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房是指被法院强制执行拍卖的房屋。近日,有多位消费者反映,他们委托中介公司参与法拍房竞拍,本以为能够捡漏,却发现不仅没能低价成交,反而还被中介收取了上万元的所谓“调查费”。
房子没拍到 “调查费”打水漂
短视频账号“南充一拍即诚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页面上,更新了多套法拍房信息,其中不乏有客户以低于市场价20%到30%的价格竞拍成功的内容。
2023年末,四川南充的李先生(化名)正是刷到了这家公司的短视频,动了购买一套法拍房的念头。“低价稀缺、志在必得、省心省力”的话术,让李先生动了心。
中介反复强调的却是拍卖前,需要先交两万块钱。李先生说:“承诺是包拍成功,但是合同写的时候只写了包过户、包入住、包腾房。如果是拍成功过后,没有成功入住,以房价的1.2倍回购。”
李先生提供的合同显示,法拍房中介需要在拍卖前提供一份关于房屋的《调查报告》,并提供辅助竞拍的服务。“他给的《调查报告》,信息跟法院公开的法拍房信息差不多,我就觉得是欺骗我们。他说还有一个辅助拍,就是让我用我自己的手机在淘宝上拍。每个有淘宝经验的人都会自己买,是不是?”李先生说。
最终,中介口中30万元出头就可以拿下的房子,被加价到了39万元,李先生放弃了竞拍。房子没拍到,之前交的两万元“调查费”也打了水漂。在李先生给记者提供的双方合同中,有这样的约定:“合同期限内,拟竞拍标的《尽职调查报告》向甲方出具后,视为乙方竞拍前期竞买辅助服务履行完毕,前期拍卖标的‘调查费’不予退还”。
合同藏陷阱 消费者难维权
记者在网络查询发现,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2023年7月,吴先生在朋友圈看到有中介发了有关法拍房的信息,他支付了6万元“调查费”。实际上,从看房开始,就暴露出了漏洞。吴先生说:“他就请我去成都看一下房子,不是要拍卖的那间房,是跟他同户型同小区的其他房,他们就伪装是客户,打电话给附近的链家,请链家的业务找类似的房子,就带我去看。看完之后告诉我,反正只要签给他们公司,底价拿到房子。等你交完费都弄好了,他就叫你去淘宝上面报名,在阿里司法拍卖拍,这摆明告诉我已经被骗了。”
交了钱,消费者自己在网上竞拍,拍成功了还需另给中介一笔佣金;没有拿到房,中介也可以赚一笔“调查费”。吴先生说,这是他“买”到的教训,“合同里面最后一页甚至在合同的其他页都会有一个小小提示:销售人员私下承诺无效,一律以本合同为主。他的合同几乎都是约定仲裁,你就算起诉到法院,法院也会给你退回来,有的还约定广西北海仲裁庭,让你几乎都不会去告他。”
法拍房交易应公开透明规范
记者梳理法拍房销售的相关规定后发现,除特殊情况,人民法院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采取网络司法拍卖方式,符合国家规定购房条件的竞买人,就可以在网络平台参加拍卖,也就是说,“法拍房中介”在竞拍成功前的作用微乎其微。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法拍房作为一种进入司法拍卖过程的特殊二手房源,消费者对其买卖过程不够了解,使得部分不良中介以“低价成交”诱导,损失了“调查费”。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即使合同上约定了调查费不退,服务过程中,对方有没有把信息及风险真实全面地告知消费者,仍是维权的关键。
李先生正在等待法院调解的结果。吴先生也正在准备证据材料,打算将中介公司诉至法院。严跃进认为,随着法拍房市场的活跃,应进一步完善对其交易过程的监管,“司法拍卖房,其实很少把它纳入二手房领域,到底由谁来管?是法院还是房地产中介行业的监管部门?是不清晰的。包括此次案例中提到了‘调查费’,在传统房屋交易里面是没有这项费用的,一些中介公司自己创造出来一种费用,应该怎么监管?规范也不多。所以说接下来还是要把它纳入这样一个体系里面,让整个法拍房的交易在公开透明规范的环境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