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灯火阑珊大敞口

    ——婺派建筑五大特征之四

    潮新闻 洪铁城2024-01-16 08:32全网传播量1947
    00:00
    00:00

    难得有个肃雍堂

    夜幕低垂,月光朦胧,举步走过“风纪世家”“大方伯”牌坊群和甬道,左抟右拐进头门到仪门,肃雍堂一片霞光,万紫千红,赫然在前,令人眼花缭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肃雍堂大厅悬挂着两盏大堂灯。前厅堂灯中间由两盏主灯上下组接,正厅堂灯中间用羊皮、料丝、玻璃三盏大型灯上下组接,以三条铁臂为整个灯架的骨络,形成六角,每个面六只珠穿蝙蝠下俯,围以珠裙,俨然成一个宝盖索络,各面自上而下分别垂挂四盏小型彩珠灯,六角悬以珠穿蝴蝶与彩珠组成的飘带,灯片由一丝线盘旋穿连编织出各种文字、花卉、动物图案,犹如巧手绣花,惟炒惟俏。据说整个大堂灯共用玻璃彩珠四十多万颗,重达百余公斤,上接脊顶檩条,下近室内地面,高达四米五十,宛如一座灯山,五光十色,辉煌之极。名之:“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

    以上有些是我编入《东阳明清住宅》一书、卢宅文保所胡新雷所长介绍卢宅大堂灯的文字。但至此笔者想说的是:倘若没有肃雍堂大敞厅,就不会有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就不会有写入上海杰尼斯名录的“世界上最大的彩灯”。

    而诸如卢宅肃雍堂一样的敞口大厅,是我们金华各县市区与周边十几个县市区婺派建筑五大特征中,最最煽情的内部空间一个标志性特征。

    婺派建筑敞口大厅,空间高大,特别宽敞,光芒四射,而且必定有整个建筑群中最最精美绝伦的木雕梁架、木雕轩廊、木雕顶棚,还有局部的用石雕、砖雕、水墨淡彩壁画作重点渲染的券拱、墙垛、勒脚及严丝合缝的水磨青砖槛墙等等。可以这样说,敞口厅既是八婺大地众多工匠荟萃艺术才华之所在,更是婺文化区婺派建筑业主倾注巨大财富与万般情感之所在。可以坦白地说,如此这般的敞口大厅,除了皇宫与相府、帅府,很难找到另一例可以匹比。

    值得多写几句是敞口厅的梁架。明间两侧俗称“中缝”,两次间端头靠山墙称“边缝”。各县市区有共性,又有地方性。“中缝”有“月梁造”“冬瓜梁”“直梁造”“扁作梁”之分。“月梁造”多见于明代,因梁底弯进较大形似弯月而名。“冬瓜梁”盛行于清中期,断面胖胖圆圆,其宽度大于高度,形似冬瓜而名。“直梁造”出现于明代早中期某些家族厅堂内,断面大致呈方形,大梁直接搁在前后金柱顶,山面小梁直接搁在前后童柱顶,前后小梁一头用榫头插进金柱,一头搁在檐柱顶,梁面均施黑、绿色彩绘,是北方带过来的做法,是北方移民的证物。“扁作梁”出现在清代后期某些家族的厅堂内,梁断面高宽比3:2,梁面铺满中浮雕,极为华丽。敞口厅,可以说是欣赏梁架结构之美和梁架木雕艺术之美的最佳处。

    再说婺派建筑“十三间头”的上房,不可或缺的公用厅堂,大多敞口——即门面不做任何材料的墙体围护,不立门,也不安窗。

    常见几种形式:一是仅用“十三间头”三间上房明间底层做敞口堂者,建筑面积30平方米左右,例如东阳卢宅肃雍堂第九进。一是“十三间头”三间上房有楼层时,其一层不用墙体分隔开间,也不用墙体封闭前檐,将三间底层做成敞口大厅,俗称“楼下厅”,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左右,例如东阳怀鲁史家庄花厅。一是将“十三间头”上房三间两层合一层做成敞口大厅——常见于“十三间头”扩成两进式宅院“廿四间头”时,前一进上房三间多是敞口大厅,即三间上房不用墙体分隔开间,不用墙体封闭前檐,两层通高(与两层左右厢房等高)为大敞厅者,使用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空间容积600多立方米,特别的宽敞,恢弘,明亮,例如上述肃雍堂大厅。

    还有设在“十三间头”三间上房二层的“楼上厅”。其特点:三间不分隔,层高较高,做了特别装修,梁架规格也高,功能作为祭祖、议事的公用空间,因前有木构槛墙,不敞开,故不在此章节引以为例。

    大敞厅之妙在何处

    肃雍堂大敞厅之妙,妙在有足够的视距、足够的高度、足够的氛围,包括通风、光线之好,集散绝对的安全,可以让人们淋漓尽致地观赏、琢磨、体味展物之美。

    再引胡新雷文字如下——

    卢宅彩灯,与卢宅宏大的宅第交相辉映,高悬低垂,珠玑满目,五彩纷呈。因而,每逢卢宅灯彩展览,闻者无不奔走相告,扶老携幼,络绎于途,竞相先睹为快。灯彩展出,分昼夜两途,其效果与感觉截然各异。

