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万年前的那个时代,浦阳江畔的人们播下稻作文明的种子,翻开了新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白麟溪畔的郑氏家族,谱写出“江南第一家”十五世同居共食的孝义家风,被中外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治家的典范。数百年来,浦江书画名家辈出,成就了百年书画兴盛地的美名。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山川、溪泉、村落,历史、非遗、习俗……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基因。
文以载道,成风化人。2023年1月3日起,中共浦江县委宣传部、浦江县社科联每周二在潮新闻客户端推出《丰安文理》人文社科专栏,努力通过筑牢浦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讲好丰安故事,探究当下意义,彰显人文魅力。
【核心提示】
书画是文化的载体,浦江书画承载着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烙印,浦江书画的发展也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绵延厚重的文脉形成的文化土壤。
浦江建县1800多年,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诗词之乡”等美誉。距今一万年的“上山文化”,是印证中华民族“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标识。自宋代以来,见诸文字记载的浦江籍书画家就有250多人,从南宋诗人方凤、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到近现代的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方增先、吴山明等,均自成一家,享誉画坛。
一
目前,浦江建有书画场馆7个,民间自办的书画院、工作室、写生创作基地等各类书画场所100余家,每年策划、展出各种级别的书画展览300余场,199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6届书画节。全县现有中书协会员41人、中美协会员37人,以占全国万分之三的人口,贡献了全国千分之二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级书协、美协会员125人,书画人才总数位居全国县(市、区)前列,形成了极为浓厚的书画氛围和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浦江,民间素有“家中无字画,不像浦江人”“浦江六点水,点点是墨水”的俗语,也有“拿起锄头会种地、放下锄头能作画”“三代喜书、五代善画”“兄弟同书、夫妻共画”等佳话。
二
浦江书画有哪些突出特点?我们不妨和先辈们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他们身上寻找启示。
传统性。浦江书画以文人画传统为主,强调以书入画,崇尚写意精神。明清时期受到了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影响,近现代则在吴昌硕、潘天寿等人影响下形成了海派传承。其中的代表就是吴茀之,作为现代浙派中国画的首领人物之一,他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神髓的积淀上力主革新,以其丰润郁勃、婀娜多姿的风格,在花鸟画坛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花开遍地》,吴茀之,1958年,吴茀之纪念馆藏。
此外,浦江的书画文化传统传承有序,呈现出以家族为单位,以县域为特色的、有脉络可循的连续性。浦江前吴村和礼张村,是公认的书画名村。前吴村以吴茀之、吴山明为代表,礼张村以张书旂、张振铎、张世简为代表,另外也都有一大批农民画家。
民族性。浦江书画家们均以成风化人、书画育人为共同信念,将家国情怀融入笔墨之中。
张书旂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深沉家国情怀的艺术家。1940年春,张书旂创作了百鸽图,后被定名《世界和平的信使》,赠予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祝贺他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抗日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后,张书旂先生历时数月创作近百幅精心之作,举办筹款展览,并将义卖所得全部用于支持设立张自忠将军奖学金基金。1941年应邀访美后,张书旂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举办画展、讲座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苦难的祖国和人民募集资金,义卖所得约10万美元,先后数次通过中国救济总署寄回祖国支持抗战。旅美十余年间,张书旂始终未肯加入美国籍。虽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思乡。他在美期间画作题款常署“浦江张书旂”,足见他对祖国和家乡的眷念之情。
群众性。一届届节会、一场场展览的举办,带动了越来越多老百姓从“看客”变为“主角”。正如前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张抗抗所说,浦江书画艺术发展建立在扎实的群众土壤之上,打通了群众性绘画和精英绘画的界限,同时群众绘画水平的提高推动精英绘画登入更加高级的艺术殿堂。
《花开遍地》,吴茀之,1958年,吴茀之纪念馆藏。
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浦江书画家们也追求在作品中体现鲜明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气息。张振铎是吴冠中的国画启蒙老师,在《笔墨当随时代——读张振铎老师的画》中,吴冠中说,“通过漫长实践,他深信必须从时代生活出发,作品才能具有新的思想感情,他说画的新意必须根植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他既不同意离开生活真实去搞花样翻新,又反对无动于衷的模拟自然。”作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物画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中国画坛“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方增先将一生的情感倾注在现代中国人物画个人风格的建立上。从50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到60年代的《说红书》,70年代的《艳阳天》插图,80年代的《帐篷里的笑声》,再到90年代的《母亲》,他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人民群众做出了深入阐释。
创新性。浦江书画家在注重传统的同时,积极接受西方绘画等新鲜事物,实现了现代性视觉与传统笔墨的对接与转换。
我们常常说墨分五色,在张书旂这里,白也分五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在20世纪30年代便以“白粉主义画家”著称于世,计白当黑的白粉使用技法,体现了张书旂的创新精神。吴山明为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的领军者之一,在中国画教育和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中国画笔墨表现力和审美视野的拓展上,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千年以来中国画宿墨表现方法的探索做出新的突破,形成了宿墨表现的系统方法和新的审美理念。
三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该如何保护传承,推动更好发展,创造新辉煌?笔者以为,有三个关键词。
其一,学术引领。近些年来,浦江书画形成了创作成果大而理论研究滞后的局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对学术研究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既没有系统研究浦江书画发展历史,也没有深入挖掘诸位书画名家。“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对于任何地方的特色文化而言,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唯有开展学术研究。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支持合作,另一方面加强本土研究人才培育,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其二,拥抱时代。很多人都对浦江提出了疑问和期盼,浦江书画能不能像“村BA”一样火爆?正如浙江宣传《“村BA”的启示》所说,“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我们要“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借助互联网放大地方特色,不断创新打法”。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元、开放、包容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我们需要少些排他,多些宽容,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受新生事物,为地方特色文化增添时代的气息,真正“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粒粒皆辛苦》,方增先,1955年,中国美术馆藏。
其三,产业发展。文人画传统精神是浦江书画的优点、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书画家们“脱不下的长衫”。从1995年举办首届书画节开始,浦江就提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但是和很多地方一样,本土特色文化优质资源如何更好转换成产业优势,依旧是个难题。同为“书画之乡”,山东青州已在原先书画市场基础上,升级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形成了多功能高度集聚的书画艺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此外,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推出更具个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体验新模式。
方增先先生曾不断告诫学生“努力再努力,做一个行行复行行的跋涉者”。面向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这篇大文章,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我们一定能跋山涉水,书写出更精彩的“大世界”。
(作者:吴重生 陈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