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江南物语|诗是抒情的史

    ——叶一苇诗歌简论

    潮新闻 沈志权2024-01-15 02:49全网传播量3.2万
    00:00
    00:00

    叶一苇先生诗词、书法、篆刻兼擅,旁通绘画,学界对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与印学理论研究者众,而对他的诗歌研究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者寥寥。然而,据叶一苇先生自述,他是“老去发兴于篆刻”,而对诗歌创作则是用力甚勤,苦旅一生,每有所感,发为诗声。他曾在《一苇诗词选》自序中说:“诗,心声也,人有所感,故喜以诗鸣;诗,殊言也,其词蕴,人以爱。予少时爱之甚。及长,试为诗。弱冠,遭日寇之难,国破家亡,流离颠沛,每发为诗,累辑《一束诗草》数卷;居深山,又作《咏竹诗》百什,皆毁于火。”后来,又遭十年特殊时期,所作诗稿因接受审查上交而“一去不返”;改革开放后,年过一甲子的诗人“遂又诗心复萌”,托山水以寄兴,亦接物以抒怀,至老不倦。在他的诗集中,最早的一首诗写于1934年,最迟的一首写于2011年,也就是说,在他96年的风雨人生中,有78年的时间是在坚持写诗的。由此可见,叶一苇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书法家、篆刻家、印学理论家。因此,要想全面探析叶一苇先生的艺术人生和思想情感,对其诗歌的深入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本文拟对叶一苇先生的诗歌创作、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一次粗浅的探讨,以期能奏抛砖引玉之效。

    叶一苇生平与诗歌创作

    叶一苇(1918—2013),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1918年出生于武义县武阳镇,6个月失怙,3岁丧母,由外婆抚养长大,启蒙于壶山小学。抗日战争爆发,投笔从戎。新中国成立后,得友人引荐,赴杭州东瓯中学(今杭州十一中)执教高中语文。特殊时期,曾“贬赴转塘、马铺劳动,无辜受过”(《记吾曾》题记)。1982 年退休后居杭州,2002年回故乡武义定居,浸淫于诗书画印,老而弥笃。这些生活经历,对他内敛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叶一苇先生88岁时留影。

    根据《一苇诗词选》《一苇诗词选续集》《明招文化·叶一苇诗词楹联专辑》几本诗集作粗略统计,叶一苇先生现存诗作凡1066首,多为近体诗,偶有古风;而近体诗中,又以律诗、绝句居多且取胜。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抗日战争到1948年、新中国成立到特殊时期结束、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期。

    叶一苇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远赴外地升学,转而入私塾学古文与诗。少时贫困艰难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外柔内刚的坚忍性格:“逝者向东流,时有浪头急。百折自难回,奔腾终不息”(《流水》);同时也激起了少年诗人的远大志向:“吾身何所似,沧海一叶舟。一叶何为者?打开沧海流!”(《自题小像》)

    1931年,日寇侵我中华,国土沦陷,民族多难,叶一苇辍学,浪迹四乡。21岁时,叶一苇投笔从戎,任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平阳营中尉书记。不久,结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武义县县长蔡一鸣,成为武义县政府一名文职科员。蔡一鸣,人称“抗日县长”,1942至1945年任武义县长期间,日寇侵占武义县城,杀人放火,大肆掠夺萤石矿产。蔡一鸣把县政府搬迁到新宅岭上办公,坚持抗日,率自卫队袭扰日寇开采萤石,建立阵亡将士纪念碑,出版抗日诗歌《岭上草堂唱和集》,以鼓舞士气。这一时期,叶一苇写有《一束诗草》数卷、《咏竹诗》百什,当有数百首之多,可惜毁于战火,今仅存《抗日禽言》《家园》《邻翁》《山中大雪》《岭上春感》《登击壶亭》等20余首。这些诗歌控诉揭露日寇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如“‘姑恶,姑恶’,姑不恶,鬼子真可恶:看见妇女就掳掠,轮奸割乳房,断其脚,哈哈狞笑作取乐,抛弃尸体填沟壑。鬼子恶真恶”(《抗日禽言·姑恶》),“‘布谷,布谷’,村村农民遭杀戮,田地荒芜山秃秃,长夜啾啾闻鬼哭!鬼子不灭怎布谷”(《抗日禽言·布谷》);反映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流落他乡怎能度?城中阴霾铁蹄驻,白骨弃野横满路,欲归归何处”(《抗日禽言·子规》);抒发了青年诗人抗日杀敌、保卫家园的万丈豪情:“破碎山河葬寇地,风雷还待起平湖”(《家园》),“会当岭上梅放晴,一笑驱尽千山雪!”(《山中大雪》)

