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微博
“这个冬天我们‘尔滨’人都在‘猫冬’,把冰雪美景留给南来的小金豆们。封面稚嫩小画由我绘就,愿北方的原野,岁岁繁花似锦!”
近日,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迟子建发了条微博,娴熟地运用网络热梗“尔滨”“南方小金豆”的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的新书《东北故事集》。
1月20日,《东北故事集》上市首日,读者反响就十分热烈,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官微消息,当日就加印了10万册。新书封面的插图来自迟子建手绘的油画,画的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画面中央的罐子里放着原野上的各色花草。
《东北故事集》 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封面来自迟子建手绘油画
尽管长期生活在东北,但迟子建江南并不陌生。她曾来过杭州三次,印象最深那次是长篇小说《群山之巅》获得第四届春风白金奖,领奖的间隙,她和杭州的朋友们漫步在翁家山,实在曼妙。她感叹,真希望有个转世的郁达夫出现,浙江人文资源太丰厚了!
值得一题的是,这部小说的后记,迟子建写于气质迥异的两座城市,江南的乌镇和东北的哈尔滨。动笔时,她大约还在“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的活动现场:
“这是乌镇11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在西栅一家旅馆,我推开阳台古朴的木格子门,“咿呀”作响中,一池残荷如褪色的年画,映入眼帘……一周以前,我还在飞雪弥漫的黑龙江。”
作为东北作家的代表,迟子建一直将自己写作的目光聚焦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动人故事中。正如学者张学昕所言,“从一定意义上讲,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只是这部文学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30余年以来,她写作出绵绵五六百万言的小说、散文等叙事性作品,字里行间,深入历史与现实,重绘时间与空间地图,再现世俗人生,柔肠百结。”
迟子建介绍,《东北故事集》中,首篇《喝汤的声音》写于 2021年,聚焦的是海兰泡惨案,在虚与实之间。迟子建找到了一个饶河的“摆渡人”,或者说是一个幽灵,来做主讲人,并通过这个故事,找到了一种叙述东北故事的新方式。
第二篇小说《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讲述了徽钦二帝在黑龙江五国城被囚的岁月。迟子建运用白釉黑花罐和碑桥两件“叙事助推器”,将它们放在那些对徽宗来说风雨如晦的日子,小说的人物因之复活。在“亡灵”镇守的“上半夜”和“下半夜”,每段故事是柔情的,又都是悲凉的。
“一般我在小说中涉及过的历史人物,罕有激情再度呈现的,但罗振玉是个例外,回来后读过关于罗振玉的一些传记,尤其是罗振玉、王国维之争的文章,我看到了学术的多副面孔,有了用小说接近这段历史的想法,因为文学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第三篇小说《碾压甲骨的车轮》,则起笔于2022年秋天,跨越了一个冬天,直到今春迟子建才完成初稿。小说的隐形主人公罗振玉,她在二十多年前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中就有涉及。
迟子建
在小说的后记中,迟子建真诚地表示,一路走到今天,自己特别想感谢鼓舞了我的亲人、友人和读者。当然不仅仅是人,还有那山岭间深沉的水流,青草上晶莹的露珠,划过长空的飞鸟,不惧燃烧的太阳,有盈有亏的月亮,踏着泥泞的野鹿,迎风斗雪的苍松,耕田的牛,负重的马,洄游的鱼,等等等等,都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美好、不屈和安详。
她说,“如果说这世上有一条绳索可以缚住不羁的我,那一定是写作。”
《东北故事集》同样也是迟子建用文字送给自己的一份六十岁礼物。六十年间,笔耕不辍的迟子建用四十年沉浸在小说的岁月里,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直抵人心的作品。这些作品,你读过几本?
【阅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一部描写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和风情。
《雪白乌鸦》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根据1910年冬至1911年春在东北哈尔滨爆发鼠疫的史实创作的,描写哈尔滨傅家甸地区的民众在鼠疫来临之时遭受的灭顶之灾。小说内容密集、丰富,不张不扬、徐徐道来,如一幅晕染的风情图,充满小人物的悲欢哀乐。
《伪满洲国》迟子建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迟子建重返东北三省作为伪满洲国存在的那十四年(1932一1945),在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迟子建秉承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写作理念,形式上采用编年体让纷繁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恰当的年份浮出水面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具象可观。
《群山之巅》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群山之巅》讲述了雪域北疆龙盏镇上三个家族的悲欢离合故事。小说聚焦于北中国松山地区青山县龙盏镇的边地民间,展示了时代大潮冲击下的众生相,历史和现实互相纠缠,人性善恶交织。小说执着于发掘民间小人物的人性之光,展开较为严厉的现实批判,捕捉乡村传统文化最后一缕光芒。
《烟火漫卷》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烟火漫卷》聚焦当下都市百姓生活,描写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景观与小说人物复杂的命运。小说将哈尔滨作为主体,试图用文字刻画城市烟火气息中饱含的丰富生活图景,抒写普通人的命运交响曲。
“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