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璀璨的俄罗斯文学,列夫·托尔斯泰和他的传世名作《安娜·卡列尼娜》,注定是绕不过的名字。
1月12日、13日,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的俄语音乐剧天花板《安娜·卡列尼娜》,将在杭州运河大剧院亮相,观众们也将切切实实感受到璀璨中透出悲怆的“俄式美学”。
从古代俄罗斯的口头文学、勇歌、《俄罗斯编年序史》,到屠格涅夫、格·乌斯宾斯基、柯罗连科、契诃夫,俄式美学始终贯穿在俄罗斯文学里。
而在这之中,列夫·托尔斯泰便是“俄罗斯文坛里闪耀着的那束光”。他用古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整个俄国的生活全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剧情,很多人已经很熟悉——
19世纪末,俄罗斯潇洒的贵族阿列克谢·渥伦斯基伯爵遇到了一位政府官员的妻子安娜·卡列尼娜。短暂的见面后,两人相互倾心。对于两人来说,这段关系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真爱,以至于绝望的安娜选择打破上流社会的惯例,留下她在圣彼得堡的丈夫和儿子,与渥伦斯基一起逃离俄罗斯贵族社会的光鲜亮丽与奢华。但爱情童话很快就结束了,命运考验着他们的感情……
“我的春天终于来临,我对它竟然一无所知!就像春天的涅瓦河,我的心冰雪融化”更是成了一代文艺青年们反复吟诵的金句。
爱与背叛,激情与责任,希望与悲鸣,被称为“俄罗斯四大吟游诗人之一”的尤利·金把恢弘原著浓缩为两个小时的舞台剧本,将一百多年前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绪沉淀化作旋律与舞蹈,在光影变幻的舞台娓娓道来。
音乐剧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原著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安娜的初遇、莫斯科舞会、弗伦斯卡娅的不满、最后的争吵……节奏张弛有度,剧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除了呈现原著对爱情与死亡、自由与命运等哲学命题的探讨之外,在舞台上设计和场景表现上也煞费苦心。以著名的火车场景启幕,朋克风的钢架和火车头装置贯穿全场,营造出19世纪俄罗斯浓重的工业风,宛如一幅精美的油画。
19世纪的彼得堡歌剧院、冬季的滑冰场、华丽的宫廷舞会、夏季的俄罗斯乡村等场景连番上演,上一秒还是硬核摇滚的车站群舞,下一秒已是活泼大胆的冰上华尔兹。
作为一部跨时代经典作品,俄罗斯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在细节的把控度上也堪称完美。19世纪的俄国受欧洲文化影响颇深,整个俄国社会出现了一股贵族“欧洲化”的风气,这一点在贵族服饰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舞台上,近四十名演员,借助数百套华美服饰,演绎了一场恢弘的时代盛宴。梦幻唯美的灯光、名著经典的桥段、内心独白的艺术元素,将复杂的人性刻画的淋漓精致,还囊括了宫廷舞、民族舞等丰富的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俄罗斯舞台艺术的魅力,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盛宴。
无论是有俄罗斯文学艺术情结的观众,还是有托尔斯泰情结的观众,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共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