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间头基本单元
作为婺派建筑基本单元的“十三间头”,可谓之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体性大户型。十三间房间加一个大院落,占地600平方米左右,二层,一家子楼上楼下26间房子,单体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相当于现在城市商品住宅六七个大户型面积之和,可谓举世无双之大。
“十三间头”三合院有六个特征:其一,“十三”出于“九为天,四为地”之说,象征有天有地,阴阳和谐; 其二,十三间房子布局方方正正,既不凹进凸出,更不缺棱掉角,是作为吉宅“八卦齐全”之原则;其三,“十三间头”是一户人家住的房子,适于祖孙三代、四代同灶而居,故民间有“大户人家”之称;其四,十三间房子联成一体,不断开,不错位,而且一次性建成,有家族里紧密抱团的象征意义;其五,十三间房子三合院布局,民间称“三明两暗”宅——上房与两厢三个三间房子太阳可以直接照到,两个“洞头屋”各两间房子间接采光,符合健康生存所需;其六,“十三间头”是房屋建筑的一个“基本单元”——相当于现代住宅建筑的标准套型,可以往后复制或者左右复制变成大建筑群,在2015年出版的《“十三间头”拆零研究》一书中,我将它称之“复合细胞体”,由明间、次间、附房及院落、走廊等多个单“细胞”复合而成。“复合细胞体”极为了不起,不但可以独立存在,而且还可以有机地繁殖出大建筑群、特大建筑群。
北京四合院与之不同。一,北京四合院不是纯粹意义的“复合细胞体”;二,北京四合院的上房、左右厢房及倒座,各各独立不联体;三,北京四合院的上房、左右厢房及倒座全是一层,整个四合院建筑面积只有400平方米左右,远没有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单体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大。
当地称“三坊一照壁”的云南白族三合院民居也不同。它的上房三间,两层,有外廊;两侧厢房各三间,两层,有外廊;但上房两端称“漏角”的附房各两间仅一层。因此,虽然粗看平面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很相似,但细加比较有不同之处。由于“漏角”各两间附房仅一层,因此建筑面积比“十三间头”少了200多平方米。次者婺派建筑“十三间头”走廊端头均设消防用的“水门”,岀入口多,白族三合院只有一个岀入口设于左前方。再之,婺派建筑“十三间头”走廊全部相通,“三坊一照壁”的走廊不连通。因此不可比。
再看福建“三合天井”民居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三合院相似,也由十三间房子——上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洞头屋各两间加一个院子而形成,但 “三合天井”民居没有正式走廊,仅仅利用挑檐下狭窄空间为通道,不可比。
台湾民居三合院与之比较,有大院落,一层层向心式布局,对称性明显,但很难找到基本单元在复制。这与婺派建筑以“十三间头”三合院为基本单元可以进行复制的型制不一样。
此外河南、四川、苏州、江西、广东民居,多因平面形式不同等原因无可比较,故此,婺派建筑基本单元“十三间头”三合院,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古代住宅建筑中唯一的、规模最大的一体性大户型了。
追溯一下汉代墓葬发掘的画象石、画象砖、明器陶屋可见,己有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的住宅,前者就是三合院,后者是前后有两个院落的多进院。到了隋唐、五代,《展子虔游春图》上也显现出三合院与四合院,而且还可以看到明显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这些信息可以说明,婺派建筑基本单元“十三间头”三合院源远流长,可以说明两千多来传承不息的脉络。
与徽派民居作比较
这里拿徽派民居做个比较,前一篇文章作例子的潜口方观田、罗小明、苏雪痕住宅,都是三开间,占地110平方米,两层总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左右,是徽派民居小户型的基本单元。稍大户型三间两弄的桐庐知县胡永基住宅,占地170平方米,两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是徽派民居中户型的基本单元。如此跟婺文化区的“十三间头”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比较,充其量只能称之“经济型”基本单元。
作为徽商人家的住房,他们受思观念与立地条件限制,使用上不敢大手大脚也没有条件大手大脚。他们的堂屋只有20来个平方米;他们的卧室是把左右次间前后隔出来的,面积只有10平方米左右。这与婺派建筑“十三间头”相去很远,婺派建筑“十三间头”的厅堂如果是一个明间有30多个平方米,如果是三间敞口厅便有上百个平方米;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内的卧室都安排在上房左右两个次间与厢房左右两个次间,一整间面积多在20平方米以上。除外,婺派建筑“十三间头”有许多宽敞的走廊,小户型的徽派建筑内部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走廊。这一切,就是关系户型大小的因素。
大户型的功能设计
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专业上从空间角度可分为五个小单元:即上房三间与左右厢房各三间为三个小单元,后边左右两个角偶区为两个小单元。前三个小单元是生活区,各有一个明间小公用空间和两个次间卧室组成。两个角偶区小单元是辅助区,一边是厨房、猪舍,一边是农具等贮藏用房。
