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的深入寻找,只为发现“最美”的你。
每一次的倾情歌颂,只为礼赞“最美”的你。
每一次的不懈奋斗,只为成为“最美”的你。
1月10号是第4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我们在浙江省公安厅,遇见了5名“最美基层民警”,其中不仅有刚刚荣获2023年度“最美基层民警”的陈飞,还有2019年至2022年度荣获“最美基层民警”的另外4名先进典型,
很多人问,全国这么多基层民警,“最美”,为什么是他们?
在这场“见面会”里,通过面对面的聊天,我们找到了“答案”——
“美”在绿水青山间
2021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公安在全国率先推出“生态警务”新机制。作为湖州公安2185名生态警长中的一员,陈飞将办公室“搬”到了辖区西塞山上,储物柜里的20多本笔记本,有些封面已经破损了,有些纸张已经泛黄了,但不论翻开哪一本,里面的字迹都十分工整——上面清晰记载着林区内的动植物和水源等信息。
除了山林田野,村口广场也成了陈飞的办公室。在陈飞眼里,常聚有跳广场舞群众的村口广场就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在这里,能听到群众说出的真心话,吐露的烦心事。”抱着这样的初衷,陈飞也学上了广场舞。
去年夏天,陈飞从跳广场舞的谢大姐那听说,最近集市上来了两个陌生的鱼贩子,称自己卖的是太湖野生的鱼虾,也不知是真是假。
陈飞一听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自2020年10月1日太湖正式进入10年禁捕期,怎么还能有野生的鱼虾呢?带着疑问,陈飞和同事成功抓获5名涉嫌非法捕捞的犯罪嫌疑人,查获百余斤鱼虾和一批捕捞工具。
“过去,群众捡到野生动物,都往锅里放,嘴里送。现在,他们发现野生动物都往派出所送。我认为,我守护的不仅有看得见的绿水青山,更有看不见的千金难换的人心!”在访谈现场,陈飞的这句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在这西塞山前,活跃着一位满头白发的“生态警长”,他行走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陈飞的“美”,不仅是走遍辖区山林、将办公室搬到山林田野间的坚守;亦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扎根基层的人民公仆的决心。
“美”在每个团圆时刻
16年军装,18年警服,今年,是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隋永辉职业生涯第34个年头,制服在身。2014年至今,隋永辉的工作由原来的刑侦打击转变为有组织、有规划、有系统地专职寻人。
2021年6月初,西湖区公安分局成立“永辉工作室”,旨在将寻人这项公益事业做实、做细、做深,配合公安部部署的“团圆行动”,让更多的失散家庭团圆。隋永辉也成为全国范围内,以个人名字命名、同时拥有4个寻人工作室的公益助力者。
十年时间,是什么支撑着他永不停步?
隋永辉在现场分享心路历程:一次次的努力,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团圆,带来的是一次次的感动,而这一次次的感动又会一次次地激励着我继续努力。在每一个团圆的时刻,都让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公安工作,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如今,隋永辉已经成功帮助一万多个失散家庭实现了团圆,收到锦旗270多面。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每天都会有寻亲成功的案例,一定是每天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可事实上恰恰相反,面对众多的寻亲求助,成功率却不足20%。
他所面对的,是更多的失败,是严重的挫败感。“在那一刻,我知道,需要我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没有理由停下来,也不会、不敢停下来,还有太多的家庭需要我去帮助,去努力。”
隋永辉的“美”,也许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有的人一年做10件事情,而我告诉我自己,我10年只做一件事情,我要把这件事情做实、做大、做强,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帮助2万个家庭重新团圆!”
