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次走陶宴岭古道到这次走日铸岭古道,刚刚好时隔一个月,曾经说过跟着队伍埋头走路,不问来龙去脉,走到哪算哪,也是一种玩法,但路走多了,总想回头看看自己到底走的是什么路?
那天,日铸岭古道出口路过的村庄,觉得很眼熟,到了村尾,看到那条小桥,看到隔着小溪对面那条小路,终于验证,一个月前穿越陶宴岭古道,终点就在这里,绍兴柯桥区平水镇金渔村。
行程结束回家复盘,我把最近几次绍兴行程都捋了一遍。被称为华东十大古道之一的上青古道,从南到北,从绍兴柯桥王坛镇的青坛村到平水镇的上灶村,“上青”取之于两端的村名。上次走陶宴岭古道从南面的新联村北上到金渔村,而这次的日铸岭古道是从锁泗桥南下,途径万寿山水库,过金渔岙到达这里,其实包含了日铸岭古道和万寿山步道两段。至此,上青古道精华的三段都已经走过。之前看池杉的石井水库和后来错过行程的平阳寺,位于古道东西两侧,而上午我们逛的安昌古镇,则位于古道绕过绍兴市区的北边。
从青坛到上灶古船埠,早在唐代,这里就是通商要道,稽东、青坛、王坛的山货都要翻陶宴岭,经金渔岙,到上灶古埠头,再装船运到绍兴,所需生活日用品亦经此道挑运进山。到了明清时期,古道更为繁忙。
陶宴岭,又名陶元岭,因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隐居于此而得名。元初诗人林景熙《游陶宴岭》诗云:“笑佛青萝问隐君,千岩秋色此平分,当时宴坐无人识,惟有清风共白云。”作为绍兴人,陆游祖父陆佃隐居于此,相传陆游曾多次行走上青古岭道,并作诗《自上灶过陶山》,“宿雨初收见夕阳,纵横流水入陂塘。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不因萧散遗尘事,那觉人间白日长。”这里提到上灶和陶山,描写就是古道上的情形。
陶宴岭古道比较完整,道路宽敞,石头铺的古道原味足。为了保持古道古朴的味道,沿途的小村庄不通公路。徒步的前一天下过雨,遮天蔽日的古道地面湿滑,从新联村上,翻过山岙的北段,也就是朝南方向的路段风景更好,下山的路视野开阔,偶遇几株大枫树,枫叶落满一地。
日铸岭古道,相传“昔欧冶子铸剑,他处不成,至此一日铸成,故名日铸岭。”日铸岭上的日铸茶在宋朝已是浙江名茶代表,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称:“草茶盛产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亦云:“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相传时所产之茶被列为贡品。
日铸岭古道从锁泗桥入口,石头铺设得比较宽敞,一段平地之后,开始徒步爬升,到了道路的尽头,却发现横在面前的却是一条平整的公路,徒步好不容易到达的地方,原来脚踩油门也能到,心里未免有些失落。这里是祝家村,按行程我们只爬升了一半,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道也就到这里。
按说日铸岭古道是往南偏东方向到王化,而接下去的行程却是往南偏西方向,应该算是走万寿山步道。古道的命名在民间都有不同的说法,习惯上把这整段都叫日铸岭古道,也没什么不妥。
穿过村庄,走过一段比较宽敞的沙石路之后,前面就是万寿山水库高高的堤坝。不走人工台阶,从石坝陡坡踩着块石上去的感觉挺好。在大坝的顶上,见到水库远处类似小鸭子的小动物在戏水,以前水库游泳的时候见过,叫鸊鷉,俗称水葫芦,在水里游,潜水,水面上飞行都是高手。
翻过金渔岙,下山的道路不再那么宽敞和平整,古道沿着一条小溪沟一直向下,经过几处花岗岩石背还是有点滑,石背上人工凿出的几步石阶踏步,也比较窄小。徒步9公里,走过日铸岭古道和万寿山步道,到达金渔村。
日铸岭古道(万寿山步道)由北向南,陶宴岭古道从南到北,在金渔村汇合,形成完整的一条上青古道。行走在上青古道上,感受到的是古时候越州人勤劳和朴实,迎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越州古文化气息,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古道留下的是沉甸甸的历史。
金渔村白墙黑瓦,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一条干干净净的水泥路面,弯弯曲曲穿过村庄,蓝蓝的天上,见不到一丝的云彩,周围的菜园地里,几位老农在干着农活,农家门口的笸箩上晒着薯片和干菜,一幅恬静安详的景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戈
浙江省部属高层次人才,正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