    新中国成立到特殊时期结束,可视作是叶一苇诗歌创作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现存诗歌20余首,诗人以满腔的热情讴歌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如《富春江上》:“乘风破浪去,半日下洋州。电塔欺高树,风旗撼远坵。车尘卷岸过,囱影入云流。人比潮声壮,又争来岁秋”;又《钱江农场》:“漫漫长堤截大河,芦花笑护米粮窝;谁知稻海千重浪,曾是钱江万顷波。”而作为一名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中学老师,诗人也写了不少关于自己脱胎换骨的锻炼与带领同学支农劳动的诗歌,如《护苗》《种树》《马浦》《舟枕山下》诸篇均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其中《舟枕山下·其一》:“服农才一载,胜读十年深。苦夺稻粮宝,喜知粪土金。建场凭白手,操镢炼红心。学稼有余乐,长歌每放吟”;又《舟枕山下·其二》:“开阔新天地,一年处处诗。句以汗水出,情伴荒山移。风日换胎骨,锄头生契机。农场前景好,梨熟桃红时”,这类诗歌真实体现了当时“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党的教育方针,而《送同学赴桐庐插队》一诗则反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时代风云。

    叶一苇20岁时留影。

    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以来,是叶一苇扬眉吐气、诗兴勃发的诗歌创作黄金时期,他的现存诗作十之九以上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这1000余首诗歌中,虽然有不少是寄情山水、吟咏花草、朋友酬唱、评书论印的诗篇,但时代的主旋律仍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以贯之,如描写对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由乱而治、祖国春回大地的喜悦:“处处人欢歌大治,精神抖擞谱新篇”(《无题》),“大治三年成效著,神州四化信心高”(《春节》);写新时期对知识分子的尊重的欢欣:“十年老九臭闻名,愧怍园丁薄倖人。今日欣闻桃李颂,不生白发返青春”(《无题》)。其他如对越自卫反击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北京亚运会、秦山核电站与金温铁路建设、香港澳门回归、谴责北约、西部大开发、汶川地震等等发生在共和国的大事件,无不浓缩于他的吟咏之中。

    纵观叶一苇一生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诗心与时代的脉搏始终同频共振,他的诗歌挟裹着时代的风云气息,烙印着鲜明的时代印迹。“诗也是史,是抒情的史”,这是叶一苇在《武义历代诗词选·序》中提出的诗歌观,而叶一苇的诗歌创作,正是这一观念的生动实践。

    叶一苇诗歌的思想内容

    叶一苇的诗歌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抒发深沉而持久的家国情怀,是叶一苇诗歌的核心思想内容。

    叶一苇的诗歌流淌着热爱祖国的血诚,他的喜怒哀乐始终与祖国命运的盛衰起伏相呼应。当祖国受到外虏入侵、民族经受危难时,他不仅痛心泣血,而且恨不得化为利剑斩灭敌人,前文所举抗战诗作已足以说明这一点,再看《岭上春感》:

    春深国破望城关,回首家园织梦难。杨柳吹绵层障里,杜鹃泣血乱峰间。不羁情每因山绕,率直心还逐水湾。寄语千峰化利剑,怒飞一夜斩楼兰!

