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板一响,好戏登场。
点、打、滚、捻、抽……舞台一侧,乐队司鼓刘笑霖不断转换着手势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台上演员的表演动作、表情、唱腔、道白、舞蹈等,根据剧情要求,轻重缓急有序,抑扬顿挫适度,将自己深深融入剧情之中,直到圆满完成伴奏任务。
“这个月就回来武义两趟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武义人,每次回来演出我都非常的开心,感觉特别亲切。”85后刘笑霖是武义县新宅镇双水村人,和“梅花奖”得主楼胜是同学。和楼胜从小就喜欢趴在戏台前看戏一样,刘笑霖从小就喜欢上了打鼓,“觉得打鼓特别帅。”
因为热爱,所以不怕苦
司鼓,一台锣鼓半台戏。作为音乐与表演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桥梁,司鼓不仅要具备娴熟的掌握打击乐的演奏技巧,还要有丰富的文学、表演和戏曲音乐方面的知识,以及调动和组织戏曲乐队各个环节协同作战的能力。
司鼓,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体力活。在剧团的十多年来,刘笑霖基本上每天固定两场演出,在演出的六、七个小时里,全程都不能站起来,“一坐下来就起码一场,三个多小时,只能尽量少喝水,少上厕所。”严寒天,拿鼓槌的双手冻得裂开甚至流血,双臂不停挥动,汗水浸湿衣服冷热交加;酷暑日,没有空调甚至顶着烈日,浑身衣物被汗水浸透也是家常便饭。双手是鼓槌磨蹭满手老茧,右脚常年踩着踏脚板支撑着手臂,造成右膝盖长期与鼓槌碰撞留下淤青。
光在耗体力这一点上,对女性来说就有着更高的挑战,因此,女司鼓并不多见。即便如此,刘笑霖依旧选择坚持,“热爱是最重要的,当你很热爱一件事情,并且想把它做好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每到一地,最后一晚演出结束后,刘笑霖就要跟随剧团连夜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点。一年到头随着辗转各地,虽然奔波辛苦,但刘笑霖乐在其中,“观众需求越多,也说明我们现在越来越受欢迎了。”
4个多月,60多万粉丝
婺剧春天的来临,也将观众的目光带到了舞台幕后的工作者身上。休闲服、马尾辫、带有梨窝的笑容、娴熟的打鼓动作,刘笑霖的演出视频在网络上火出了圈。
“刚开始是有戏迷在网上发了很多我的视频,基本上每一条都很火,后来他们就建议我自己发一点。”由于基本每天都有演出,刘笑霖没有精力做短视频,更没有团队去经营账号,上传的很多作品都来自戏迷朋友。而即使是这样,婺剧的魅力依旧通过互联网抵达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心间。”从八月份发出第一条自己打鼓的视频,到现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刘笑霖的粉丝就达到了60多万。
演出开始前,刘笑霖只是简单地用脚架把手机固定好,再将镜头对准自己的位置,没有任何打光和滤镜,几分钟之内就引来了上千网友的围观。“现在喜欢婺剧的人越来越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也在通过新媒体关注婺剧。”刘笑霖并不在意自己有多火,只希望能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更了解婺剧、喜欢婺剧。
心系家乡婺剧传承
武义一直有着浓厚的婺剧氛围,各地的婺剧团里,武义人的身影随处可见,甚至占据了“半壁江山”。多年来,被戏曲界称为“黄埔军校”的兰香艺校,坚守婺剧文化的传承,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婺剧专业的优秀人才。
刘笑霖目前所在乐队一共12人,将近一半是80后,还有两个00后。团里的85后花旦祝俊丽当初不顾家人反对,一心要学婺剧;90后小花脸章俊杰为了兼顾家庭,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带到了后台;17岁的小龙套范子辰从小喜欢翻跟斗,如今已经从业八年……这一行很苦,但因为热爱,年轻血液在不断涌入。
原武义县婺剧团曾是浙江婺剧戏迷心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全省第一个受邀出国演出的县级剧团。眼下,恢复武义婺剧团成为了武义人民的期盼,这也是刘笑霖较为强烈的愿望,“作为戏曲工作者,真的很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婺剧的美,共同为婺剧传承和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