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版《繁花》,响了。
1月9日晚,《繁花》播出第30集大结局。当股票圈、美食圈、时尚圈都在讨论同一部剧时,即便是当初怒打一星的网友,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影响力。
有意思的是,《繁花》的热度,是在褒贬的争议中螺旋上升的。
《繁花》原著中有1300多个“不响”,喜欢的人,大赞该剧的腔调、细节、演技,认为是对90年代上海的神还原,连范志毅客串出场都极有看头。不喜欢的人,却觉得王家卫拍得“太响”,把黄河路拍成百乐门,把繁花落尽的虚无拍成了繁花似锦的阿宝奋斗史。
围绕着《繁花》的响与不响之争,折射着大众的个人体验和审美意趣。对剧集的讨论更多,对《繁花》、对上海、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就越多。
《繁花》剧照
金宇澄的“不响”
有没有读过原著,或许是《繁花》观剧体验的一道分水岭。
金宇澄的《繁花》,是一幅上海版的《清明上河图》。小说中有100多个人物,金宇澄放弃了“描写心理层面幽冥”的文学传统,反而用大量的对白铺陈,讲述了一个个活色生香的上海市井故事。
原著出现过1300次“不响”。这是一种独属于上海人的,很微妙的情绪表达。爱憎明灭都可以用“不响”应对。正所谓“时代琳琅,阿宝不响”。
辛芷蕾饰演李李
著名演员陈冲在读完《繁花》后,给金宇澄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这本书层层叠叠那么丰富,足够拍十部电影,微至⼩品,鸿到史诗。提到史诗,没有⼈会联想到弄堂里的老虎窗、二楼里的爷叔、华亭路摆摊位的小琴,充满了悲剧英雄和喜剧情形。哈哈镜里的悲剧。”
“哈哈镜里的悲剧”,这是陈冲眼里的《繁花》。还有很多读者,将《繁花》誉为沪语版的《红楼梦》,把金宇澄看作当代张爱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底色中都透着些悲凉。
唐嫣饰演的汪小姐
当有这种阅读体验的读者,在银屏上看到阿宝举起酒杯做盖茨比状时,落差自然产生。
剧版《繁花》开播之初就遭遇了群嘲。尤其是前四集,不断重复的主人公配乐,闪耀的霓虹灯和大男主爽文式剧情,让部分观众甚至给出了“堪比郭敬明《小时代》”的差评。
豆瓣上一位叫“忏鸟”的网友在开播之初写下这样的评论:“金宇澄的小说是独属于旧上海的城市记忆与实景风情卷轴,是繁花落尽曲终席散的鸳鸯蝴蝶梦。王家卫的剧集则是以沪上为舞台的现实主义正能量年代戏,是花繁锦簇蓬勃向荣的改革春风颂,是时代激荡中澎湃奋进的弄潮儿女。”这条短评获得了2274个赞。
影评人“萝严肃”也撰文吐槽说:“原著《繁花》是‘不响’,剧版《繁花》是‘太响了’,响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
王家卫的“太响”?
从表示要拍《繁花》,到剧集最终面世,王家卫用了十年。而这部剧,与他之前的作品,相似,又不相似。
从镜头语言和色调氛围上,我们可以很容易识别出王家卫的风格。
他给90年代的上海涂了一层滤镜。无论是黄河路的霓虹,还是进贤路的暖色调,空气氤氲中总流淌着那个时代的激扬与温情。他拍出了最破碎的胡歌和最美的辛芷蕾,甚至用抽帧造成流动影像,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胡歌版阿宝的“破碎感”
但在故事的内核上,王家卫却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
在原作中,金宇澄给阿宝的人物小传中写他是“时代旁观者”,王家卫却将阿宝变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原本小说中的两条时间线,被修改为“1993年到1994”的单一条线,上世纪60、70年代的内容大部分只作为故事背景闪回。
就像他曾经将《射雕英雄传》拍成了电影《东邪西毒》,这一次,王家卫依旧保留了主角的名字:阿宝、陶陶、玲子、雪芝……说的却是《了不起的阿宝》。观众越看到后面,越能发现“《繁花》与原著不能说完全相同,只能说两模两样”。
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在2018年还进行过一次舞台剧的改编。舞台剧请的是《蒋公的面子》编剧、南京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温方伊担纲编剧,演出后口碑不俗。金宇澄评价舞台剧版“有些原作的味道”,但“观众群还是小”。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2024年3月再度在美琪大戏院上演,1月8日开票首日的近3小时内,票房就飙升至200万。
而电视剧是大众的艺术,势必要进行不同的节奏和方式来叙事。
为此,王家卫邀请了《我的前半生》的编剧秦雯来改造这个故事。后者熟悉国内影视市场的受众心理和营销方式,将阅读门槛较高的沪语小说改造成了高潮迭起、人人都能代入能八卦的电视剧桥段。事实上,剧版《繁花》的片尾字幕中赫然写着:本剧部分内容来自《上海赋》《野蛮生长》《股市中的红男绿女》和《股市中的悲欢离合》。
游本昌饰演的爷叔大获好评
在电视剧里,女性观众能看到阿宝与三位女子的感情纠葛,也能看到三位女性的自强不息。
男性观众则能从阿宝炒股、做外贸、应对深圳帮的挑战等一系列“打怪升级”中找到爽感。红尘浮沉中,谁不想要一个指点迷津的“爷叔”呢?
