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昂首挺胸马头墙

    ——婺派建筑五大特征之一

    潮新闻 洪铁城2024-01-11 08:22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起初源于防火功能

    在东阳、义乌、浦江、武义、永康、婺城、金东、兰溪乃至山区县磐安,包括靠着我们婺州周边杭州的富阳、建德、桐庐,衢州的柯城、江山、常山,丽水的松阳、遂昌,台州的黄岩、仙居及绍兴的新昌、嵊州、诸暨等美丽的土地上,古代留下的住宅、祠堂、书院和寺庙等建筑,其外貌多有个最最抓人眼球的部分,即高高昂起、有如飞似跃之感的“马头墙”。在现代建筑学上,可称之最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建筑符号。

    但是,要真正弄清“马头墙”的今世前生,却十分艰难。因为一无典籍可查,二无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几十年研究婺派建筑,在下举步维艰。

    然而从实而论,“马头墙”是房子的一片侧墙,因为上部与双坡屋顶一样呈人字形斜坡,故行内叫“山墙”,也有称“金字墙”,因为极像“金”字上半部分。

    后来工匠们为了让“山墙”“金字墙”具有阻挡隔壁火灾过户的功能,便将“山墙”“金字墙”做得高出坡屋顶,获明显效果,所以又有了“火墙”的称号。

    但是,人字形“火墙”不好看,不管是瓦顶伸过墙体的悬山顶,还是瓦顶不伸过墙体的硬山顶做法,多像倒挂眉毛,简单而且显得有些呆头呆脑。于是明代中后期有钱人家开始要求匠师对高出屋顶的墙体动动脑筋,结果做成一级级有高下变化的样子,而且还让每一级的端部翘起来,高高的翘向蓝天白云,翘得好像奔腾中高高昂起的马头,有如飞似跃的动感,有凛凛然不可虐的架势,内涵为家人振奋精神志向与陶冶品质性情的智慧,于是就形象地昵称为“马头墙”。

    这样的解释尽管无据可依,但从现实中摸索,信不信由你。

    五花马头墙的称谓

    昂首挺胸马头墙,守疆卫国保家乡。

    在2018年出版的《中国婺派建筑》一书中我写到:婺派建筑的住宅、祠堂、书院和寺庙上,前、中、后高出屋顶的防火墙体常见的有六片、八片甚至更多,都呈对称状五级错落。金华各县市区及周边地区叫“五花马头墙”,简称“马头墙”,在《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中称“女儿墙”,在《营造法原》中称“五花屏风墙”,有清清爽爽的图样,但没写为什么是此名号。

    说实话,要找到“五花马头墙”称谓由来有点难。

    怎么办?笔者进之估摸这“五”字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可能与“三山五岳”“九五之尊”“五行八卦”“五谷丰登”“五子登科”以及“五光十色”“五合六聚”等吉祥性有关。因为其他像一,“一败涂地”,二,“二流子”,三,“三岔口”,还有“六亲无靠”“六神无主”“六月飞霜”等,岐义多多,都不合适。那么有没有阿房宫史“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的,八面玲珑,凛凛然不可侵犯之内涵呢?不敢瞎猜,这是人家深埋心底的奢望。

    然而,最最抓人眼球的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其最最地道的形状,可以从各县市区成千上万个实例中找出我们所需的依据。

    其一,五花马头墙的分级,多是2比1的高宽比,并左右对称;其二,分级后,墙体顶上用开砖板各做出三层线脚,然后盖双坡粘土瓦小斜坡檐口加有雕饰的勾头滴水,上部各压甘蔗脊克顶,然后脊端用自己喜好的“朝笏式”或“鹊尾式”高高起翘;其三,墙体粉白灰后,简单者在线脚下面画出一粗一细两条墨线,好像美女描了眉显得特俊秀,转折处加锁壳、卷草等图案,讲究者在线脚下抛方位划出大小若干个40厘米左右高的画框,框内画上水墨淡彩山水、人物、花鸟,或诗文版书。于是,这抛方在大块面白色墙体上部像套在骏马脖子上的绶带,显得甚为精致,素雅,美观。由而,高低错落的黑色轮廓线及完整、光洁的白色大块面墙体,在构图上形成了线与面的强烈对比效果;其轮廓线呈宛若游龙的动感与白色大块面墙体显现静若处子的干净泰然,又有着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的形式对比之美。整个大宅院四五十个马头墙完成之后,就像万马奔腾,显现出宏伟壮丽、气势浩迈之美。

    而且,这许多宏伟壮丽、气势浩迈的马头墙,很可能还暗含着大家族、士大夫们从千里之遥的北方奔来,从北方辽阔的高原奔来,从北方飞檐翘角的宫殿奔来,从北方森严壁垒的官邸奔来的秘密。因为,我们这边的大家族、士大夫们,多因为避难,因为逃荒,因为拜师,因为游学,因为在南方为官任满留住,因为远途羁旅等原由,看中这里的好风水而卜居下来的。用一句话归纳,即似飞如跃的马头墙,其内里深藏着选择此地作为发子发孙所在的我们婺派建筑先祖们,多是北方皇亲国戚、名门望族裔孙的内心独白。