    当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后,国家由乱而治时,诗人就会欣喜若狂,就连眼前的景物也会随之欢欣鼓舞:

    五湖四海一车来,谈笑风生脚底雷。说到九州春意闹,群山飞舞扑窗台。(《在杭金列车上》)

    当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不仅一洗百年外辱,而且一路高歌猛进谋发展时,诗人更是诗兴勃发,放声高歌:

    国土奉人剧可哀,吞声忍气笑相赔。如今港胞开眉日,尽摘皇冠入粪堆。(《喜看香港摘下英国皇冠标志》)

    古国雄狮梦已醒,百年一吼动南溟。扬眉今日看濠镜,一朵莲花向五星。(《再咏澳门回归》)

    大漠梦初觉,春风已度探。黄河在呼喊,塞上变江南。(《西部大开发有感》)

    一旦外虏贼心不死犯我中华时,诗人就会怒发冲冠,予以强烈谴责:

    南天飞弹夜啾啾,霸道阴云乱未收。洒向人权都是血,谎言撒到几时休?(《谴责北约》)

    黄河昔日泪,白骨旧时山。怒发三千丈,魔魂不许还!(《无题·闻日本电视“自尊”歌颂战犯东条英机出笼,愤而有感》)

    国衰我哀,国强我欢。爱国之深,护国之切,溢满诗集。吟诵叶一苇的这些爱国诗篇,眼前就会幻化出叶一苇与杜子美两个形象叠现的情景。

    叶一苇部分诗文集。

    对家乡的热爱,一如对祖国的热爱。叶一苇少小离家老大回,对家乡爱的很深沉,家乡的人与事、山水与景物、历史与现实都能勾起他的无限乡愁,在他的诗集中抒写家乡的诗作多达200余首。家乡的山水始终萦绕他的心头,幼看老看,千看万看,怎么也看不够:“幼上壶山看熟水,老从熟水看壶山。看来看去看难足,爱在家乡山水间”(《壶山》),“回乡半月得清闲,小住新村绿野间。为觅儿时断断梦,熟溪溪畔看壶山”(《回乡》);一回到家乡,诗人就倍感亲切,不仅乡亲热情款待,竟连壶山也会捧出满山春色以相迎:“回乡过节乐淘淘,万户千门意气豪。红酒连同白酒酌,东邻未罢西邻邀”(《春节》),“故乡山水倍相亲,灼灼桃花笑古津。我又归来饮熟水,壶山捧出一壶春”(《回乡》);故园重游,家乡的发展日新月异,诗人满心欢喜,心情也会像阳光彩霞般灿烂:“红墙黄瓦满山溪,辽鹤归来路欲迷。忽见长虹飞入画,壶天日月尽朝曦”(《熟溪》),“百花山不见,一夜发千树。广厦连云起,天边落彩霞”(《百花山工业园区》),“愚公老挖山,尝尽山中苦。智叟创搬家,阳光照大路”(《脱贫走出深山》);在兹念兹,回到故乡,最忘不了的是家乡的先贤,如《瞻仰徐镃纪念馆》《题上仓朱若功故居》《纪念潘漠华革命烈士》,更有诸多吟咏明招文化先哲的篇什。

    在叶一苇抒写家乡的诗歌里,有乡情、亲情、友情,还有万古情,情情溢满心胸,以至于擅用律诗、绝句写诗的他,觉得四句、八句的短诗装不下他的许多情,就一变用古风,如《回乡》《熟溪》《古风》《江山新村所见》等都是洋洋洒洒的古风长诗。“醉揽壶峰来作笔,蘸将熟水可挥毫”(《熟溪》),他甚至觉得要用壶峰作笔,熟水当墨,才能写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可见他对家乡爱得多么深沉!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是叶一苇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这类诗作,或叙天伦亲情,如《补题与南生合影》《古风》等;或寄怀友情,如《种洛阳花寄怀洛阳贤林》《闻余任天目疾》;或抒写日常琐碎,如《赏花》《老翁买衣行》《农村所见》等;或寄情山水,如《登长城》《三峡行吟》《西湖十景》《壶山》《熟溪》《郭洞吟》等;或吟咏花草,如《咏松》《咏梅》《咏荷》《迎春花》《小草》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诗人对亲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无私关爱,而且还可以读出诗人积极、乐观、淡定、豁达的人生态度。且看:

    熟水春风迹,钱塘桃李家。怀人常万里,遍种洛阳花。(《种洛阳花寄怀洛阳贤林》)

    昔年爱读天庐印,天趣盎然气纵横;无奈弃刀病目后,忍教金石闸中鸣。(《闻余任天目疾》)

    前者是诗人在杭州家里种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因此牡丹又有“洛阳花”之称,由此寄怀远在洛阳任职的同乡好友吉贤林,于是恨不得在家遍种洛阳花,以便见花如见朋友,聊以慰怀,关爱朋友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后者是听闻印友余任天患眼病有感,以闸中金石为知音鸣不平抒发对友人的关切。又:

