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过年有吃猪蹄髈的习俗。
每年腊月中旬,老徐都会到大山里的姑妈家买蹄髈。姑妈家的猪都是吃猪草长大的,纯天然,肉质细嫩紧致,味道鲜美,而蹄髈更是猪身上的稀缺资源。拿到蹄髈后,欣欣然地开始打整:用盐细细涂抹均匀,腌制后再晾干。除夕,开始煮蹄髈。不多久浓郁的香气从厨房门缝处挤出来四散飘逸,令人陶醉。看着老徐耐心地守在灶头煮蹄髈的样子 ,我自然地想起了父母亲,想起了小时候。
小时候,吃蹄髈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一般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或者是重要的宴席上才会有这道菜。比如:谢年,谢媒人,谢新女婿、谢岳父岳母等等。
谢年之蹄髈
那时,我家每一年都会杀一头猪,卖掉一小部分,其余的都是自留。蹄髈是必留的。母亲把蹄髈用食盐细细地抹一遍,放置在陶罐里腌制十天左右,待到盐都沁入猪肉里了,挑几个晴好的天气里晾晒在竹竿上,直至皮肉都被晒得微微泛红,散发出一股肉香味。
除夕那天,母亲制作年夜饭的第一道菜就是蹄髈。不要任何调料,只要用清水煮,经过腌制和风干的猪肉就散发出特别的香味,简直可以用奇香来形容!香味氤氲在空气中,引得我们口水直流,偷偷地揪一小块下来,躲到角落去悄悄吃。
除夕下午,父亲把煮熟的蹄髈放在香火案上,点上香,烧上一叠黄裱纸,行跪拜之礼,说一些“请天地众神和祖宗们来享用,保佑一家子平安吉祥”等话语。
谢过年以后的蹄髈摆在除夕夜餐桌的正中央,让孩子们尽情地享用。大快朵颐,酣畅之至。
谢媒之蹄髈
以前,民间讲究“无媒不成婚”。因此,在婚姻中媒人显得格外重要。促成一桩美好姻缘后,东家会对媒人感激不已。表达感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送蹄髈。在婚宴后的第二天,东家会再摆一桌酒,特别宴请媒人,谓之“谢媒”。席上有一道必备的也是最重要的菜,就是蹄髈,东家殷勤地劝媒人多吃,以表达感谢。除此之外,在过年的时候也要给媒人送一只大大的蹄髈作为“年礼”,贴上红纸,放在礼品担子最显眼的位置上,新郎官挑着担子走过十里八乡,媒人在众人艳羡的目光里喜滋滋地收下这份厚礼。
谢新人、谢父母之蹄髈
老家习俗,新人结婚后第一年,娘家父母要备丰厚礼品给女儿和女婿送年,蹄髈照例是最重要的礼品。第一年是娘家父母送女儿女婿,谓之“谢新人”。谢新人,这种礼节似乎很是新鲜,然而理解起来确乎也不难: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要感谢儿女们给自己带来的天伦之乐,儿女成婚成家后可以开枝散叶,延续香火,使得家族大树枝繁叶茂,生命之火生生不息。古语云: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成婚成家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因此父母也要感恩子女。
父母送完第一个年,女儿女婿每年都要给娘家父母送年了,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俗话说:丈母娘送一个节,女婿送不歇。子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
在我看来,蹄髈,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感恩教育的载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