如何拍出“不响之响”?
但即便是最苛刻的网友,也不能否认这一版《繁花》有其独特的风格。
有网友评价说,追剧的过程,就是“质疑王家卫,理解王家卫,迷恋王家卫”的过程。
金宇澄曾说,王家卫喜欢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故事。而剧版《繁花》最妙的部分,恰恰是一些暧昧又微妙的片段。
比如,阿宝和汪小姐初识,阿宝教汪小姐贴邮票,房间里烧开水壶的热气缓缓升起。又比如,阿宝和李李在车上,镜头滑过李李的丝袜、腰线、扬起的脖颈,仿佛什么都没做,又仿佛什么都做了。类似的场景让观众印象深刻,各类解说也能在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平台迅速发酵,助推剧集热度走高。
《繁花》海报
它的曼妙,还存在于各类配角和细节处。
如今,剧版《繁花》已经成了上海籍演员的《哈利波特》。哪些上海籍演员出演了,哪些没演,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Papi酱、范志毅都不是职业演员,但在这部剧里都呈现出了有趣的化学反应。
《繁花》剧照
上海的文化碎片,更是在剧中俯拾皆是,值得细细咂摸。
比如,陈逸飞的弟弟陈逸鸣饰演的画家、钢琴家孔祥东扮演的钢琴老师、史依弘扮演的听戏女人,三个人同住一栋楼中。他们的真实身份和剧中角色真真假假,形成互文,也显示出当年上海弄堂里的藏龙卧虎。
剧集还大量运用了应景的流行歌曲、影视配乐、沪剧选段等。不仅贴合剧情发展,也瞬间将观众拉回了那个时代。
唱K时的一声“安妮”瞬间将观众拉入那个年代
这部戏拍了三年,中间因为疫情影响也暂停过,后来又进行了补拍。胡歌告诉潮新闻记者,为了演好阿宝,整个剧组都做足了准备:“在正式进组之前,我们有一个三年的筹备期,在王导的带领下,大家搜集到很多关于那个年代的资料,还邀请来股票方面的专家、外贸公司的‘老法师’等,作为‘脑力担当’,在剧组随时指导。开机之前,演员也都是提前进场,全身心沉浸在那个年代的氛围当中。”
从数据来看,该剧在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破3万,央八首播酷云收视率破2,大结局时德塔文景气指数更是破3创新高,足见大众对这部剧的喜爱。
有益的争论,余韵不歇
剧版《繁花》于2023年12月27日在腾讯视频上线,豆瓣直到2024年1月4日才开分:8.1。
一个业内心知肚明的知识点是:通常豆瓣迟迟不开分的剧,要么就是有“流量”的“粉丝”下场搅局,要么就是有些难以预判的情况发生。而这看起来波澜不惊的一周,背后恰恰是对剧版《繁花》赞与弹的角力。
但跳出这部剧,网络上对于这部剧的响与不响之争,却是这段时间少见的,重视文本、有事实有依据的文艺评论现象。
吴越出演《繁花》
近年来,由于饭圈文化泛滥,许多对文艺作品的评价低幼化、二极管,不是粉丝争番位、撕X,就是陷入性别之争,“三观不正”。
例如,喜欢某艺人,就有组织地去豆瓣“养号”为他/她的作品恶意刷分,破坏影视评论市场秩序;因为某艺人是自己偶像的“竞品”,就去他/她的所有作品下打一星;甚至还有因为巴以冲突,去给《辛德勒的名单》怒打一星的……
去年的剧集《我的人间烟火》,质量一般,话题度却很高。而其话题很多来自于角色粉丝之间的骂战。B站上坐拥230万粉丝的影视up主“路温1900”,制作了一期吐槽视频《论孟宴臣男宝妈顺风仗作战策略》。该视频获得了520万的流量,但路温也被骂得五个月没有更新。
凡此种种,构成了当今影视圈的怪现状。
《繁花》大结局海报
其实,有营养的争议,恰恰是求同存异。
黄河路到底有没有这么繁荣?上世纪90年代的摩登女郎穿的是这样吗?那时候的“股疯”又是何种光景?在《繁花》的播出过程中,很多问题陆续被提出,又陆续被网友解答。
关于上海的想象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想象中的上海。
马伊琍饰演玲子
原著《繁花》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
而剧版《繁花》折射的则是,当下的影视圈生态,与受众自我投射出的涟漪,又是什么。
当《突如其来的爱情》BGM响起,很多95后00后可能被科普了《东京爱情故事》和永远的赤名莉香。关照现实、反哺当下,这不正是文艺作品的价值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