    朝晖满目洒轻车,重上虎泉共品茗。冰解曲阿崖滴翠,气苏大地树含葩。频年箍咒催人老,一旦风雷焕岁华。处处闻鸡鞭欲舞,春风浩荡笑天涯。(《游虎跑》)

    大风送我去雄关,一望白龙绕万山;烽火台边岂有火,竟燃红叶尽斑斑。   

    古来多少春闺梦,飞向长城万里山;今日万人伉俪影,攀将笑语洒雄关。(《登长城二首》)

    游览山川景致的诗作在叶一苇的诗集中有不少,与古代诗人的“壮游”不同,叶一苇的山水诗多数是在他退休时或退休以后创作的,诗人在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凭吊历史、抒发豪情的同时,也有不少是在抒写一种融于大自然的超然与闲适。

    李岚清题赠叶一苇墨迹“印为心造”。

    作为一名书印兼擅的艺术家,品评书印是叶一苇诗歌的又一独特思想内容,此类诗作在他的诗集中多达百余首。在这些诗歌中,他与书法、篆刻朋友互相砌磋,互相欣赏,互相激励,其中虽不乏溢美之词,但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观点和印学理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正因为叶一苇有深厚的诗文底蕴,用诗人的情怀去审视、创作并欣赏篆刻作品,才能为他的理论探索奠定了实践基础,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诗心造印”印学理论。下面列举三首,窥斑以见豹:

    篆刻花开石上红,一番风过一番风。诗文书画为滋食,此语非虚击缶翁。刀头驰骋见心性,方寸之中方寸成。悟得功夫非石上,翻知雕琢是人生。(《题洪亮篆刻集》)

    诗书与篆艺,墨瀋化泥红;不索诗书味,难求篆艺工。(《无题·为张星亮同志篆刻,媵之以诗》)

    跃马红泥蔡树农,小刀飞舞骇天公。斑斑点点凝奇想,一扫寰中老印工。摩挲寸铁一心痴,读印如吟李贺诗。探得印从诗味出,春江只让鸭先知。翻新不向别家偷,顽石频频亦点头。寄语多加笔墨味,放怀千里上层楼!锋芒总是付英年,冲破框框别有天。待再驱消烟火气,阴阳昏晓任自然。(《读<蔡树农篆刻集>》)

    此外,叶一苇诗集中还有不少追慕古今圣贤、歌颂有功之臣、赞美普通劳动人民等方面的诗作,限于篇幅,兹不展开阐述。

    纵览叶一苇的诗稿,虽然也看到了几篇关于讽刺奇装异服、抄袭剽窃、附庸风雅的诗作,但数量不多,而直面社会、针砭时弊的诗作则几乎没有。以叶一苇的阅历、睿智与洞察事物的敏锐眼光,他不可能看不到近一个世纪来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是他没有写这类诗,或者写过但又全部销毁?是历史印迹对他造成的影响太深,还是因为他善良、内敛、谨慎的性格所致?不得而知。我在这里说叶一苇没有写直面社会、针砭时弊的诗作,绝无半点冒犯诗人的意思,而仅仅是作为一名同乡后学为叶老惋惜。当然,没有这一类诗,并不影响叶一苇成为一位当代优秀的诗人,但如果有了这一类的诗,叶老离伟大的诗人就更近了一步。

    叶一苇诗歌的艺术特色

    叶一苇先生的诗歌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

    特色,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叶一苇对诗歌创作有自己的原则,概括为“深入浅出”。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诗歌的意境要悠远,读后耐人寻味;语言要清新浅出,让人读得懂,而且喜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叶一苇诗歌的艺术特色。

    叶一苇篆书作品。

    首先,在创作风格和表现方法上,叶一苇的诗歌既有烂漫主义的色彩,也有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各具特色。在许多抒情诗中,他擅用夸张、想象、联想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抗日禽言》六首,以姑恶、布谷、子规、鹧鸪、提壶芦、竹鸡六种禽鸟的啼鸣为起兴,托物言志,控诉日寇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和抒发抗日杀敌的决心,再如《岭上春感》 的“寄语千峰化利剑,怒飞一夜斩楼兰”,《山中大雪》的“会当岭上梅放晴,一笑驱尽千山雪”等诗句,抒发誓死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壮志豪情,都具有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富于烂漫主义精神。再看下面两首绝句:

