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语|桃溪五笺

潮新闻 沈志权2024-01-02 07:34全网传播量7387
00:00
00:00

宣平镜域,有两大古镇,南曰柳城,北称桃溪,相隔二十五里,有“南柳北桃”之谓。柳城万柳围城,桃溪桃花夹岸,柳绿如烟,桃红似锦,景色各异,遥相辉映。柳城曾经撰文(见2023年11月28日潮新闻“江南物语”《柳城故事》),今再记桃溪五笺。

阳春三月,十里桃林,灼灼红英舒,灿灿锦霞披,是桃溪最美的季节。

由武义县城沿S220省道上松线往西驾车行驶30分钟,远见一山横亘,疑似前行无路。此山名樊岭,为原宣平县北境锁钥,系钱塘江与瓯江水系分水岭。往昔,须由樊岭脚攀登5里山岭,转过山凹,进入桃溪,如今则在岭脚凿通了去桃溪的樊岭隧道。

沿途桃花灼灼。

出得隧道洞口,恍惚如东晋武陵渔夫走出小山口,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桃花灿烂,屋舍俨然。前行200米,路右有村名玉堂源,牌坊亭台呼应,新楼旧屋相间,古树葱茏,桃花灼灼。玉堂源至陶村(古称桃溪)十里许,两廊山上,万株桃花相连,姹紫嫣红,似锦缎,如彩霞,铺满山坡。有身穿汉服的姑娘,穿行于桃林间,裙裾曳地,笑语盈盈,恍若瑶池仙女嬉游蟠桃园。落英缤纷,随风翩翩,恰似彩蝶漫山飞舞。摄影爱好者争相捕捉最佳镜头,上蹿下跳,带着欣喜的忙乱,皆为桃花狂。

随一路桃花,来到陶村。这是一座千年古镇,现为武义县桃溪镇镇政府驻地,有1300余户人家,房前屋后空基,大多植有桃树三两株。行走其间,粉墙黛瓦间,不时有数枝桃花探出,或紫红,或粉色,或洁白,给人以惊喜。环镇有东西二溪缓缓流过,溪上有六七拱桥,如虹飞度。夹岸种满桃树,桃枝横斜,桃花拂波,花落流水红。溪边有女捣衣,桥上牧童骑牛归。拱桥,桃花,流水,人家,捣衣女,骑牛牧童,构成了一幅绝美江南桃源图。

桃花夹岸。

桃溪种桃,由来已久,《宣平县志》载:“环溪多陶姓,旧有桃千树,故名桃溪。”自古以来,桃溪的桃,多为观赏桃,与果桃相比,花蕾显得更大,花儿也更鲜艳。为观赏而植桃,这在城市公园并不鲜见,但在乡村,如此不计效益而大面积种植,实属罕见的大手笔,因此桃溪素有“江南桃花源”之称,有诗赞曰:

陶潜一记非乌有,

延福禅寺可觅真。

五柳溪畔尽朝晖,

桃花夹岸落缤纷。

在桃溪,细心的游人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仅仅有十里桃花,而且陶氏的郡望为“浔阳郡”,镇中心广场塑有陶渊明坐像,古宅门额、中堂题有“浔阳旧家”“五柳遗家”“五柳堂”“爱菊堂”诸字样,东西二溪在镇南汇合后称之为“五柳溪”……种种迹象表明,桃溪似与陶渊明有着莫大的渊源。

不错,陶村正是陶渊明的后裔聚居村落。

中心广场陶渊明雕像。

据《宣平县志》《桃溪陶氏宗谱》等记载,桃溪由宋时余姓太师立村。余太师有独女名驮娘,招陶善为婿,繁衍成族,遂为陶姓大村。据传,余太师讳静,字善卿,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谥忠肃公,生卒年月不详。光绪《宣平县志·逸事》载:陶村至吴宅20里之内有疑冢18处,“碑悉镌‘太师余丞相墓’六字,不知其名。相传余不得善终,因无头,以银幞头附葬,故作疑冢如许。”据此,余太师疑似被砍头而不得善终。然考之《宋史》,政和年间并无姓余名静者为太师且不得善终者,故此存疑。

