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省政协委员张环宙: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

    潮新闻 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姚祥燕2024-01-23 08:44全网传播量20.2万
    00:00
    00:00

    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机制;增强国际传播人才培育的社会支持;打造教育与外交事业深度融合平台……作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教育界代表,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环宙介绍了自己关于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的建议。

    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充分利用浙大、浙师大综合性高校和浙传、浙外等对口专业高校学科资源优势,建立省内跨校、校内跨院系,贯通本、硕、博的国际传播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树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打破校际、学科之间的壁垒,搭建国际传播学术交流平台,加快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国际传播学科。

    二是优化培养方案,系统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依托相关学科学位点增设国际传播培养方向,打造具有浙江本土文化特色的辅修专业、“微专业”项目,设置小语种国际传播人才实验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国学经典、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等学分比重。推进小中大一体化培养,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面向国际传播素养的兴趣类选修课程,帮助中小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等专项特长。

    三是完善课程体系,提升综合化、落地化、实战化水平。开设一批紧跟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难题的特色专题课程,如国际媒体受众心理分析、中国国际形象建构机制、国际舆情最新动态等。以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等多种形式,开发针对某一学科的跨文化交流传播课程。丰富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赴省内文化遗产地、红色遗址遗迹地、脱贫攻坚典型地等开展国情省情社会调查、新闻采编,以浙江深厚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感染学生。支持学生前往美术馆、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国际友人聚集地开展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讲好浙江故事。

    四是壮大教育人才队伍。加大小语种师资和海外优秀国际传播人才建设力度,创设引才育才良好环境,打造我省国际传播人才高地。广泛开展面向高校领导和行政人员的国际传播素养培训。将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项超越学科边界的基本素养,纳入教师考核测评。借助教师定向培养项目等形式,提高中小学教师跨文化教育素养。

    增强国际传播人才培育的社会支持

    一是强化专业帮扶指导。建立省国际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学术帮扶,引导高校将国际传播人才培育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凝聚共识。制定评价标准,推出一批典型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案例和示范院校、示范班级、精品课程。

    二是依托科技创新机构,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硬件水平。锚定数字文物、云展览、元宇宙、全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潮流,设立跨文化传播实验室、研究中心。

    三是整合政、产、学、研多方力量资源,共享渠道。更大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发挥在杭国际组织、外交机构、跨国企业的积极作用,支持学生参与跨国商贸企业的行业实战工作。深入挖掘海外校友资源,共享国际传播人才供需信息。

    打造教育与外交事业深度融合平台

    一是加大高校走出去、引进来力度。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一批境内高校境外设点、境外高校境内设点的重大项目落地。

    二是开展重大校园国际传播活动。建设国际传播名师工作室,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和海外汉学家的联络,推动师生跨文化学术交流。开设跨文化交流专题的多学科竞赛,扶持跨文化类学生兴趣社团建设,培养学生国际化创业意识,对国际交流场景下的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更多培训与支持,打造一批国际创业项目。

    三是营造对国际传播人才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开展校园国际传播文化专项行动,营造开放、多元、包容、连通的氛围,倡导文化相互理解的校园价值观。联动省、市、县(市、区),利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剧院、外语角等文化空间,常态化开设一批中外文化艺术展演。组织青年学者、艺术家以课题项目形式探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孵化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