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找登高能看海的地方比较难寻,但有观海亭、观海楼、望海阁等一些古迹遗址存在。观海亭,后为观海楼,在灵隐寺西侧巢沟坞半山腰的韬光寺里,“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对著名的对联就在观海楼门口,而望海阁则在北高峰峰顶。
北宋诗人郭祥正,和好友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第七十四首就是《望海阁》:客望海中日,窗开物外山。天形垂欲尽,飞鸟不知还。很好的文意诗境,形象灵动。这也是目前找得到最早记录望海阁的印记。望海阁因此很有可能建于宋代。
望海阁后续在历史文献中屡有提及。明代余杭人士田汝成在盘桓西湖山水后,写下十六万字的《西湖浏览志》,其中在北高峰章节中提及“山顶旧有望海阁,今废”,从北高峰塔的两建两毁,到文末的望海阁今废,作为杭州本地人的田汝成惋惜之情跃然纸上。清代海宁人士许承祖撰的《雪庄西湖渔唱》中,其中北高峰一篇中有写“……峰顶旧有望海阁,久废今建”,从这里看出,清代望海阁重建过一次,不知哪一年又废了。建建废废,却留不下片影。
盛世续史,文脉赓兴。北高峰名声在外,前有毛泽东主席三上北高峰的诗词碑,中心位置有东晋古刹灵顺禅寺(又称财神庙),后有电视发射台,“三柱高香”矗立峰顶,遥处可见。
癸卯腊月初日,艳阳出云驱散薄雾,一众心有北高峰情结之人,登上北峰之巅,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在峰顶的最高处即八角亭上悬挂书法大家骆恒光题写的“望海阁”牌匾,大家文思泉涌,吟诗作词,煞是热闹。尤以钱老师为佳,特记录之。
《望海阁》牌匾揭幕记
癸卯腊月,序在初一,头领召号,人众呼应,集聚北高峰顶,望海阁匾揭幕事也。
是日也,天布薄雾,地披银霜。寒中透暖,春将临之隐觉现也。
西湖之西北高峰,名曰高峰然不足百丈,山不甚高,桃花岭、美人峰左右拱卫,钱塘江、紫金港南北在望。至顶处可饱览湖光城郭,景色旖旎,令人心旷神怡矣!
宋人郭祥正曾于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七十四《望海阁》中诗曰:客望海中日,窗开物外山。天形垂欲尽,飞鸟不知还。
修文记事,诗话证史。此为旧制望海阁位此处一证也。
今就发射台八角一亭,访名家挥毫,寻良工精制,得望海阁匾再悬,祛劫祈福,风雅增辉,修褉事也。
盛世复典,文脉赓兴。名景再现,忆往励行。时在酷寒将尽,岁首春归,予以作文以记之。
望海阁包括北高峰塔没有影像资料,仅出现在一些古代画作中。画作大多抽象,具体位置难以考证。考古人员猜测在八角亭,理由是在建八角亭时就便利用了原来的塔基。,但也会伪证,如北高峰塔建于唐天宝年间,八边形的塔不应是唐代建塔的主流样式,唐代建的陕西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和宁波天宁寺塔等一些典型的寺塔均为四边形塔。而南高峰塔建于后晋天福年间,因有塔基可探,知是六边形的塔。
也有说“望海阁”是一个小亭子,但从字义上看,阁不应该是小亭子,是多边形、两三层、有窗之楼。就如韬光寺(旧称韬光庵)里的观海亭,后来建了楼就改称观海楼了。所以众意将“望海阁”之匾挂于八角亭之上。
“江气白分海气合,吴山青尽越山来。”很喜欢张公亮的这句诗,也道出了望海阁的意境。至于望海阁望的是东海、罗刹江(现称钱塘江),还是茫茫云海、雾海,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世事很奇妙,昨日是新年的1月11日,农历癸卯腊月初一,揭匾之时是11时11分,处处预示着岁月之初、新业之序、登高望远之意。最奇妙的是,活动之后回到家中,看到当天日历上居然写着“眼底沧浪宇宙宽,胸中云梦波澜阔”,写的不正是望海阁吗?!机缘巧合至此只能用上天之合来解释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羽哲思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