然而,关于桃溪陶姓谱系,则有清晰的记载:“浔阳陶氏经十七世后,有后裔陶象为浙江台州刺史,遂迁浙江临海县长潭,为浙江陶姓之祖。长潭陶氏经十四世后,有后裔陶儒登唐天复二年(902)进士,官至睦州刺史,因朱温篡唐,归隐长潭,自号柴桑公。儒子陶温,仕吴越大夫,因别业在浙江缙云县云滩,遂举家迁居云滩,更名陶滩,为陶滩陶姓之祖。陶滩陶氏经九世后,有后裔陶善入赘陶村余太师家,为陶村陶氏一世。”(吴金宣主编《武义县宣平地方历史文化丛书》)由此推论,桃溪陶氏之祖陶善,系陶渊明第四十一世孙。“桃溪陶氏……北宋政和年间,其始祖六评事公,讳善,字孝良者,先由缙云陶滩析派,因赘余相公(讳静,字善卿,北宋政和年间历仕太师兼总五军都尉,典赠忠肃公)之女,由东床(居)斯土,见山川景物之秀,土沃民淳,遂就居其地,名曰桃溪,是始迁为第一世祖。”(《桃溪东祠陶氏宗谱》)由此可知,陶善曾在北宋朝廷任“评事”(正八品)一职,与余太师同朝为官,并入赘余太师府,成为桃溪人,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

桃溪陶氏一脉秉承先祖陶潜遗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其中陶质夫、陶德义、陶建勋三人,至今为桃溪人津津乐道。

陶质夫,陶渊明第四十四世孙,桃溪陶氏四世祖,文章锦绣,品行高洁,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征辟入仕,官至两淮都转盐运使,兼理河漕运同事,勤政爱民,卓有清誉。北上两淮时,当地缙绅士大夫取当地民谣润而颂之,作《景胜别意》十题相送,一时传为佳话。

陶德义雕像。

陶德义,亦作得义、得二,桃溪陶氏后裔,牛头山垄坑银矿矿工,出身贫寒,自幼习武,能徒手开石,善飞檐走壁。因不堪朝廷苛税重负,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与竹客陈鉴湖率矿工武装起义,攻克州县,席卷浙南,在鲍村(今柳城)建立“太平国”,建元“泰定”,声震朝野。历时五年,朝廷多次派兵围剿,最终起义失败,陶德义被押解至京处死,宣平却因此而建县。陶德义死后,桃溪陶氏家族为避朝廷追究,明面上不准陶德义灵位进祠堂、名字入宗谱,暗地里却在村南民宅后专建一祠,取名“下殿”,内塑陶德义神像,四时祭祀,祠宇遗迹今犹存。

陶建勋,字汝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举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遣乾清门行走。宣统时,曾任陕西参将,因见清廷腐败无能,时局动荡,辞官归隐桃溪,倡导修桥铺路,出资创办新学,惠泽乡里。中华民国建立后,曾出任宣平县首任民事长,1950年去世。今桃溪武进士故居尚存石床一张,240公斤、280公斤、340公斤练功石各一尊。故居内墙贴有清同治、光绪二帝师翁同龢题赠“秀句满江园,芳声腾海隅”诗句,房柱上留有陶建勋自己书写的楹联,联曰:“书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隐隐然有先祖陶令之风骨。

陶氏一族在桃溪繁衍成村后,又有王、郑、邹、徐诸姓相继迁居于此,如今全村已有1350户4000余人,其中陶姓占十之四五,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陶渊明后裔聚居村落。

1600年前,陶渊明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桃花源记》,虚构了令多少人向往的理想居栖地。900余年来,桃溪陶渊明的后裔践行先祖的理想,与王、郑、邹、徐诸姓邻里相望,和衷共济,共同创建了诗意家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广济桥。

