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海宁皮影戏 让光影之美赓续绵延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宁2024-01-25 22:17全网传播量1030
    00:00
    00:00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

    在没有电视、电影的年代,皮影戏占据了文化生活的半壁江山。而在文化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仍有不少戏班搭台唱影,既为大众演绎世间百态,也为光影续写非遗故事。

    日前,海宁皮影戏受邀亮相“宋”福杭州年非遗市集活动,非遗传承人用巧手绝活再现传统非遗独特魅力,唤醒了老百姓记忆中的年味。

    海宁皮影戏在经历近千年的兴衰变迁之后,逐渐沉淀下来,涵养出丰厚秀美的内质。沿着历史文脉逐级而上,来看此间光影之美如何赓续绵延。

    海宁皮影

    隔帐千古事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中国皮影戏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皮影戏最早形成于北宋,起源于我国北方,南宋时随宋室南迁传入江南,后在江南兴起。《梦梁录》载:“更有弄影戏者,原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该记载记录了京都临安皮影戏在用材等方面的变化,皮影戏也被称为“羊皮戏”,也从侧面表明当时皮影戏的普及。

    南宋时,海宁(时称盐官)隶属杭州,离京都不过数十里。皮影戏也是在南宋时期传入海宁,之后落地生根,繁衍不息,一直演绎至今。海宁为丝绸产地,视养蚕为神事,祈蚕神蚕花的风俗极盛,皮影戏迎合此俗又称为“蚕花戏”。

    元代后,皮影戏在海宁已成为常规演出活动,明清时期渐趋兴盛。在海宁农村,旧时皮影戏演出常是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传统节目。比如,庙会时,往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请一个皮影戏班子分别表演,出现“唱四方戏”的热闹场面,各个戏班一时间争奇斗艳,十分精彩。

    清代查岐昌有《古盐官曲》诗云:“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描述了当时海宁皮影戏的繁盛之况。

    民国初期,海宁全县有皮影戏班11个,皮影艺人近百名。最有名的是周王庙魏柏荣领班的“阿州班”和斜桥的“郎家班”。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还存有4个业余戏班。之后的皮影戏活动,是以皮影戏艺人为主,组建皮影剧团进行皮影戏演出活动。现如今,在海宁市区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藏着许多与旧时光相处的匠人,在华灯初上之时登台,将幕布后的光影舞姿生动呈现。

    灯光戏影,把千古事缓缓诉说。

    海宁皮影

    灯下声色起

    回眸皮影艺术的前世今生,一场又一场演出、一次又一次活动,在南关厢所设海宁皮影戏演艺馆中延续着。

    2014年,海宁皮影艺术团搬进了位于南关厢的新团址,让艺术团以及海宁皮影技艺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迁新址后,海宁皮影艺术团每周的定点演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不仅如此,南关厢皮影戏馆每年都会接待游客几万人次,皮影戏走进校园和景区、各类文化下乡、对外交流演出等活动也是常年不断。

    海宁皮影艺术团是浙江省唯一的皮影戏剧团,现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坚持秉承江南皮影戏特色,多年来编创、排练传统剧目几十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闹龙宫》《鸡斗》《水漫金山》《大战牛魔王》《盗仙草》等。

    这里的艺人不乏“老中青”三代,在代际传承中坚守文化自信,彰显海宁皮影的价值魅力。

    情怀与产业交融,让海宁皮影“再回首”。

    从民俗到艺术,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皮影戏发轫于宫闱,后流传民间,作为地方民间艺术与通俗艺术的代表,海宁皮影戏也是一部风貌变迁史。

    不同地域的皮影戏各具特点,而浙江皮影戏以传统海宁皮影为代表。海宁皮影戏用羊皮或牛皮制作影人,需经11道工序,方能成形。

    各类皮影造型非常丰富,从现在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皮影景片里,反映了许多当时的民俗文化,如生活、起居 、服饰等,都可以在皮影上找到。

    从道具到藏品,皮影戏饱含艺术生命力。皮影不仅是一种表演用具,更是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海宁皮影戏人物道具保留了南宋风格。绘就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人情味、少夸张、近实像。影偶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间特色。影人形体上采用头像和躯干分离法,便于灵活操作,为全国独有。

    从经典到前沿,皮影戏千百年来扎根民间,与广大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在宋人的笔下,皮影戏的完成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戏台,在光影的借助下,在幕后用木杆操控人偶,讲述人世百态和妙趣无限的故事。

    皮影戏台上的角儿,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幕后的皮影人,必须精准地拿捏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为它嵌入灵魂。千百年来,海宁皮影戏作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陪伴无数人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幕后久久功

    弘扬传统,这里点燃微光。寻根固本,文化之火才会越燃越旺。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习俗变迁,海宁皮影戏转入业余活动,沉寂许久。

    为解决海宁皮影戏传承面临的继承人不足、手工制作难度高等问题,海宁市加大对皮影戏的保护力度,文化部门组织皮影戏老艺人,开展抢救性的录像搜集,永久保留了海宁皮影戏的图文资料,并开办了海宁皮影戏操作演技培训班,由老艺人手把手地传授。

    此外,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浙江钱江潮旅游有限公司和斜桥镇中心小学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开展海宁皮影戏的传承、演出和教学工作。

    续写历史,这里雕刻时光。如今,海宁皮影戏也逐渐回到大众视野。继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2011年底,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先后成立斜桥镇中心小学皮影剧团、斜桥镇皮影戏馆和王钱松艺术馆。开展皮影送戏进校园、敬老院、社区广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设立《光影童韵》课后服务课堂,吸引学生报名参加皮影表演课程。

    激活文化,这里吸引目光。剧本与热点结合,让皮影戏贮藏“保鲜”。新时期的偶戏题材创作,已不再局限于历史故事和文学故事,而是更多地融入红色文化、时代新风,以“艺术+”的姿态崭新亮相。近几年创作的皮影戏《老陈与宪法的回忆录》《三个小红军》《最美女司机》《气王国之旅》等剧目,在斜桥皮影戏馆给往来游客带来了难忘的表演。

    此外,一批适合家居与旅游的礼品文创品牌也走入市场。比如,皮影人偶书签、挂件、居家摆件等文创产品,成为古镇特色文创纪念品,有效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

    随着更多的皮影新戏被编创展演,古老的戏台上灯光又再次亮起,落影成型的新人偶更增添几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艺人操控下上下翻飞,展现着现代光影的新魅力。

    相关新闻
    红得发黑一斤180元!海宁黄湾“黑草莓”上市
    年度黑榜变红榜!海宁硖石垃圾分类如何逆袭?
    早七晚十不间断!海宁码头今年有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