井”们出发了
春运首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更加热闹了。
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上午9点不到,机场T3航站楼里推着行李的旅客就很多了。和往日的机场航站楼略有不同的是,孩子特别多。
“我要去长白山,去和朋友玩了。”戴着一顶红色奥特曼帽子,穿着羽绒服的赵阳洋在人群中很亮眼。
爸爸赵先生说,趁着刚考完试带儿子去东北做一回“南方小土豆”。“我们是一家人出行的,到长白山跟朋友碰头,每年冬天都要去,打算玩一周回来。”
一早,潮新闻记者是搭乘地铁来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地铁一号线上到机场的乘客不少,很多都是推着行李箱出行的。
“出去玩呀。” 一位推着行李带着娃赶飞机的妈妈说,带着娃去一趟三亚,看看海。
春运首日的机场,有出门旅行的“小龙井”们,也有还在为生活忙碌的打工人,更有背起行囊赶着回家的人。
值机大厅里拎着大包小包,推着行李,赶着回家的人。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黄师傅就是赶着回家的返乡人之一。
他推着一个行李箱,拎着一个手提包和一个塑料袋。在航站楼里,他显得有些局促。
黄师傅说,包里是自己的一些衣服和生活用品。
黄师傅去办理值机手续。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您好,哪里可以办机票?哪里托运行李?”黄师傅在值机柜台前问询。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很快办完值机手续,托运了行李。
他是四川泸州人,在浙江平湖一个工地工作。“工地已经放假了,我就想早点回家过年。”说到回家,这个男人一直在笑。
在他心里,没啥比回家更开心的事了。
原本打算坐火车回,但一连抢了好几天票都没抢到,只能选择坐飞机。“机票要1000多块呢。”他说,这已经是自己查到最便宜的回家机票了。
航班是中午12点多,从杭州飞重庆的。“我早上5点多就从平湖坐大巴到机场来了,下午下了飞机之后,还要转两趟大巴,才能到老家的镇上。”黄师傅说,到家估计要晚上八九点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呗。”他笑了,这是回家的意义。
老黄有个孩子,快20岁了,在老家读书。“没给孩子带啥礼物,老板说工资会在过年前打到卡里。”他说,看到时候入卡的工资吧,工资如果多,在老家给孩子买套新衣服。
距离起飞还有快3个小时,黄师傅就急匆匆跑进机场安检区域。在他的心里,早点到登机口,就离家更近一些了。
等着回家,满脸笑意的黄师傅。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T4航站楼里,春节气氛很浓。
一场以“贺新春,暖归途”为主题的新春温暖市集活动,吸引了不少赶路人驻足。
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在一个年俗文化体验现场,有不少人在体验。
一个姑娘正在体验金箔拓印,在红包上拓印上春节的喜庆图案。
“这个活动很有意思,很有春节味。”姑娘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我是马来西亚人,也是回家过春节的呢。”姑娘笑着说。
姑娘叫雯蕙,是马来西亚华人,是一名留学生,在浙江理工大学读大一。
右一为雯蕙 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摄
雯蕙说,在马来西亚,中国的很多节日都过。放寒假了,她也要搭飞机回家过春节了。“我知道今天是中国人的春运,体验挺特别的。”雯蕙说,没想到自己回家的日子跟春运撞在了一起,但到了机场后才发现年味这么浓。
雯蕙已经放了一周多寒假,她去了河南郑州旅行。“我去给河南文旅上分了。”她笑着说,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化,在河南的机场里她遇到了很多年俗活动,她都去体验了。“中国人很热情,送了我很多礼物。”
谈到在杭州的大半年留学旅程,雯蕙很开心。“我很喜欢这里,这里生活很方便,人也很友善,我交了很多中国朋友。”
拿着拓印好的红包,雯蕙拍了照,她说要带给家人。“在我们马来西亚,春节长辈也会发红包,只要还没结婚的小辈都可以收到红包的。”
对于他们来说
春运意味着“大客流”,忙上加忙
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运是回家之路,是休假的起始,但对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民警应航航和同事们来说,却是更忙碌的时刻,“按照经验,除夕前一周将迎来大客流。”
伴随着大流量,高速上的拥堵和事故不可避免,应航航的新年,一定是奔波在路上的,“我来大队11年,只有3年是在家里过年的。”
今年的除夕夜,和往年一样,应航航也将在大队里度过。
“老婆孩子过两天就要回东阳老家了,就我一个人,和兄弟们一起过年了。”
不回家过年会有遗憾吗?应航航笑着说,早在转业到高速交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和家里人说了,做了这一行,正常的假期都会更忙,他们也都很理解。”
应航航准备大年初五忙完工作之后再回家,“也算是错峰拜年了,挺好。”
潮新闻记者 盛锐 摄
“今年过年准备好好休息了。”31岁的赵大哥早上刚刚送完一车货,准备经由萧山收费站前往下一个客户处。
春节是赵大哥唯一的假期,“一年都在路上跑,喘口气。”再跑半个月,赵大哥就准备回安徽阜阳老家,休息到元宵之后再开工。
主要做短途货运,赵大哥每一单跑的并不远,最多也就两三百公里,但往往比较急,“早上接单,下午送单,午饭常常顾不上吃。”
一个人在路上跑,大哥感觉“有时候挺孤单的,但是想想家人就好多了”。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也会选择早点休息。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赵大哥在家买了新房,今年还添了一个女儿,“行情在变好,一切都在好起来。”明年,赵大哥依旧会在路上,“干劲十足!”
潮新闻记者 盛锐 摄
同样来自于安徽的李大哥,今天准备从杭州前往诸暨,“诸暨弄完事情,就回家过年。”
李大哥今年38岁,合肥人。做工程生意的他,这一年满打满算,也就回家两趟,“现在市场卷啊,你不动就要被淘汰了。”
开车全中国跑,生意一笔一笔谈,一年4万公里的行程,让李大哥有些累,“到服务区休息休息,就好一些。”
每趟回家,李大哥都会带点当地的特产给老人孩子,“杭州昨天来的,今天就走了,太急了,还来不及买,准备去诸暨看看。”
今年过年,李大哥估计也休息不了几天,大年初五就要开工,“走走亲戚拜拜年就过去了。”
临走前,记者也送上了潮新闻定制的福和对联,李大哥在表达感谢之后也期望,“新年的行情会越来越好,这样也能有时间好好陪陪家里人。”
潮新闻记者 盛锐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