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丨点茶之美

潮新闻 通讯员 周琰 徐伊帆2024-01-13 08:29全网传播量10.1万
00:00
00:00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千百年来,茶文化几经传承、历练、蜕变,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尤其在宋朝,中国古代的饮茶文化步入鼎盛期。为了解茶的历史与文化,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学部文学品鉴课程的同学们以茶文化为切入点,赏析茶诗佳作,品饮香茗龙井,将“宋韵茶香”转化为淡淡墨香。

点茶    任茂霖 (12岁)

今天,老师带我们体会了一次“宋式点茶”。

我们先在茶盏中倒入热水,小心地晃动着。茶盏渐渐热了起来,这一步叫做温盏,十分重要。把水倒了后,我便舀了一勺白茶粉,注入少量热水,用茶筅搅拌成一种“芝麻糊”的状态。接下来就要加水打出沫饽了。我沿着盏壁浇了一圈水,便立刻手持茶筅在茶汤表面快速击拂。茶沫像一颗颗珍珠般冒了出来,随着击打的持续,雪白的茶沫又幻化成螃蟹的小眼睛,十分灵动。

我们又注入了一些水,我转头看去,只见我的同桌正抿着嘴,一本正经地晃动着手,努力击拂。突然他用力过猛,好多茶汤被翻搅出来。老师闻声过来支援,告诉我们只要想象一下扇扇子的动作,手腕发力。有了老师指点,茶沫肉眼可见地厚了许多!我们跟随宋徽宗“七汤点茶法”的操作,加水,搅拌,加水,搅拌……看着盏中的茶沫气泡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绵密,一股清香也随之而来,我们心中也为成功感到欣喜。

原以为点茶体验就到此结束了,没想到还有“茶百戏”,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咖啡拉花”嘛!我们想绘制一幅竹子图,就用画针细的一头蘸取少量茶糊糊,一点一点地勾勒。最终,同学们的作品都别有巧思,精美无比。

这一次点茶经历让我难忘,这些器具,这些方法,无不体现着古人的智慧和雅趣,让人十分佩服。


指导教师周琰评语:

宋代点茶讲究风雅,宋徽宗曾将点茶步骤归结成“七汤点茶法”,小作者用丰富的动作描写向我们还原了课堂中有趣的点茶活动,描述细致入微,极富画面感。


茶    戴陈冉(13岁)

茶,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喜爱的雅物,陆羽在《茶经》里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的美誉。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历茶山,并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龙井茶树封为御茶,龙井也就此成名。

杭州茶,以龙井为最;龙井,以狮峰龙井为上品。我尝过龙井,淡淡的,有些苦感。我想,怪不得“精行俭德”之人爱喝茶,虽然茶香平淡,但其如人生,看似平静,却隐隐藏着有一番苦或甜。

宋朝人饮茶方式与现代大不相同。他们并不直接冲泡茶叶,而是烘焙茶叶,再用茶碾压成茶粉,放入杯中,加“七汤”完成点茶,再把茶沫与茶汤一并喝下。也有典雅之士在茶沫上蘸取清水写字,俗称“茶百戏”。

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唐代诗人元稹曾这么形容茶:“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茶可以让疲倦的人精神,可以让喝醉的人醒来。茶,能让人在忙碌的日子中拥有一方悠闲空间,白居易用山泉煎茶,诗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这种特殊的饮茶享受,我希望传递给每一位爱茶之人。


指导教师徐伊帆评语:

全文紧扣“茶”字,围绕龙井茶的故事、龙井茶的口感、点茶之法等茶文化内容展开,娓娓道来时颇具哲理意趣,正如小作者所说:“茶如人生,看似平淡的背后其实别有一番风味。”


一盏茶韵     童粲然(12岁)

端坐在桌前,凝望着茶几,耳畔是一缕茶香飘万年的千古绝唱。我深呼一口气,手缓缓拿起茶筅。

散茶,是古今第一茶韵,还未开始,悠悠茶香已沁人心脾。我将茶筅放入茶盏,就着白茶粉和温水小心翼翼地搅拌,一收,一放,一压,一斟……

茶水已漾开,仿佛融入千山万水,遁天地于无形,又仿佛隐入了我的小小心思。暖黄夹带着莹白的浮泡在水面颤动,像朵旋转的浪花。我沿着茶盏边缘滴入温水,茶水迅速聚集,复散开,仿佛跳着古典舞的乐姬。手飞速搅拌着茶水,看着它由黄转为白,我逐渐兴奋起来。

渐渐地,我好像进入了第二个世界。在那里,陪伴我的不只是那碗小小的茶盏,而是那片人间。

透过茶盏,我看到世间的无奈与悲悯。夜归泊轻舟,谁抚琴一首?家书从未有,心念念不休。金戈铁马身披麒麟甲,黄昏侧饮马,举目望月牙。这散茶,与我低吟一首离人赋。

透过茶盏,我看到坐怀天下的清高与孤寂。曾羡慕闲云野鹤作客人间,寄情于天地有灵草木无穷,此生不做万人杰。


指导教师叶礼赛评语:

小作者用优雅灵动的文字向我们诠释了宋韵茶文化中的风雅趣味,点茶之妙趣,正在这一收、一放、一压、一斟之间。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还能透过眼前的茶,看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生命情怀,看到古往今来人们隐藏在茶盏背后的喜乐悲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