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秦山街道北团村是一个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嘉兴市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制度实施以来,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乡风文明培育、提升基层阵地效能等目标,结合群众文化需求和北团特色文化内涵,深掘老文脉、吸引新人脉,广泛开展宣传宣讲策划、阵地管理提升、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挖掘等工作,用文化之光赋能乡村振兴、用文化创意激活乡村资源、用文化打造乡村“诗意空间”……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精神和文化上的整体塑造增强乡村新动能,着力推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着眼于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人民群众精神素养高质量提升、基层文化阵地高质量运行。
活跃阵地,“润物无声”拔节理论宣讲“常青树”
文化特派员周其明自1986年从事基层宣讲工作以来,编写宣讲数材100余万字,曾获省优秀宣讲员等荣誉,而三个示范馆、文明实践所、红旗书屋、盐馆、连心馆、廉馆、红馆等阵地为“文化特派员”在专职领域常态化开展宣讲提供了场地、活动支持。2023年,北团村重新打造大礼堂和道德讲堂两处宣讲阵地,高质量推进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红色宣讲平台,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自特派员下村以来已在红旗书屋、连心馆、盐馆、三个示范馆开展了4场红色理论宣讲活动,涵盖老中青三个群体,努力把红色宣讲打造成文化本土的“金字招牌”。
链接资源,“海纳百川”激活文化圈子“动力源”
为加快文化人才培育、文化知识普及、文化活动指导、文化价值引领,文化特派员积极对接上级资源,整合本级资源,对接社会资源,协助 “两员”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文化服务清单。同时,充分发掘村里乡贤能人和文化骨干,建立起文化人才库。2023年,文化特派员积极协调组织市、县级文联干部陈双虎、张东良、李建军等开展文学创作、摄影、绘画等方面的红色文艺宣讲,“北团八景”在诗词、摄影、美术等方面都精美的呈现,深度促进了村庄与艺术的强链接,贴近老百姓,营造新老村民融合的人文环境。联合新华书店开展“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进礼堂主题宣讲活动。用上下对接、阵地前推、整合运作的方式,文化特派员有效解决了资源匮乏的实际发展问题。
招贤纳新,“张弛有道”擦亮宣讲品牌“实干标”
文化特派员是活跃在基层的乡村文化“教导员”“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文产特派员的入驻,不仅是发挥自身领域的指导作用,更好重要的是深度挖掘和培育本地人才资源。在文化特派员的带动下,拓展了一支以中小学生、青年人(青年干部、优秀社会青年)、银发名嘴为主体的“红领巾巡讲团”“后浪讲师团”“草根宣讲团”三支宣讲主力军,采用场馆讲解、文艺宣讲、板凳宣讲等方法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打造专家讲理论、部门讲政策、百姓讲故事、群众演文化等“三讲一演”新模式,让孩子带动孩子、让青年学习青年、让百姓告诉百姓,让正能量有大音量,以文化人、以理育人,从而将基层理论宣讲的“一刀切”改为“分众化”,助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生动体现党的创新理论基层宣讲。2024年计划开展宣讲活动50场,参与人数达到2000人次以上。
立足于有效盘活乡村文旅资源、激活乡村特色文化活力、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旧田新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曾经的北团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靠天吃饭。近年来,在党群创业帮扶工程支持下,党员种植户万福根带动带动周边群众200余户参与,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建设农创园发展以高山杜鹃种植、鲈鱼养殖为主的新型农业,促进增收致富,营造乡创生态,促进乡村传统产业升级。文产特派员的到来,协助进一步完善“共富大棚”“共富工坊”和“居家增收”机制,切实解决村民就业170余人,人均月收入增长近4000元。凝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设立“初心之路”,整体打造党性教育学习基地和“三个示范”指引乡村振兴的共富基地,2023年累计接待团队300多个,人数达8000人次。
“插柳成荫”积极培育新兴业态
通过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发掘创新,激活村里沉睡的生态和人文资源,拓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好路子”。文产特派员引导支持在地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与村书记形成“双轮驱动”,建里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北团人才库,吸引张逸舟、顾春霞等优质创意机构与人才返乡入乡,持续引进了“浪花骑士团”“北团初心工坊”“富村居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现代农创园”,涉及竹编、酒糟、音乐、咖吧、花卉种植、氢氧研学基地等文旅休闲新业态。通过深度挖掘和培育本土隐性乡创人才资源,营造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良好生态,打造一批盐雕、勤廉三宝等“盐文化”文创品牌,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总结出“北团样本”。
“育种蹲苗”大力推进创新创业
围绕北团乡土制盐文化+生态自然景观+红色文化根脉 ,在南片打造集乡村生活体验、红色文化宣教、盐文化研学等功能于一体新型业态文化圈;在北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带,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文旅农业。文化特派员高质量引进特殊人才和项目,殷超、刘满茂两位竹编大师将竹编和红木文化及相关业态带到北团,并有效结合北团的文化特性,推出独具地域辨识度的竹编文创产品(既有高端品质的县礼,也有接地气的旅游伴手礼),最终打造集生产、研发、科普、体验和展销为一体的乡村振兴共富工坊(乡村博物馆),为北团发展注入新内涵、带来新动力、激活产业链。为已有建筑注入全新功能和业态,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家宴中心(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填补村内餐饮空白)、六馆引进新业态(动静结合)等。
定制“标准餐”,确保舒心体验
北团村打造文化特派员+yan味鲍郎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家门口’的志愿服务阵地手绘地图,以丰富有趣的卡通形象和直观的地理定位,将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新业态串联成时尚打卡地,全方位、形象化地展现阵地样貌。拓宽志愿服务模式,除了充实志愿服务点位“四季百宝箱”设置,除常备游客需求量最大的创可贴、碘附、手消外,夏天将放置防暑药物、冷贴,冬天将放置暖宝、口罩等季节性物品。
配置“自助餐”,创新自选动作
孝老爱亲,一直是北团村的家风家训,北团村常住人口1529人, 老人616,老年人占比41%。借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孝美驿站”,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助餐、送餐服务,惠老助餐守护“舌尖”温暖;便民及健康服务,为老人提供订报、代缴费、免费理发、磨刀磨剪刀等贴心便民服务,提供养老顾问、心理疏导、法律讲坛服务,切实解决老人实际困难,为616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监测服务,老有所助用爱心托起幸福“夕阳红”;不定期开展越剧演出、老年人交通安全知识培训、防电信诈骗宣传等活动,多种活动让养老变“享”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逐渐成为老年村民的“第二家园”。
添制“营养餐”,探索共融机制
同时,结合文明旅游、研学的倡导上线发布“盐团团云游”小程序,文化特派员+yan味鲍郎志愿服务团将近年来挖掘的红色故事、好人好事让百姓宣录制原创红色广播剧、志愿服务微故事普通话、方言双语版音视频;再以有声文旅海报、有声志愿服务折页、有声文明实践口袋书等放置于各点位,实现“码”上志愿服务,实现文明实践“供给与需求”“线上与线下”的双向结合。扩展志愿服务半径,今年全新打造“北团八景”,介于主要点位较分散,沿线组建步行流动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主动上前为有需求的游客提供专业志愿服务,打造5分钟志愿服务圈,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专业服务。引入文化名师,重点打造艺文馆、氢氧基地、初心工坊等研学基地,让群众在游玩的同时,享受触手可及的精神大餐,画好新业态发展与经济发展、文明实践的“同心圆”。
文化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探索,北团村以“文化”为引擎,带动各种现代发展要素流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人才导入—文化焕新—产业兴旺—乡村治理”的新路径,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先行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