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塘,因流经含山脚下而得名,在桐乡境内习惯称之为长虹大溪,是桐乡西部南北走向中最大的一条河流,纵贯洲泉镇十余公里,区域面积22.3平方公里,有1.75万村民傍溪而居。其北端与苏杭运河相连,一路蜿蜒向南,直至流入京杭运河,因为沟通两大运河的独特地理位置,在明清两代,杭州、湖州两府调运粮食的漕运通道就是长虹大溪,这从清光绪《石门县志》中“长虹大溪与湖州交壤,隶县境者十里,杭湖漕舳经此”的记载就可见一斑,也因此繁华了曾经依河傍水的洲泉小镇。
帆船点点,轮船飞驰,“呜呜”的汽笛声此起彼伏,曾经的含山塘,满目皆是繁忙景象。而近几十年来,运河拓宽,航运改道,在高速发展的陆路交通网络前,漕运古道成了时代的失意者。喧嚣隐去,河水静谧,如何让含山塘重现漕运古道的繁华热闹,再次哺育洲泉小镇,桐乡用开放共享给出了答案。
含山塘
一场共享唤醒古道新生机
洲泉的兴与盛,自古绕不开这味“水”元素。长虹大溪连通了京杭运河,也为小镇带来了南宋都城的繁华,慢慢地,商贸逐渐兴盛,市镇繁荣起来,并产生了大量与“水”有关的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漕运史虽然成为过去,但流淌的文化内涵犹在,她保留着旧时运河时代最原始的风貌,在桐乡西部的土地上静静流淌着,期待着。
昔日盛景还复来,含山塘的开放共享无疑为漕运古道带来了新生。桐乡以含山塘治理工程为依托,整合美丽乡村精品线、水美乡镇建设,寓文于水,赋情于景,最大限度保留含山塘沿线舟、桥、漾、田、浜等多种水乡符号,全线清淤,河港治理,驳岸提升,增设亲水平台、观景平台、滨水栈道,建成“一廊五村十映”的空间布局,打造了烟火马鸣、桃花水驿、环桥义马、花溪叠翠、上善众安等景观节点,打造“水乡人家”的亲水圈,展现“一村一水”的特色乡景乡味,形成了浙北首条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有机融合的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
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
清晨的薄雾尚未消散,马鸣老街上的楼家茶馆已经热闹了起来。在寒冬时节,要上一壶热茶,听着鲜活的民间曲艺“三跳”,再与西面八方赶来的同乡聊上两句,老底子的生活好不惬意。喝罢早茶,穿过新落成的马鸣驿,步行前往游船码头,开始此次的水上之旅,品味“船在河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慢生活意境。
“出发喽!”船夫一声吆喝过后,竹竿一撑,画舫顺着水流一路南下,驶过桃花岛,一头扎向长虹大溪深处,走进这条水上精品长廊。水上农肆重新复原,放眼望去,过去百姓在此贩卖水产的热闹场景恍若眼前。一旁的缫丝船上,几位蚕娘凝神贯注,将蚕茧浸在热水中,寻得丝头,用手抽丝,再现了缫丝技艺。穿过新高桥,义马丝厂又豁然在目,沿河的外墙上,绘满了养蚕的十多道工序,厂房里机器保存完整,即将迎来一场蜕变。
手工缫丝作坊
继续前行,水域逐渐变得开阔,各种大轮船拖着长长船队行驶而过的景象似乎还在昨日,水面似乎都还未褪去当时的涟漪。在花溪叠翠处一个急转弯,船头一偏径直驶进了浪桥港。岸边停靠的泥船编队诉说昔日打渔为生的历史,伴随着渔民的上岸,踏上“上善众安”的土地,领略一桥跨三府的奇妙景象。
上善众安
一路走一路看,昔日漕运古道的辉煌历史正在得到复原。沿着这条10.3公里的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我们深切感悟到,如今的长虹大溪已不再是单纯的航道,它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以它为纽带打造的这条开放共享水上廊道,串联起了洲泉的历史文化、桑蚕、水产以及畜牧产业,走进它,便打开了感悟水乡的一扇窗。
一条水线激活乡村新蝶变
在洲泉镇党委书记俞国斌看来,打造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既要把美景串珠成链,还要学会顺势而为,让百姓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循着这一理念,很多村庄发生了喜人变化,众安村便是其一。
