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或许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没听过这首歌,但对当代青年的叔父辈来说,这可是当年张口即来的“流行神曲”。
与流行乐先有曲后有词的普遍规律不同,这首创作于1979年的歌,是谷建芬看到了发表在《词刊》上的词,很喜欢,拿去谱了曲。因为歌词真实展现了当时年轻人炽烈、张扬、激情的状态,词作者张枚同也被视为最懂当时青年的人。
前不久,张枚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这首歌再次被提起,引来“八十年代新一辈”对当年青春模样的怀念。
01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
写这首歌时,张枚同39岁。
“为什么会写这首歌”,这是无数人问过的问题。
有风君的同事在2019年采访张枚同时,再次问起。
2009年张枚同(左)与作曲家谷建芬在北京,图源 钱江晚报
张枚同回忆,当时自己在山西大同矿务局文工团工作,那个时候,文工团的年轻人,隔三岔五总喜欢聚到他家一起喝酒聊天。
有一次,大家喝得多了点,说了许多豪言壮语,包括对未来的憧憬,突然就让张枚同很想写一首歌。
张枚同的写作习惯是,晚上九点多以后开始写东西,主要写小说,也写其它。“这首词写得很顺,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了。我并没觉得它有多好,但感觉很顺畅,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
张枚同生前回忆说,这首歌里所描写的年轻人振奋、激昂的状态,全部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他记得,文工团的排练室每到晚上就成了英语学习班,完全是自发组织的,请专门的老师授课,许多年轻人都去学,用得上用不上都在学,对于知识如饥似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夜校,图源 钱江晚报
而那时文工团除了排练演出,还要下矿井参加“高产”,即使这样,大家的劲儿也使不完似的。张枚同家里有两个书架的书,成天有年轻人往他屋里钻,向他借书看。
1980年3月,《词刊》发表了这首词,原名是《八十年代新一辈》,后来谷建芬把歌名定为《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02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多明媚”
这首歌之所以能插上翅膀飞遍大江南北,则始于1980年中秋之夜首都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
当时,《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军港之夜》《太阳岛上》等一批歌曲首次被推出。那天散场之后,18000多名观众如水银泻地顷刻间注满首体周边的大马路小胡同,好多人直接就唱起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就像是发自内心炽热的情感。
参加“新星音乐会”的演职人员合影,图源 新华社
这首歌表现出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很快在全国专业音乐表演和群众业余生活中流传开来。
“歌词中写道‘天也新,地也新,春光多明媚’,的确是我们那时心中所想。”当时正在上大学的著名声乐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秋华后来回忆道。
而对许多“老广”来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音乐茶座上。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当年引领文化娱乐之风,像广州东方宾馆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以演唱流行歌曲为主的音乐茶座,成为年轻人结交朋友、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当时音乐茶座里播的大多是港台流行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是为数不多的内地流行乐代表。
1983年浙江歌舞团为医大师生演出,图源 浙江日报
03
“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时候,著名华人歌唱家蔡大生刚刚20出头,“如果非要形容,我觉得这首歌是年轻人之间最有力的‘社交道具’。”
在蔡大生印象中,上世纪80年代初,《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流行程度,就相当于现在周杰伦、陈奕迅的经典金曲。1983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那时,各单位、工厂之间的团支部,最流行搞联谊。当时蔡大生还在浙江省化工地质大队,三天两头跟其他设计院、研究所组织活动。
无论活动内容怎么变,有一个保留节目永远不变,就是年轻人们手拉手,集体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歌词上口,没有特别难唱的高音,在蔡大生看来,这首歌死死拿捏住了当时全国年轻人的心,“大家都屏着一口气,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歌唱家蔡大生,图源 钱江晚报
作为第一任听众和主唱,谷建芬的学生任雁听完这首歌后,第一个反应是“谷老师,这歌怎么是那味儿的?”
“那味是什么味儿的?”谷建芬问。
“唱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朝气。”
现在看,“这个味儿”,就是八十年代那一辈的独特气质。
“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或许是,八十年代新一辈留给现在年轻人的青春指南吧。
04
我们再相会
写稿子的时候,有风君在办公室哼起这首歌,一位95后凑上来说,她也会唱。看吧,这届被定义为“脆皮”的年轻人依旧朝气蓬勃。也许,张枚同老师当年写下这些词句,是想告诉每一代年轻的朋友,你总会与春光相会,总会与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相会。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再相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