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傍晚,正要出门去菜市场,妻叮嘱我买斤猪油回来。我迟疑了一下,以为听错了。见我还愣在门口,妻又重复了一遍,才确认无误。
印象中,家里很久没买过猪油了,经妻一提醒,恍若隔世,不禁让我怀念起儿时猪油飘香的那段时光。
小时候物质匮乏,很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一年只有可怜巴巴的几张肉票,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使用,吃肉成为一种奢望,过的是缺油少肉的苦日子。猪油属于猪下水范畴,不占肉票的份额,因此成了老百姓追捧的宝贝,是当时荤腥的重要来源,在食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的猪油,也分优劣。上品为板油,位于猪腹腔内壁呈片状的一大块脂肪,有薄膜包裹,用手捏一捏,感觉黏黏的富有弹性,出油率高,油渣少。次之为网油,依附在猪肠子上面的一层薄油膘,样子像鸡冠,又称“鸡冠油”,扯下时易断裂,一截截的,出油少,油渣多,但价格非常便宜。
记忆里,每当临近年关,母亲都会熬一钵头猪油备用。熬猪油的过程并不复杂。母亲把猪油清洗干净,切成丁状小块,投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猛火急烧一阵,等水蒸干后,再转小火,期间不停用锅铲翻动猪油,使之受热均匀,防止结焦。少顷,油膘就发出“滋滋”的声响,同时慢慢萎缩,锅底里渐渐渗出油来,且越聚越多,油膘随之漂浮起来,拥挤着,翻滚着,越缩越小,失去了最初的白嫩,变成色泽金黄的猪油渣,随即可退柴熄火。
母亲用漏勺捞起油渣,使劲抖几抖,而后“哗啦”一下,倒入海碗里。闻着诱人的焦香味,我早已馋涎欲滴,顾不上母亲“别急,别急,小心烫”的嘱咐,猴急地抓起一粒往嘴里塞,轻轻一咬,“咔嚓”一声,极端的酥脆,顿感油渣的香味儿在唇齿间炸裂开来,美味至极。
刚熬好的猪油,弥散出香腻而醇厚的气息,金灿灿似琥珀一般。母亲用勺子将猪油舀到钵头里,冷却凝固后,变成乳白色,细腻如脂,温润似玉。
毋庸置疑,在我童年紧巴的日子里,是猪油滋润了寡淡的生活。如炒青菜时,母亲撬一坨猪油放到热锅里,一股青烟升腾,“滋啦”一下倒入青菜,这样爆炒出来的青菜碧绿爽清,馨香四溢,口感油润软糯。又如下阳春面,母亲挑一点猪油蘸到汤碗里,猪油慢慢融化,五颜六色的油星子漂在面汤上,有了猪油的浸润,面条吃在嘴里,润滑爽口,别有一股醇香。
说猪油是“百搭”,一点也不为过,它的用途早已渗透到食物的多个层面。在老家,咸菜炒肉丝、香菇炖豆腐、腌菜煮冬笋、青菜烧年糕、裹芝麻汤圆、煎糯米麦馃、蒸八宝饭等等,一坨猪油的功效不啻临门一脚,有了它的点睛之笔,平淡无奇的食材立马化腐朽为神奇,朴素的口味因之丰腴起来。
猪油拌饭(资料图)。据CFP。
我儿时最幸福的美餐,要数猪油拌饭。掘一筷头猪油插到饭的中间,再浇些许酱油,搅拌均匀,借着饭的温度,猪油完全融化渗入后,一碗饭顿时活色生香起来,晶莹剔透,像一位略施薄黛的天然美女,令人眼前一亮,瞬间点亮了我的味蕾。吃着香喷喷油汪汪的米饭,无需配菜就能直接下肚,我狼吞虎咽一口气连干三碗,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岁月匆匆,转瞬经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曾经是香饽饽的猪油,也屡遭争议。说猪油是不健康食品,含有大量动物脂肪,多吃对人体有害,可使胆固醇升高,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往日肉摊上十分抢手的猪油,今非昔比,就像一个贵妇沦落为仆人,不再受宠,几乎无人问津。无肉不欢的我,近年来也因血压偏高,对肉类的摄入变得格外小心谨慎,忍痛割爱,猪油在我的日常里渐行渐远。
其实,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猪油,并非百害而无一利。李自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猪油的功效作了详细的解释:“甘、微寒、无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痘水肿、生毛发、利血脉、散风热、润肺、破冷结、散宿血。”《黄帝内经》亦云:“饮食有道,无过则安。”这句古训道出了饮食均衡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既不可饕餮无度,也不能因噎废食,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让健康与美食并存。
都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妻打算熬些猪油,大概也在为过年做准备,这刚好正中我的下怀,趁机打打牙祭,不仅能重温久违的猪油美味,更满足了我的怀旧情结,何乐而不为呢?
我欣然买回一大块凝脂似的板油,妻在厨房间洗、切、熬一番忙碌,噼里啪啦的油炸声响起,沁人心脾的猪油香即刻弥漫开来……晚上,猪油炒菜,油渣下酒,咂舌回味,妙不可言,还是儿时熟悉的味道。酒至微醺,通体舒畅,忽然想起蔡澜的一句话:“没吃过猪油的人,不懂人间至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