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丰安文理㊺ 丨 “华夏一绝” 寿溪人会

    潮新闻 特约作者 王磊2024-01-16 06:00全网传播量4906
    00:00
    00:00


    【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

    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浦江迎会是一种融戏剧、杂技、音乐、雕刻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凝聚了浦江人民的智慧,深受群众喜爱,于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寿溪作为浦江迎会(人会)的重要传承和发展地之一,其以中国民间传说人物造型为主体,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具有惊、险、奇、怪、妙等特征,堪称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代表性人物张根志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光绪浦江县志稿》中有记载:“寿溪,县西二十里,南流与深袅溪并注吴溪。”寿溪发源于前吴乡寿溪村上范西北深袅山南麓,流经上范、寿溪,至马桥村东向东南注入通济桥水库,全长5.75千米,流域面积7.65平方千米。寿溪村以寿溪流经得名,聚落寿溪东岸河谷间,沿着这条蜿蜒流淌的门前溪,呈长块状分布,寿溪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张氏、盛氏子孙(张景珵于明洪武末于水埂巷迁寿溪,《浦阳盛氏宗谱》载,盛复义于元至正初自三都深塘角下迁寿溪前庄坞,其孙盛仕承于明洪武末自前庄坞迁居上范)。吴溪一带,宗族意识强烈,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在寿溪村,每年正月十三会举办迎会活动,接太公、祭祖先、迎新春,形成了民俗活动惯例,至今已连续举办27年(2022年停办)。如今,走进寿溪村,村口“非遗古村”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除了人会,还有板凳龙、叠罗汉、剪纸也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寿溪村因独特的非遗文化,是浦江首个被评为省级“民俗文化村”的村庄。

    如今,一提到寿溪大家就会想到寿溪人会。其实,寿溪人会是浦江迎会的一种代表性迎会活动。浦江迎会又称“抬阁”,始创于南宋,鼎盛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后浦江迎会得到弘扬传承。2008年,浦江迎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浦江迎会有人会、纸会、人纸合会之分,人会和人纸合会在前吴寿溪、马桥一带得到传承和保护。

    南宋末年,黄氏后裔为纪念祖先“九龙门第”荣耀,创制会桌,因会桌制作注重巧妙,得名“迎巧”,是浦江迎会的最初形态,迎会也仅限于黄宅一带黄姓的村庄。到明代洪武年间,官岩山下以“迎巧”形式接胡公大帝,过渡到迎会,迎会举办范围由黄姓一门演化至黄宅一带,内容也从单一的纪念祖先扩大到迎接胡公大帝。至清朝,浦江迎会广泛流传到全县各乡村,包括吴溪一带,甚至邻县诸暨、兰溪、义乌等地。民国浦江县志稿录有清代宋琦《青山岩迎会赋》一文,内称“一十二姓之中,锣声远镇,二十二村之内,旗影高扬”。浦江迎会达到了鼎盛期,一直兴盛到解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寿溪村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根志和他的儿子张劲松(省级非遗传承人)为代表,组建了寿溪迎会表演团,并在原先的表演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一改传统会桌每桌只有2~3人的模式,大胆地设计了有18名小演员组成的大型会桌《蟠桃盛会》,其独特造型,在国内属首创,被中国文化报誉称为“中国第一会桌”、《人民日报·海外版》称之为“华夏一绝”。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蟠桃盛会》表演团,并誉称此会为《天下第一会桌》。同时,寿溪人会表演团因其精湛的演绎技巧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曾多次应邀到新加坡、北京、上海、广东、杭州、金华等地献演。在浦江书画节开幕式、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乡贤大会上也能看到寿溪人会表演团的身影。

    浦江“蟠桃盛会”。

    人会的主要道具由会桌、抬扛、会栅、抬会人、站会的小演员五部分组成。一般的会桌方形,边长1.2米,桌板厚20到100厘米不等,虎头脚,四脚高1米,桌面四周设2至4米高栏栅,用于安装会栅,结实耐用,做工精细。人会以我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为主体,加以艺术设计。

    一张会桌,就是一台戏。每台戏的选择又以“利市、吉祥、威武、俏丽”为本,以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并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寿溪人会根据会桌上不同的故事情节取会名,如《孙悟空借扇》《三请梨花》《蟠桃盛会》《廉吏于成龙》等,每桌挑选数名3~5岁活泼秀丽的童男童女,扮演成传统戏剧中某一场面,或悬空而立,或凌空飞舞,由4~16名青壮年抬着行走。在行走中扮演者变幻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尽显奇、巧、险之特色。人会表演保留了戏剧、杂技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民间艺术传承功能。

    除了主要道具和故事情节以外,还有诸多辅助的元素,包括人会队伍、表演阵式等。人会队伍除了抬会人外,走在队伍最前头的往往是火铳队(现因危险系数大而不再使用),然后是堂名灯、高灯、铜锣、龙虎旗、执事,一整支仪仗队。再是主角抬会人,由4个或8个甚至16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大汉抬着会桌行走。会桌上或站或坐的小演员,展现某一戏剧的片段,有凌空摇晃之感,扣人心弦。走在队伍最后面的是什锦班,吹打着这一戏剧的乐曲。表演阵式除行路(踩街)外,还有其特定的表演阵式,如双开门、剪刀箍、打圆盘等。

    多年来,寿溪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根志致力于人会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在人会道具、故事情节和表演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光在会桌制作上就有10余桌,一会多桌(一桌大会可分为7桌小会)、一桌多变(5桌小会能变换12桌造型),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同时制作了一批表演的服装道具,进一步提升了表演时观众视觉上的“惊险性”“技巧性”和“艺术美感”。如今,在几番创新改进后,演出最大的会桌《蟠桃盛会》由16人抬扛,会桌上由18名童男童女装扮组成“皇母寿诞、八仙祝寿、福禄寿喜同庆太平盛世、五岳升平、吉祥如意”的精彩画面,将传统戏剧《踏八仙》中人们祈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和万民同乐的壮观场面,以人会的形式展示给观众。

    (作者: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