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老年餐厅人气旺。湖州市民政局供图
一菜一汤,品出幸福晚年。昨天上午,记者从湖州市民政局获悉,目前该市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85家,标准化助餐点位1067个,老年助餐服务已覆盖全市1226个村社,覆盖率98.71%,惠及老年人386万余人次,“十五分钟助餐服务圈”基本形成。
湖州市人口老龄化率为28.4%,助餐服务是老人反映最强烈、社会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为让老年人“食无忧”,湖州以“服务可达、质量可控、方便可及、幸福可感”为目标,全力打造“社会普惠普享、城乡同标同质、服务精准精细、老人可感可及”的全域高品质老年助餐服务体系。
“好吃不贵,方便实惠!”昨天中午,在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天成社区的助老暖心亭里,正在取餐的罗爱宝老人笑着说,从家里走到取餐点,只需5分钟,一荤两素一汤一饭才9块钱。
仁皇山街道社事办主任潘亚芳告诉记者,街道整合辖区资源后推出“老年餐厅+助老暖心亭+上门配送”的服务套餐,依托湖州环湖亦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阳光厨房”进行配餐,同时还把人气最旺龙王山路一处核酸采样点改造成助老暖心亭,及时把热乎的饭菜送到老年人手里。
助老暖心亭变身取餐点。湖州市民政局供图。
“因地制宜、‘变废为宝’是我们缩小服务半径,提升服务效率的一项创新。”湖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顾人杰表示,为让老年人尽享“幸福食光”,当地不断织密方便可及的助餐服务网络,出台政策将社会化餐饮企业纳入补助补贴范畴,引导优质专业的社会资源向老年助餐领域聚焦,还通过测算老年人口密度,科学配置规划开火食堂、堂食餐厅和送餐点,实现点位配置最优化。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老年食堂存在消费意愿低、持续运营难、配送成本高等问题。如何推动偏远地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湖州选择部分高龄留守老人较为集中的村落进行互助养老试点探索,吴兴区东林镇就是试点之一。
前不久,家住东林镇东升村的王玉祥老人给助餐员殷莉娟打电话,特别预定了一碗软烂的面条。“王爷爷肯定是牙又痛了,明天早上我再给他送碗粥去。”挂了电话,殷莉娟心里有了盘算。殷莉娟从小东升村长大,村里提出成立互助养老试点后她自告奋勇主动报了名。“菜是在我家里烧的,自个儿吃的,别看规模小,但胜在灵活,老人想吃什么,提前一天跟我说,都可以商量着来。”很快,凭借个性化的服务,邻里间的温情,殷莉娟的家宴“俘虏”了老人的心,短短5个月时间,互助养老点已为高龄留守老人提供服务9000余人次。
邻里助餐的背后,除了农家的朴素感情,同样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邻里助餐指导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专业助餐机构,我们为条件允许、志愿助餐事业的农户家庭统一开展培训指导,告诉他们怎样做好订餐管理,怎样保证干净卫生,并帮他们联系争取慈善捐赠,让好人好事后顾无忧。”
暖心的助餐服务赢得老人点赞。湖州市民政局供图
不断拓展多元化的个性助餐服务,是湖州持续完善优秀城乡老年助餐服务这件“食”事的有力保障。而今在湖州,中央食堂分级配送、村级食堂配送入户、“公益+低偿”社区食堂等各类模式,全力保障农村和偏远地区老年人用餐需求。在智慧助餐方面,湖州引进智能炒菜机器人,40余个点位试点先行,实现2545个特色菜品制定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为优化服务水平,湖州还因地制宜将助餐由一餐制向两餐制或三餐制拓展,并向休息日和节假日延伸,确保助餐服务全天候、不断档,其中“一碗粥+一个蛋+一个馒头”的“一元早餐”倍受当地老人欢迎。
“优质、高效、便捷的助餐服务,是政府与老人之间的双向奔赴。”湖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顾人杰表示,今年以来,湖州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兜底、慈善资金助力和村集体资金加持”的综合资金保障机制,出台助餐服务标准化指导意见,完善餐厅操作间监管系统,升级了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多元政策叠加为助餐精准化多元化常态化服务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我们还将与老娘舅和浙北大厦等知名连锁品牌餐饮企业合作,开发品质标准更高、适老性更强的多元助餐产品,让助餐服务更加社会化、更可持续;同时探索完善‘农户志愿者+专业机构+慈善资金+保险’的邻里助餐模式,构建好城乡均衡发展的全人群助餐体系,让高品质老年助餐服务温暖长者的幸福‘食’光。”湖州市民政局党委委员郎勤茂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