    白天观赏,能察其形,观其材,品其色等外貌形态。夜间观赏,凭借烛光,其内在的各色精华、神采,叵细焕发,可洞察无遗。故历来观灯者,咸称晚上最为相宜。

    移步中庭,则厅堂廊庑,着眼皆灯。朗若明星,灿若琼花,姹紫嫣红,交相辉映,几疑广寒宫殿,降临人间。逼灯凝视,羊皮、明角灯片,内绘各种走马人物,徐徐转动,宛如皮影;料丝双层夹画灯片,一反白昼扑朔迷离姿态,烛影摇曳,隐约闪烁,所绘萍藻鱼虾之属,如在水中悄然游动;彩绸、绢素灯片,微风轻拂,有花影婆娑、蝶舞蜂翻之意;竹制灯片,透明度差,加以雕刻精细,似嫌暗淡,不如日间欣赏华丽多彩,试近灯就视,从外往里细加品赏,则其雕镂图案之精致、匀称、巧妙,叹为奇观,远非白天所能体察;好事者如用彩色纸张,持向灯前,使灯片中各类花纹投影纸上,则图案设计、线条参差、刀法优劣、纤毫毕露,一览无遗;再或将纸张左右、上下、远近微微晃动,大、中、小、正、侧等各种投影,姿态各异,玩味无穷。灯架各角各垂彩色流苏,因风摇曳,婀娜多姿。

    坦白的说在我国,如此这般可以对外人开放的、可以在其间尽情观赏、品读艺术品的,而且有这么多稀世珍宝似的艺术彩灯拿出来公开展览的敞口大厅,估计连皇宫、相府、帅府,也不做不到。

    作为一间头的敞口堂屋者,其使用功能为祖先牌位置放与像轴悬挂的地方,是家里年节小型祭祀必备场所,当然也是平时老人喝茶休闲和训教子孙之处。而三间敞口大厅与三间敞口楼下厅,其使用功能除了作自家大型祭祀、红白喜事以及议事、迎宾接客的场所之外,逢年过节作灯彩展览,在全国地方传统民居中也找不出第二例。

    徽派建筑小堂屋。

    徽派建筑的小堂屋

    徽派民居中必备的堂屋,多设在三间上房的明间前半间,或明间带两弄的前半部分。小的明间前半间只有10多平方米,多则明间带两弄的前半部分也只有30-40平方米。总的感觉是局促,而且矮小,设置祖先牌位与迎宾接客等功能合在一起,但要挂什么大堂灯,绝不可能——在徽州传统建筑史上,好像没看到过有高4.05米、直径2.10米、重127.5公斤 的大堂灯。

    但徽州楼上厅做法较多,而且规模也较大,楼板上还铺了地砖,为防火。但基本上不存在挂彩灯、对外开放允许外人观赏的例子。因此,婺派建筑大敞厅与徽派建筑小堂屋就成为一大明显区别的存在特征。

    徽派建筑小堂屋

    拿大堂灯互相佐证

    三间敞口大厅,似典籍,礼仪家规制度汇编成册。

    三间敞口大厅,似熔炉,人文艺术科学融为一体。

    三间敞口大厅,似T台,婚丧嫁娶寿诞各显绝活。

    三间敞口大厅,似桥梁,亲朋好友佳宾握手言欢。

    东阳作家楼震旦先生曾撰文称:东阳祠堂悬挂灯具之风由来已久,始于唐代,盛于宋,普及于元、明、清。早期多为单层纸灯,有圆形、方形。宋时发展到透亮度极好的纱质灯衣,称纱灯。明清时期东阳灯具的架子雕饰精致,灯衣从纱质发展为篾丝簧、料丝、料珠编织,后来又发展到编织有字画的篾丝簧、绢及绘画的琉璃片组装,考究的则用若干盏大小形状不同的灯串,组成气势不凡的“母子灯”。

    在金华各县市区与周边十几个县市区,敞口大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像卢宅肃雍堂一样保留众多古代彩灯的,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但有4米多高、100多公斤重的大堂灯者,可以说较为难得。在东阳,好像除了卢宅,仅王坎头村翠微堂和南马某村还保留着大堂灯。

    其中王坎头村翠薇堂的两盏大堂灯,是正宗的明代遗物。四米左右高,一米七八直径,像明代家具,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制作精良,既华丽又端庄大方。我是1991年陪参加全国乙丙级设计院《建筑师杯》优秀设计评选的十多个专家(现在四五个已获院士、大师头衔)下乡参观东阳明清建筑时看到的。不知时隔三十多年,如今保存得怎么样?

    卢宅肃雍堂敞口大厅。

    笔者在此文反复地写大堂灯,其实是借之在向读者说明:一,我们金华各县市区及周边十几个县市区的婺派建筑敞口大厅,历史悠久,可从借灯彩追溯大敞厅的历史到唐期、宋朝。二,我们婺派建筑的敞口大厅,空间绝对的高大,否则悬挂不了三四米高大的大堂灯。三,我们婺派建筑的敞口大厅,是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人情味满满,挂出大大小小各式各样彩灯,允许族外人前来观赏,实在不简单。四,明清两朝东阳卢氏家族登进士八人,中举二十八人,置身宦林一百二十多人,成为“婺州望族”,这样一个家,可以大声地说,值得人爱戴,值得人珍惜,值得子孙们为之奋发努力。五,我们婺派建筑的敞口大厅,因为高大,前头不封闭,所以明亮,所以宽敞,所以通风良好;因为前檐敞口不封闭,所以聚集、疏散极为方便,丝毫不存在安全使用隐患。所以我要自豪地说,我们古代敞口大厅的设计,绝对的科学,绝对的合理。难道不是吗?

    此章乃婺派建筑五大特征之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