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已至,寒意浓。在老底子的秀洲,每到冬天,总要准备一条暖暖的蚕丝被,这许是冬天最“暖”的仪式感,轻轻软软,温暖地熨帖了每个人。
农谚曰:“金满田,银满塘,珍珠挂在桑枝上。”
在湖泽交汇、自古富庶的江南,谦卑弯腰的稻子好似灿灿黄金,赞美此地农人的勤劳;满塘活泼的鱼苗好似闪亮白银,歌颂此地间气候温润;而匀整丰厚的蚕茧则好似晶莹珍珠,见证了一场悠远的江南旧梦——蚕丝梦。
从一根莹亮的蚕丝,到一匹华美的丝绸、一床柔滑的蚕丝被,“丝”,编织了嘉禾大地多少风情?
在气候温润的秀洲一带,水乡小镇河港如织、水丰土肥,特别适合蚕桑的生产。例如东汉末年传习下来的“新塍蚕桑”,在明清、民国初年达到鼎盛。清钮云逵《新溪棹歌》诗云:“谁家袅袅新嫁娘,二八提筐去采桑,且喜蚕工都来了,缫丝泉畔恰逢郎”。
明清以来,新塍镇民间还流传以“双宫茧”手工制作丝绵被作为女儿嫁妆的习俗。所谓“双宫茧”,就是两条蚕共做了一个茧子。这样的茧子丝头错乱、无法抽丝,因而不值钱。但“双宫茧”含丝量大,却是做丝绵被的好原料。
“蚕”寓意长长久久,“丝”代表两厢厮守。特意缝成斜的婚被被角,与“和谐”同音,期望夫妻和谐共处;有些讲究的家里还要往每个被角缝上两枚硬币,祝愿新人的小家财运滚滚……一条婚嫁的红绸蚕丝被,凝聚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的美好祝福,是“爱”的情感绵绵不绝、从未停止的诠释和递进。
但蚕事艰辛、蚕农不易,养蚕是江南顶顶辛苦的劳作。秀洲的蚕农们虔诚地信奉“蚕花娘娘”“马头娘娘”“蚕三姑”“马鸣王菩萨”等神灵,期望护佑丰收。还有“祀天蚕”“接蚕花”“唱花蚕”“置蚕猫”等桑蚕风俗俯仰即拾,漫步嘉兴,随处可闻“蚕花”气息,衣食住行几乎都与蚕俗有关。
在秀洲,曾忌讳说“僵”,谐音也不行。其原因就在于蚕病中的一种叫“僵蚕”,朴实的秀洲蚕农便由此将酱油说成“颜色”,姜姓也要改称,或冠以夫姓。附近有村坊原本叫“姜家埭”,为避讳,直接改叫“蚕花埭”……
春天里,在“一城明月,半城机声”中,蚕桑人家开始忙碌了,少女日夜修习刺绣技艺,尤以古运河畔三塔一带的苏绣久负盛名。至今秀洲仍有巍巍学绣塔,流传着西施刺绣的美丽传说。
历史上,蚕桑业最早支撑起了江浙的兴旺与富庶,以杭嘉湖地区为最。
其中嘉兴地区丝绸贸易往来熙熙攘攘,万商云集,素以“蚕桑之乡”“丝绸之府”著称:浙北小镇王江泾“日出千匹,衣被数州郡”,嘉善有“收不完的魏塘纱”;“宋锦由来出秀州”,北宋时秀州绫被列为贡品,名噪天下;到明清时,嘉禾农村“桑林遍野”、集镇“蚕丝成市”,城乡“机轴之声不绝”……塞北、岭南、西陲以至琉球、吕宋,无不有嘉兴丝绸的行踪。
要说如今江南丝绸的佼佼者,嘉欣丝绸必须榜上有名。
这家初创于1983年的企业,穿过了时代的洪流,始终坚持丝绸工艺、技术的革新。作为中国丝绸第一股,嘉欣丝绸的产品研发和设计遍及意大利、美国和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家和地区。一项项重量级的荣誉和头衔,表明嘉欣丝绸已成为中国丝绸的重要领军者。
千百年来,丝绸不但从未退出历史的舞台,而今更是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时尚潮流中发挥勃勃生机。走进嘉欣丝绸“金三塔”蚕丝被生产基地,经过烧、剥、开、拉等多个步骤,一个个洁白饱满的蚕茧化作柔软的长丝。工人将拉好的丝胎套上纯棉的被套,再经过高精准度的定位、缝制,一床质地轻柔的蚕丝被就做好了。
全棉斜纹面料的质感、长丝棉的柔软蓬松、“小心机”的滚边、莹润的洁白……随处可见现代与古朴的时尚碰撞融合,烙印下“时尚秀洲”的鲜明符号。
在秀洲,“硬核”的经济成绩格外瞩目:没有丰富的棉花资源,却诞生了“中国毛衫名镇”, 人口不到13万、面积不足55平方千米,却聚集了7万多名毛衫行业从业者、8座大型毛衫市场,年交易额达200亿元。从“农业大区”到“工业强区”,再到“国家高新区”,建区40年,秀洲规上工业总产值从十位数到千位数,工业经济突飞猛进。从建区伊始0.29亿元的财政总收入,到2023年的66亿元,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秀洲的“家底”越来越丰厚……
一根丝线,串联起了江南繁荣的丝绸经济、瑰丽的蚕桑文化,其蕴藉的精神也早已沉淀于这方水土,融于我们的精神之中,以新时代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勇为人先的情怀加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