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潘周家村的面条已经远近闻名,就连村口的指示牌上都写着“一根面”,据说一锅只煮一根面,锅有多大就可以拉多长,最长拉到过1000多米,曾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上午,我来到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的浦江县潘周家村,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晒场空地,挂满了面条,几位大爷大妈在晒场上忙碌着,一只黄狗跟在后面,时而抬起头,警惕地看着陌生人的游客从村前走过。
潘周家村原来是独立的两个自然村,由于地理位置靠的比较近,合并成了现在这个村。村子群山怀抱,山清水秀。潘、周两姓的祖先,先后从中原的河南迁居至此,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村里青砖小瓦马头墙,石子铺设的小街巷,古老的徽派建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完整的保留至今。村子外围小公园的牌子上有介绍:“潘周家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两代厅堂十余座,信步潘周家古村落的街巷阁阁,多见诗联题字,穿梭于故宅游廊,木雕、砖雕、石雕和壁画不时映入眼帘,仿佛在吉祥画中行走,瑞气氤氲,遐思万千。”
村里的祠堂干净明亮,柱子上的牛腿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祠堂一角堆放着彩纸糊的舞板凳龙的龙头,每年正月十五舞龙灯时,每家每户自己带上板凳,板凳上点上灯,每条板凳首尾用一根竖着的木棍连在一起,一条几百米长的板凳龙穿街走巷,非常壮观。
舞过板凳龙的都知道,板凳龙是舞龙中难度最大的,特别是转弯的时候,肩扛的龙身,必须用尽全力,没有点气力会被甩出去,很考验舞龙人的技术和力量。
潘周家村的面以其长、细、韧、滑等独具风味的特色而享誉四方,相传村里族人从中原迁徙至此便开始做面,但凡各家有庆寿、生子、新房落成等喜事,通常都要制作麦面招待宾客或答谢亲友邻里。至今,潘周家一带还流传着“讨亲夜茶一碗面”“吃长寿面长命百岁”等谚语。
据说烘干的面条和太阳晒干的面条煮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在大太阳底下晒更能吸收大自然的阳气,面条的口感和味道会更可口。中午,我们在周家老村长家里品尝到了那一根面。只见一根粗面盘成一个圆圈,老村长对着土灶大锅里滚开的汤水,一只手拉面条,用手一甩一甩,面条变细,甩入汤锅,捞出面条,浇上盖头,一碗面便出来了。吃完面,走出街巷,几位老人坐在太阳底下悠闲地晒着太阳,而那条狗,慵懒地趴在地上,目视着我们,眼神中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戒备。
驱车40分钟,来到浦江另一个村落——新光村。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新光村,有茜溪环绕,茜溪是钱塘江流域壶源江源头支流,是一条自然和人文交融的河流,丹霞奇石美女峰、千年古道野马岭,以及国家AAAA级景区茜溪悠谷,构成茜溪流域美丽的景色。新光村始建于明朝,最早迁入的是朱姓族人,清朝乾隆年间,朱氏朱可宾,在杭州等地赚得大钱,号称朱百万,回乡创办免费学校——灵岩书院,他曾捐出108亩良田,设立教育奖励基金,资助和奖励全县的乡会两试,时间长达150年,传为佳话。古村落以中央八卦型向四周扩展,东西分裂六幢厢房,厅厢共78间,两横两纵的街巷,成为一个大井字,至今保存完好。
在一间阁楼上,我看到了“浦江抗战老兵”陈列室,里面介绍了十多位浦江籍抗战老兵以及当年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其中,出生现浦阳街道的应金宝,黄埔军校十六期毕业,参加抗战时曾担任过连长;岩头镇刘笙村的陈可有,参加过中国远征军,抗战胜利后,他们大多回了原籍。
2012年新光村被国家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多部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如今的新光村已被注入现代文化元素,新光村廿九间青创园,彰显商业氛围,一间间无人看守店铺,摆放着各种工艺品。坐落在古村落里的一间小酒吧更有特色,板木搭成的吧台,室内雅座和露天天井里的散座,小舞台上的驻唱歌手,现代元素在古朴的村落里,自然融合。
仰头看到太阳光从天井上空,把悬挂在顶上的彩色条幅印得通红,一束光透过门洞,打到阁楼的木地板上,映衬在人脸上,给人无限的遐想,古墙外穿着鲜艳服饰的人们,摆着各种造型,陶醉在摄影师的镜头前。我煮了一壶茶,坐在天井里,任凭思绪在时光隧道中来回穿梭,享受那份恬静和孤独。
太阳从西边的山上慢慢往下沉,天井顶上的阳光,也从地上爬上古居的墙壁,上了屋顶,一会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走出古居大门,回头看到小桥下映衬在溪水里的天空格外明亮,带着余晖,车子慢慢地驶出村口,回头看到村子越来越小,慢慢地消失在大山深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戈
浙江省部属高层次人才,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