    割得西湖一角幽,名庄今日不姓刘。商量王母瑶池放,可任凡人汗漫游。(《刘庄》)

    阅尽长江浪,楚天今独开。人间三楚变,黄鹤好归来。(《登黄鹤楼》)

    《刘庄》一诗,诗人看到西湖一角的刘庄,如今已不属刘学询家族私有,于是思接千载,神游八极,借助非现实的神话故事和绮丽大胆的幻想,要与天界的王母娘娘商量,开放瑶池仙境,好让凡人随意去远游;《登黄鹤楼》也与前诗一样,看着黄鹤楼前的景致,就禁不住要请神话中的仙鹤归来见证长江两岸的巨变,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叶一苇行草作品。

    而在叙事诗中,诗人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平实的语言,客观、写实的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事件与人物。如:

    新厦如云起,晨炊不见烟。鸡惊飞屋角,犬猛吠楼颠。俨然疑别墅,谁信是农家。春雨新犂后,村声一片蛙。田水穿墙过,青山闯户来。蔷薇攀竹架,菜圃上楼台。乱石铺深巷,高楼流赤曦。白鹅颈贴地,张翅脚跟追。草子盖田紫,菜花卷地黄。娃娃放晚学,一路踏歌香。日夜溪声泻,春光染绿湄。车飞陌上女,竟把夕阳追。洗衣趁雨霁,千杵捣流霞。不管红衫湿透,笑声逐浪花。江山无限好,拥出一新村。欲觅儿时梦,如何忆故园?(《江山新村所见》)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人对江山新村的所见,犹如拍照一样,一个镜头接一个镜头,客观、冷静、真实地记录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寓情于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改革开放后新农村发生的巨变和诗人故地重游的喜悦。又如:

    人间有味是清时,水笑山欢处处诗。满眼农村春意闹,老翁也采杜鹃归。(《农村所见》)

    缘溪策杖去,一路只寻花。归后胆瓶插,闲情散满家》(《缘溪行》)

    诗人这两首诗,则是通过典型细节的刻画凸显诗歌的主旨,前一首抓住老翁采杜鹃而归这一细节,反映农村的满眼春意闹;后一首,则通过诗人一路寻花归来,把花儿插到胆瓶这一细节的刻画,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致与热爱生活。

    叶一苇篆刻作品。

    创设意象,营构意境,是叶一苇诗歌艺术的第二个特色。意象是指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想融合的产物,即诗人取自大自然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自然界物象千千万,要成为诗中意象,就需要“观物取象”(《周易》语),“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语)。意境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是诗歌要表现的一种境界和情调。意象的创设,意境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表现手法之一,叶一苇深得其中三昧。如《双泉古里》:

    跌宕山为郭,乔木绿掩村。缘溪入洞去,何必问桃源?古木迴环里,依山却有城。桥亭沉倒影,风细奏琴声。

    这首诗可谓意象纷呈,意境悠远。山郭,乔木,村落,溪流,门洞,城墙,桥亭,倒影,微风,“琴声”,诗人摄取一个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有画面,有声音,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构成了双泉古里宁静、祥和、幽美的意境。又如《晨望苏堤》:

    苏堤初醒鸟声催,西子待妆镜面开。忽听隔林人语响,一轮红日上桥来。

    苏堤,鸟声,西子湖面,林中人语,红日初升桥上,诗人创设一组意象,营构了一幅生意盎然、风景如画的西湖早晨图,格调高雅,意境悠远,妙不可言。“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见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唐诗别裁集》),沈德潜论李白七言绝句的这段话,借来评论叶一苇的这首七绝也非常贴切。叶一苇是创设意象、营构意境的高手,这在他的《晚眺》《悠情》《过汉阳》《重游严子陵钓台》等许多诗作中都有很好的表现。