“美”在一点一滴的温暖
在出入境窗口22年,超过18万份受理审核证件零差错,新昌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梁晓丽,有一个“特殊工位”——她把办公室直接搬到了出入境窗口,居民和企业有问题都随时可以找到她。
中午12点半,整个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开始安静下来,梁晓丽的手机却“热闹”了起来。为了及时回应群众的求助和咨询,她把休息时段的办公电话呼叫转移到了手机上。这一“转”,就是12年。她身边同事都知道,无论是在出差路上还是在餐桌上,梁晓丽随时都会成为“接线员”。
德籍华人许欣对梁晓丽的热情和专业印象深刻。4年前,刚到新昌的许欣只是随口问了问办理居住证件的事,没想到3天后梁晓丽就上门给他送来了“人才一卡通”。许欣对此欣喜万分,“这张卡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非常感谢她!”
越南人小琛11年前嫁至新昌后,梁晓丽从各个方面帮助她,让小琛在中国有了归属感,梁晓丽也成了小琛夫妻口中的“亲阿姨”。9年间,梁晓丽像走亲戚一般,每年都会登门看望小琛夫妻。
2022年,当梁晓丽得知外籍人士娜斯佳11岁的儿子随她来新昌后,一直没有书读,整天就待在家里,这让她很担心,也没法安心工作。她主动帮忙联系当地的学校,解决了入学问题,也能让娜斯佳留在新昌安心的工作。
……
梁晓丽的“美”,也许不够惊心动魄,可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让不论是中国百姓还是外籍友人,都从这扇小小的“窗口”,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感受到了友好的中国。
“美”在“一个都不能少”
“有人说,我做的是亏本生意,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的每一份付出,老百姓都永远铭记在心。”沈云如所说的,是他历经3年多时间,行程6万多公里,帮助辖区38名亲人落户的故事。
这两年,除了帮人落户,沈云如又开始了另一件“亏本生意”——全身心投入解决涉法的疑难复杂案件问题,牵头组建法律援助团队,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他们以解决“户口问题”为核心,解决了20余人的居住、婚姻、社保、医疗、出行等一系列问题。
当看到他们生活越来越好时,沈云如决定成立“一个都不能少”服务队,让更多的人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辖区有一农户老叶,前年,他尝试养殖龙虾失败,龙虾病死不少,不仅没赚钱,还亏了本。去年年初,沈云如得知情况后,每两周就带着专家跑一次老叶的养殖场,劝慰他不要急。慢慢地,老叶摸到了养殖的门道,赚取了“第一桶金”。如今,老叶又拓展开发了15亩龙虾鱼塘,收入也成倍增长。沈云如每次去看老叶的养殖情况时,他总是止不住笑意,分享收成的快乐。
沈云如的“美”,是帮助他们从身份“脱黑”,到生活“脱困”,再到共同富裕,始终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服务队已帮扶200个家庭,实现增收100余万元。
“美”在以心换心
“老祖宗留下了一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相信自己能干好这份工作。” 2023年4月,毛卓云正式退休。一谈起他,许多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感慨“非常不容易”。
在浙江省宁波市看守所里,有一个特殊的监区,毛卓云曾在这里坚守了16年。16年间,毛卓云是宁波公安唯一一名男性艾滋病染在押人员专职监管民警,他摸索出的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用心感化了近600名艾滋病在押人员。
按在押人员的说法,他们判的是有期徒期,几年就出去了,但许多像老毛一样的监管民警在这里工作一辈子,是“无期徒刑”。
许多艾滋病在押人员出去后给毛卓云写信,前后有几百封,很多人称呼毛卓云“毛爸爸”“毛老师”“毛领导”。毛卓云还建了微信群,给他们介绍最新的治疗信息,鼓励他们重新做人,“他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逸留给别人,令人尊敬。”
在访谈中,主持人问,“这一路走来,对继任者以及年轻民警有什么经验和感受可以分享?”
毛卓云如此回答:“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毛卓云的“美”,也许用一个画面就可以描绘——2018年,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他将办公室搬到了监室里,摆上一张办公桌,和在押人员一谈就是一上午,一坐就是一整天。此后,那里就成了他的“工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