桃溪四周有田龙岗、景公岩、石景山、后龙山、狮子山五山环抱,古镇居于盆地之中,成五龙抢珠之形胜;镇东西又各有一条溪,环流至镇南汇合,犹如玉带缠腰。据传,当年余太师卜居桃溪,正是看中了此地是“五龙抢珠”“玉带揽腰”的风水宝地。古人还以为“水”即为“财”,于是又相继在东西二溪上建成14座石拱桥,既寓意了如虹吸水,财运亨通,又方便了行人交通,增添了景致。如今,保存完好的石拱桥还有广济桥、普济桥、永隧桥、镇澜桥、远赴桥、通惠桥、镇西桥等7座,均以条石砌置,或单孔,或二孔,或三孔,桥面铺以石板,两旁设有石护栏、望柱与抱鼓石,雕作刀法古拙苍劲。其中广济桥与普济桥,桥墩迎水面筑有分水尖,以分散洪水对桥体的冲击力,具有典型的山区桥梁建筑特色,体现了古代津梁匠师的智慧。山川飞红流翠,拱桥如虹吸水,身居此境,宛若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

郑家大院。

桃溪的古民居,大多依山而建,后有靠山,前有案山。如西山下片,多背靠石景山,大门朝东,可见远处田龙岗、景公岩;后龙山脚片,多背靠后龙山,大门朝南,可见远处悬磬岩、玉屏峰。据统计,陶村古民居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珠树堂、德本堂、承德堂、徐家厅、郑家大院、下畈心上厅与下厅、西山下厅、下新屋等,共计80余处55000余平方米。这些古民居建筑面积几百、上千平方米不等,马头墙,四合院,粉墙黛瓦,屋檐高翘。内设中堂、正房、厢房及附房,规模大者设有前后厅,虽廊道深深,因置有天井,仍觉宽敞明亮;牛腿拱托,隔扇门窗,或镂空,或精雕,刀法细腻,图案精美;屋檐下内外粉墙,绘有水墨壁画,题材或人物故事,或诗词写意,或瑞兽灵禽,或花草虫鱼,笔法流畅,形象生动;天井四周铺以条石,地面以大小均匀如鸽蛋的卵石拼甃出菊花、荷花或几何图案,从天井上方往外远眺,可见远山苍黛,树木葱郁。古民居的雕刻壁画,天井的绝妙借景,既反映了陶村祖先耕读传家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他们对诗意家居的着意追求。

古民居天井可见远山含翠。

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农村传承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陶村全村现存7座古祠堂:陶氏祠堂3座,王氏、郑氏、邹氏、徐氏祠堂各一座,分别坐落于上畈心、下畈心、西山下、后龙山脚、街路片、下库王六个片区。这些祠堂均为四合院,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雕梁画栋,牛腿拱托,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其中坐落在上畈心的陶氏中心祠堂,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朝东,原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仅存后堂大厅,只见方形石柱之上,雕梁刻柱,花团锦簇,富丽堂皇。邹氏祠堂坐落在后龙山脚,广宇宏构,石柱刻字,栋梁雕花,牛腿镂镌,美轮美奂,近年修缮后成了桃溪镇乡贤馆。古人构建祠堂是为了祭祀祖宗先贤、播扬家族功名,今人修缮祠堂则是为了赓续文脉,让远行的游子有一处可凭依的根系与可寄托的乡愁。

邹氏祠堂大厅。

在桃溪的古建筑瑰宝中,当首推全国文保单位延福寺。延福寺始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以其独特的木结构斗拱建筑闻名天下,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实地勘察后断定为宋构元建古刹,在其《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曾作大篇幅介绍,认为“此斗拱全部形制特殊,多不合历来传统方式,实为罕见之孤例”,并在其《<营造法式>注释》一书中,多处以延福寺建筑构件注释宋代营造法式。如今,延福寺已成杭州灵隐寺下院。关于延福寺,笔者撰有另文(见2021年11月28日《钱江晚报》“晚潮”副刊《梁思成、林徽因与延福寺》),此处不再详写。