花溪叠翠
众安村位置比较偏僻,但这里拥有野菱滩自然湿地景观,加上这里历来多行医施善者,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打造“上善众安”乡村节点奠定了基础。未来营地、众安驿、金牛潭书院……打开“智慧导览”,沿着宽敞的村道挨个打卡,每到一处,透过老旧照片的对比,变化尽收眼底,恍若置身未来乡村中。
废弃的鱼塘经过修整,变身桑基鱼塘,游客还能认养鱼苗,体验养鱼的快乐;荒草地变身共享菜园、未来营地,在这可以体验田园般的绿色共享生活;来到树下议事厅,未来乡村治理场景跃然眼前;在金牛潭书院,乡贤吕燮强正带着娃娃们练习书法篆刻。
金牛潭书院
洲泉镇副镇长周超群介绍,在众安村节点的建设中,他们注重把“上善若水”的理念融入未来乡村建设,围绕“一老一小”,重点建设低碳、健康、文化三大重点场景。众安里是众安村“中医名家”未来健康场景的核心项目,包含善医堂、健康中心、智慧诊室等内容。在众安里健康中心,这里设置了卫生服务站、自助体检设备等,村民可定期预约体检,还会定期邀请专家名医来坐诊,为村民解决问诊难题。村里还建起爱心食堂,为村内60周岁及以上老人、困难村民提供用餐服务。
众安村康养中心
众安村的喜人变化,正是这条开放共享的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建成后,给沿线村庄带来改变的缩影。像义马村古建筑较多,洲泉镇就围绕挖掘保护古桥文化,打造桥文化公园项目,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现在河道改造以后,跟以前真的是大不相同了,我们老百姓平时都会在河边的公园里唱唱歌、跳跳舞,或者在栈道上散散步,确实感觉蛮幸福的。”洲泉镇义马村村民张凤仙开心地说。
桥文化公园
一方好水点燃致富新引擎
泛舟感受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既领略到自然美、人文美,还感受到浓厚的产业美,美丽乡村正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
马鸣村历史悠久,形成了蚕桑习俗、高杆船技、吃早茶等民俗非遗文化,最近还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百米长的马鸣老街集聚了茶馆、理发店、五金店、杂货铺等,洲泉镇里对商铺修旧如旧,江南老街的古老韵味回来了;置身于旧农房改造而来的光影故事馆,一张张电影胶片、一台台放映机,展示了“四代电影人”60多年的初心和传承;村民还自发办起了马鸣老街文学社,他们多数只有初高中学历,却写出了38万字的《马鸣地名故事》,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风土人情打造的“烟火马鸣”引得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高杆船技表演
在马鸣驿游客服务中心,这里不仅集纳了餐饮、民宿、展销、直播等功能,还安装了数字大脑,能一键感知村庄的动态变化。“我们的蚕丝被都是纯手工打造,有需要的赶紧下单……”走进农民直播间,几位年轻创客卖力吆喝,把洲泉皮鞋、蚕丝被等销往全国各地。创客阿珍告诉我们:“这个直播间是专为有需求的农户打造的,可以提前预约、免费使用。”
马鸣驿
走出马鸣驿,一幢蚕花楼正加快建设。它以蚕丝产业为核心,建筑共7层,1楼是交易市场、2楼是展示馆、3楼是蚕丝被制作专区、4楼是蚕桑文化餐厅,5至7楼是蚕桑主题民宿。“我们通过成立旅游经营公司,实行村企合作,并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马鸣村党委书记谈文洪满怀期待。
漕运古道说新语,舟楫不绝的熟悉场景在回来,老底子的烟火气在回来,水上廊道串起了美丽风景线,更打通了产业共富路,宜业宜居宜游的未来乡村画卷正在含山塘沿线缓缓展开。如今的含山塘,开放共享成果硕果累累,高质量举办水乡宋韵婚礼、乡村水上集市、乡村音乐会、篝火晚会等83场,增加就业200余人,吸引游客近15万人,增加旅游收入120万元,紧抓风口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表现出喜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