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新课桌应该选什么样式?食堂能不能推出明眼餐谱?午餐小剧场能不能播放《葫芦兄弟》?宁波市北仑区的学校在每一次可见可感变化的背后,都践行着儿童友好的理念,在“一米高度”的视角里,校园的模样慢慢变美,校园的环境也越来越舒适。
儿童友好,不仅仅是硬件的友好,更是面向儿童发展、面向儿童未来的友好。近年来,北仑区将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过程。
在宁波北仑区九峰小学附近有块荒地,2023年学校将其打造成为了一座全新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从空中俯瞰,彩色水稻和向日葵、高粱共同组成了一幅充满山海气息的画卷。很难想象,这块面积达9.9亩的劳动基地,设计方案竟出自2年级的小学生之手。
在建设前,学校面向学生广泛征集设计创意,在上百幅作品中,确定最终设计方案。5月,师生们全员上阵,在田地上播撒种子,育苗、种植。现在,这片同学们自主设计、自主种植、自主维护的农场,已经成为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依托新的劳动基地,学校不断深化《山海经》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在想象、绘画、文字、设计、劳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融合、五育融合。
“万物皆为教材。我们希望以课程为抓手,引导同学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深度参与校园治理,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面向儿童发展、面向儿童未来的更高水平儿童友好。”北仑区九峰小学校长张维亚说。
劳动教育一直是泰河学校的特色。4年前,学校4年级的同学们在劳动课上,陈老师正讲授馒头的制作工序:和面、揉制、成型、醒发……听着老师的讲述,孩子们心驰神往,迫不及待地想尝尝亲手制作的馒头。但陈老师的最后一句话给大家泼了盆冷水,“今天的讲解就到这儿吧,具体操作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同学们顿时泄了气。
“学校能不能给我们造一间小厨房,让我们在里面体验做菜呢?”幸运的是,2020年起,北仑区学校就开始了打造儿童友好学校的探索与实践,不少学校都相继成立了由学生组成、参与学校治理的儿童智库团。在收到智库团提出的建议后,仅三个月的时间,这间面积100多平米,集设备专业的烹饪制作区、灵活完善的烹饪分享区、周到细致的家政服务区、智能互动的网络学习区为一体的多彩小厨房便“横空出世”了。
在这间小厨房里,孩子们不仅做出了心心念念的“馒头”,还学会了切、和、擀、煎、蒸、煮、烤等技能……饼干、韭菜盒子、饺子、汤圆……同学们在小镇里不断学会新的烹饪技能,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
“让决策发生在离儿童最近的地方,让权力、时间、资源最终流向一线。让知识习得真实发生,让学习方式悄然改变。过去,由于空间情境的限制,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沉浸式劳动实践。儿童智库团的建议和儿童友好学校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听取更多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从‘一米视角’打造儿童友好的环境。”泰河学校校长严雪霞说。
儿童友好,是搭建以儿童为主角的实践和成长平台。2023年11月底,北仑区历时一个多月,被北仑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校BA”——北仑区中小学生篮球“超级联赛”落下帷幕。北仑区的这场“校BA”,首次把属于儿童的篮球比赛“搬”出校园。
在北仑城区的中心,在霓虹闪耀的地标摩天轮下,孩子们尽情地挥洒汗水,同时,也享受着来自同学、家长、路过的市民,乃至网络上直播间里观众的“瞩目”。可以说,这是一场全社会关注的,属于儿童青少年的比赛,也是北仑区近年来积极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
在这场“校BA”里,不仅有担任球员的孩子,更有场下啦啦队、中场表演的啦啦操团、负责新闻报道的小记者、直播间里的小解说员、主播等等。这是一个由儿童参与举办、把镜头聚焦在儿童身上的活动。在这里,孩子获得的成长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更是在特定的教育场景下,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巨大的“项目化学习”载体。这样的比赛,不仅仅是对儿童体育教育的平台,更是一个将“五育”融合,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孩子获得综合成长的平台。接下来,北仑将继续把这样的比赛办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其中、成长在其中。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打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比赛,感觉特别有氛围。”在本次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北仑区蔚斗小学球员、6年级的黄希睿激动地表示“大家每天都坚持进行训练,我觉得我们得到的不只是冠军,更是信心,学会了坚持不懈去做一件事情。”
为儿童搭建平台,“点燃”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整座城市的热情。一位观看了“校BA”比赛的市民陈先生说,“看到孩子们在赛场上跑动,把我们观赛的大人也拉回到了青春,希望有更多这样以孩子为中心的平台,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激发城市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