    武义县近日在坛头举行叶一苇诗歌、书法、篆刻与明招文化理论研讨会。

    语言清新自然,明快如话,是叶一苇诗歌艺术的第三个特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近体诗有字数、格律、对仗、平仄、用韵等要求,更是如此。叶一苇对诗歌的语言艺术是下了大功夫的,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受到了白居易、杨万里以及武义本土诗人巩丰、姜特立的很大影响,几乎达到了铅华落尽、素面朝天的境界。如: 

    白鹭飞回息水旁,蝉声压树起新凉。小舟快似金刚钻,划破玻璃嵌夕阳。(《晚眺》)

    繁华不去赏,都说此翁痴。除却白鸥外,我心谁得知?(《自笑》)

    矮矮黄砖屋,微灯窥浪红。谁知窗户小,吐出一长虹。(《参观钱江二桥工棚》)

    用语平淡朴素,自然流畅,明白如话,给人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再看《访农家鸡场》:

    才看建新屋,又见开鸡场。红冠耸白羽,满园摇海棠。啄米风雨骤,伸颈管弦狂。一夜蛋滚滚,欢笑入筐筐。

    整首诗仿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毫无雕琢痕迹,单纯,明快,形象,生动,真可谓是“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李白《妾薄命》)。

    用典与熔裁古诗文词句,是近体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叶一苇的诗歌也有用典、熔裁古诗文词句的手法,但他的高明之处是巧妙地化而用之,不留痕迹,同样达到清新自然的语言艺术效果:

    曾经沧海方知水,除却巫山还有云。悟得此中真意趣,胸怀云海乐无垠。(《无题》)

    天门中断敞大江,到此一桥又锁住。如今江北与江南,车水马龙飞天路。(《南京长江大桥》)

    “曾经沧海方知水,除却巫山还有云”,是化用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反其意而用之;《南京长江大桥》一诗,前两句是化用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诗句,后两句诗是化用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北去南来自在飞”诗句;而叶一苇在《家园》“破碎河山葬寇地,风雷还待起平湖”诗句中的“平湖”,则运用了明代武义抗倭英雄徐平湖抗击倭寇的典故。无论是用典,还是熔裁古诗句,在叶一苇的诗歌中都达到了了无痕迹、再出新意的语言艺术效果

    语言清新自然,明快如话,并不是不讲究诗歌语言的锤炼,只是锤炼起来更难,叶一苇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练字。“诗要练字,字者眼也”,“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仇兆鳌《杜诗详注》)。叶一苇诗歌中就有许多“工在一字”的“句眼”,如《题陈左夫六十自选印谱》:“右笔左刀老更成,得心妙汉砖春;大刀阔斧一格,何薄自家何薄人”,其中的“拈”与“蔚”两个字就是练字,“拈”是用手指“夹”或“捏”的意思,是篆刻家刻印时运刀刻字的动作,用一“拈”字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果换成“握”“捏”“夹”“拿”等动词就完全没有了这种效果,而“蔚”字在这一语境中用“成”字也可以代替,但“蔚”不仅有“成”的意思,更有“文采”的意思,这就把“诗心造印”的意蕴凸显了出来。想必篆刻行家看到这两个字就会会心一笑,而这两个字也只有像叶一苇这样的篆刻大家才能锤炼得出来。这首七绝因为有了“拈”与“蔚”两个练字,就显得更加形象俊拔起来。又如:“看建新屋,见开鸡场。红冠白羽,满园海棠”(《访农家鸡场》)。古人作诗讲究“健字撑柱,活字斡旋”,“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仇兆鳌《杜诗详注》),这里的“健字”指的是经过练字的实词,“活字”指的是虚词。叶一苇此诗中的“耸”“摇”可谓是“健字撑柱”,“才”“又”可谓是“活字斡旋”。四句诗中每句有练字,整首诗灵动而奇丽,可见他对诗歌语言的苦心经营。

    综上所述,叶一苇的诗歌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本文图片由叶一苇公子叶南鄂、《明招文化》编辑部潘美进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
    相关新闻
    江南物语|《史记·伯夷列传》是传记?
    江南物语|坛头见闻
    江南物语|在源口水库脚下当了一回神仙
    江南物语|我的两位高中班主任
    江南物语|秋风起,毛芋香
    江南物语|台山纪游
    江南物语|兏善叔
    江南物语|青山湖水上森林初冬印象
    江南物语|柳城故事
    江南物语|桃溪五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