    不是吗?上房黛色瓦屋顶难道不像乌纱帽吗,难道两侧以线状呈现的马头墙不像插在乌纱帽两边的“宫花”吗?可以明确地说,这些大宅院主人——儒家传人,他们把读书做官的奋斗目标与价值取向写在五花马头墙上了,虽然谱牒文献中无有直截了当的文字记载。

    有别于徽州屏风墙

    徽派建筑与婺派建筑不同,它最最抓人眼球的外形特征是“屏风墙”。徽派建筑黛色横平的线状瓦脊压顶,白色整体的块面墙体,前后一级级不对称跌落的墙体,有的较短,干脆利落,有的拉长,平缓舒展,整体造型甚有节奏感、韵律感,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衬托之下,显现出别样的画境之美。

    “屏风墙”在徽州,也有称“马头墙”者。窃以为称“屏风墙”更适合,更好。因为“屏风墙”在全国独一无二。“马头墙”好多地方多有,如江西传统建筑也有“马头墙”,但他们是清水砖墙,不粉白灰的。

    拿婺派与徽派作个具体比较可以弄得明明白白:其一,婺派马头墙左右(或说前后)对称,徽州屏风墙不对称。其二,婺派马头墙端头高高起翅,如马头高昂,动感极强; 徽州屏风墙端头不起翅,像平头百姓,很朴实,用一个小方块收头,这小方块叫“坐斗”,有藏金聚宝之功。当然也有少数略为起翘者,徽州人叫“鹊尾式”屏风墙。其三,婺派马头墙瓦脊压顶线脚下抛方位有框式水墨画,极具书卷气; 徽州屏风墙大多没有水墨画,是藏而不露之态。但也有个别在前方两端画淡彩画者,例如潜口某宅,不知是不是原装的。

    徽州民居屏风墙为什么做得特别高、特别封闭?因为他们多是做生意为生的人家——“徽商”人家,对住房的要求,首先讲防盗功能,次之是防火功能,再之是挡风、挡雨、保暖、御寒的功能。防盗摆在第一位。

    但是,徽派建筑“屏风墙”,还有“挑斗式”“鹊尾式”,以前“坐斗式”为多。因为坐斗式端部不起翘,所以显得平实,好像特别爱静,不大喜欢动。

    这“马头墙”与“屏风墙”,是区分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不同的五大特征之一,与各自的文化源流及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

    独一无二的马头墙

    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艳阳里,是伟男,不会点头哈腰。

    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明月下,是才俊,不会寻花问柳。

    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暴雨中,是卫士,不会临阵脱逃。

    五花马头墙挺胸昂首在严冻时,是先锋,不会畏难退却。

    婺派建筑“马头墙”,各个地方各有故事,种类繁多。大致上可分“朝笏式”“鹊尾式”“花脊式”“草龙式”“印斗式”等不同做法。其中以端壮俊秀的“朝笏式”最为常见,漏空砖雕的“花脊式”最为华丽。总特点绝对的一致,即一是左右对称,二是端部较大起翘,三是线砖下有墨线或有抛方水墨画。

    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可以是砖砌的,多见于平原地区,例如东阳的夏里墅村瑞霭堂、湖溪马上桥村一经堂、怀鲁史家庄村花厅,义乌的黄山八面厅、浦江礼张村永思堂,仙居的高迁村省身堂等;也可以是土墙的,多见各地山区,例如松阳的杨家堂村,满山坡全是黄泥筑造的马头墙房屋,被喻为“金色的布达拉宫”;甚至还有块石、溪石、片石砌的马头墙,例如磐安的管头村房子,黄岩黑岩头村的陈家大院,东阳石宅村、东山头村的褐色片石房子等等。但不管用什么材料砌筑“马头墙”,总的构图原则如上所述:左右对称、端部起翘,绝对的不会变。

    我们的“马头墙”,其高宽比例是最最重要的。即先按山墙的长度分成六等分,上面二等分合而为一,然后左右各两小段1比2高宽比跌落,由而“五花马头墙”大体形成,再做端部翘起的粘土瓦克顶,便大功告成。

    然而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搞婺派建筑“五花马头墙”,搞得比例尺度失度了,犹如唱歌唱走调,让人极为难受。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之为,千不该万不该。

    因此行文至此笔者不得不再次强调:左右对称,端部起翘,有墨线或抛方水墨画,是婺派建筑“马头墙”区别于徽派建筑“屏风墙”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婺派建筑”至所以不能叫“徽派建筑”的一个关键性特征之一。切记,切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