生活区三个单元,上房三间父母用,左右厢房分别给成家的兄弟用。如果爷爷奶奶健在,住上房左手大房,父母便住右手大房,中央明间为堂屋。如是三代或四代同灶而居,在古时是一户人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开出门来是一个祖孙几代人同灶而居的大家庭,关起来是几个三口之家。如是分区明确,功能齐全,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安静,少有干扰,很舒适。
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即大寿、大婚摆宴席,可将上房及左右厢房的隔间屏门及门面木槛全部拆下来,使各三个生活单元小房间变成三个大空间,无比的宽敞、明亮而且气派。包括走廊,一下子可摆三十多桌酒席,热闹非同一般。
基本单元奥妙无穷
十三间头三合院,像婺学才俊,明理躬行,贵在实用。
十三间头三合院,像复合细胞,凤鸣朝阳,生命无限。
十三间头三合院,像百科全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十三间头三合院,像稀世丹桂,老枝嫩绿,千年飘香。
婺派建筑“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奥妙在于它像一个标准件可以复制。可以通过中轴线从前往后一个个拼接成一个带状的特大建筑群,也可以通过纵向、横向两个方向的轴线一个个拼接成一个块状的特大建筑群。
带状的特大建筑群,即一个“十三间头”后面再加一个“十三间头”——其中一个的三间上房合而为一个大厅——便成为显赫的“廿四间头”四合院。如果后面再加几个“十三间头”,便成为三进院、四进院、五进院、七进院——像一串串糖葫芦,像打扑克接龙,最多到九进院巨宅。
这种带状发展的特大建筑群实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阳卢宅明清建筑群是最最显赫的。它的主体建筑肃雍堂所在的中轴线,从南到长达320多米,前后安排了九进大宅院。中轴线前四进——大门(捷报门)、照厅(仪门)、正厅(肃雍堂)和正堂(同寿堂),建于明景泰丙子至天顺壬午年(1456—1462)间;第五进乐寿堂当时“基而未楹”,隔了整整六十年到清嘉靖元年(1522)建成;第六、七进——世雍堂门楼、世雍堂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2),与第五进建成间隔长达一百六十年;然后过二十年于清康熙四十年(1702)建第八进世雍中堂,再然后过二十年于清康熙末年(1722)建第九进——同德堂。整个建造过程,历时二百六十六年之久。它是中国传统民居中轴线最长、进数最多的巨宅,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实例。被人喻为“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宏伟无比。
纵横双向发展的实例也不少,好像摊一块方饼,方方正正,光光鲜鲜。东阳六石镇下石塘村润德堂就是其中一例。它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位于一个又低又矮的馒头山背之前。整个建筑群有门楼、厅堂、厢房、耳房和左右重厢等大小房屋73间,方方整整纵横交错似棋盘,规模宏大,有数百根柱子,被誉为“千柱落地”。大门前平畴缓延,视野开阔。建筑以粉墙黛瓦的素雅明净,与秀丽的环境形成了恬静、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层层迭落的马头墙,似燕翼舒展,马头高昂,与安谧的环境产生了动静的对比之美。建筑群总面宽70多米,总进深50多米,占地3500多平方米。中轴线前半为德润堂四合院,后半为十三间头三合院;两侧各为上房两间、厢房三间、洞头屋两间组成的重阁,有六个院落,把整个建筑群组织得井然有序。400多米长的走廊又将全部房屋连接在一起,即便雨天也可不走一步湿地。梁架、牛腿、门窗上雕着各式各样图案。整座建筑布局紧凑,用地经济,功能齐全,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令人叹为观止。
更有甚者,是斯盛居宅。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的住宅。面阔110多米、纵深60多米,有屋118间,廊道32条,大院落10个,气势十分恢宏,总占地6850 多平方米,有上千个柱子,故又名“千柱屋”。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块状建筑群。
江南古建筑,诸暨千柱屋。据CFP。
隨着家族人口增多,以一个纵向发展形成的大建筑群不夠用,便出现若干个纵向平行发展布局的大建筑群,加上若干个双向发展形成的大建筑群,再加上宗祠、庙宇、学堂等配套的公共建筑,一个个完整的聚落(村庄)就慢慢地形成了。
我们婺文化区,常见由宗族关系决定形态结构。一个个房派的住宅建筑群——带状或块状的建筑群,簇拥在这个房派的祠堂周围,从而形成聚落,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关系,从几十户人家的聚落,发展到几百户几千户人家的集镇,甚至发展成城市。诚如《史记-五帝纪》所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因此我说“十三间头”的奥妙,它是建筑群-村落-集镇乃至城市的生命基因——复合细胞体。
由而可见,婺派建筑“十三间头”基本单元的存在极其重要。它蕴藏着许多历史的、地理的、科学的、艺术的、人文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鲜为人知的奥妙,是我们先祖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智慧所在,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好好地研究挖掘,让它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