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做四休三,这可能是很多“打工人”幻想过得快乐和惬意。新年伊始,杭州一家公司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关于实施四天工作制的通知”,员工在周一至周四正常上班,周五至周日则为休息日。另外,凡是周五当日的团队活动,公司给予每人200元补贴。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我的嫉妒写在脸上。”“命令你们立即打开简历投递渠道。”
事实上,“四天工作制”并非新鲜事物。此前英国一项60多家企业、2900多名员工参与的“四天工作制”试验,在国内也引发一波热议。去年年初,互联网企业乐视开始实施每周四天半工作制,被众多打工人喻为“反内卷”的“神仙公司”。
当然,讨论“四天工作制”到底好不好,行不行,不能脱离了现实。杭州这家公司推出四天工作制,自有其特殊性。根据媒体报道,该公司所处创投行业,本身工作性质灵活。公司负责人表示,去年就已经实行每周四居家办公,发现大家的工作效率不降反升,于是决定今年开始实行“四天工作制”,希望员工能以更轻松的方式完成工作。
不可否认个别企业基于自身情况作出的积极探索。但“四天工作制”的风吹到各行各业,短时间内或许还缺乏现实基础。诸如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缩短工时就意味着招聘更多员工,势必增加企业负担。还有不少企业薪酬结构是“底薪+提成”,打工人的收入要靠提成和工时决定,恐怕放假也不能让他们心安理得“躺平”。
不少专业学者也表示,现行工时制度是一种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劳动标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缩短工时会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带来较高的用人成本和负担,影响经济发展。现阶段,大家还是需要加倍努力工作。
尽管 “四天工作制”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但我们依然要看到,这一制度每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具体的工作安排方式,更因为它承载着公众对更为灵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的期待。或许大家最在意的不是一周具体工作四天还是五天,而是希望无效的、机械的考勤打卡能少一点,希望工作的快乐感提升一点,压力降低一点。这一升一降,体现的正是张弛之道。
当下,“996”“007”的加班文化蔚为风行,甚至从不成文的潜规则变为明文的企业制度。还有一些企业,靠监控把员工绑在工位上,连上厕所、喝水都有时间和次数限定,“领导不走,我不走”职场段子满天飞。由此,员工的幸福感被蚕食,工作效率下降,“摸鱼”文化盛行,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双输。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相比于这些僵硬的“向后退”的做法,着眼于用工管理松绑化的灵活、弹性的制度安排,是一种“向前看”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随着社会发展,尤其在数字化和自动化不断进步情况下,企业要转变管理思路,在对工作制度的设计中,转向以效率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树立正确的激励文化和价值导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只有让员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工作成就感、幸福感,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量价值,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