如果说古建筑是桃溪先辈创作的古老而凝固的乐章,那么昆曲、浪街、迎大蜡烛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灵动而鲜活的文化瑰宝。

昆曲,人称“百戏之祖”,它有“正昆”与“草昆”之分。桃溪昆曲属草昆流派,是昆曲化雅入俗、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典型代表,富有乡土气息。清宣统元年(1909),徐凤鳌与陶云芳联络当地昆曲爱好者创办了陶村儒琴堂昆剧坐唱班,不久改名为民生乐社,1955年更名为宣平昆剧团,常年行走金华、严州、衢州、台州、温州、丽水等地演出《十五贯》《琵琶行》《牡丹亭》等30余部(折)昆曲戏剧,深受民众欢迎。1958年宣平撤县,宣平昆剧团宣告结束,但陶村仍有民间艺人在传唱昆曲。《昆曲艺术》一书称陶村民生乐社“是浙西实力最雄厚、演员人数最多的一个昆班”。昆曲与延福寺,人称桃溪两大瑰宝。

昆剧坐唱班雕塑。

浪街,是桃溪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清朝末年,每年除夕、元宵的热闹过后,徐凤鳌、陶云芳便带领儒琴堂昆剧坐唱班的演艺人员,身穿长袍,提着灯笼,携带丝竹鼓钹等民族乐器,一路演奏由昆曲改编的《文路》《插花饮酒》等曲牌走街串巷游走一番,以悦耳动听的曲调为乡亲送上新年的祥和与祝福,人称“浪街”。夜阑人静,一群艺人演奏乐曲浪街,婉转轻柔的乐声,萦绕在街巷深院,回荡在山乡幽谷之间,居民或倚窗观赏,或卧床静听,成为桃溪春节夜晚的一道独特风景。此俗“文革”时期曾中断,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浪街作为一项桃溪专属的民俗文化,已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浪街演奏的曲目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而“浪街”一词更作为“曲社行话”收录进《昆曲词典》。

迎大蜡烛。

迎大蜡烛,同样是桃溪的一项民俗活动,比“浪街”更早流行,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每年元宵前夕,全村每人献出一支蜡烛,集中到陶村后殿镇善堂,融化后用木桶浇注成大蜡烛,供奉在佛像前。正月十四一早,众人将大蜡烛抬至镇中心广场。举行祭祀天地、叠八仙后,先锋、铜锣开道,蜡烛会大纛引路,八人合抬大蜡烛,后面紧随旌旗、盖伞、屏扇、马灯、神像阁、布龙队、乐器队等方队组成的千人队伍,浩浩荡荡从中心广场出发,游遍全村主要街道与路巷,旨在祈福祉、祷光明、求丰稔、聚人心、保平安。大蜡烛所到之处,家家摆设香案迎拜,更有十里八乡数以万计的民众赶来观看,全镇喜庆热闹,盛况空前。迎大蜡烛活动,特殊时期中断了十几年,改革开放后恢复,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先辈们寻觅并构建了恬然如桃花源般的诗意家园,可面对当今的城市虹吸效应,桃溪的青壮年也与全国各地农民一样,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创业,孩子大多转到城里入学,家乡却出现了古村依旧、街巷寥落的景象。  

新时期该如何续写《桃花源记》,成了桃溪人思考并寻求解决的新课题。近年来,桃溪镇委镇政府与陶村两委会整合千年古刹、十里桃花、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与明清古建筑等资源,围绕振兴美丽乡村、打造桃源福镇建设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引进并投入巨资,修缮陶村古街道与古建筑,增加陶渊明文化元素,新建景观小品;清理垃圾,整治污水,开展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流转土地扩建延福寺,深化国土绿化行动,彩化延福寺周边山林,美化诗意家园建设。

桃溪古街。

引进果桃新品种,对十里桃林逐步实施由观赏桃向果桃改良,向荒山要效益。首期300余亩改良桃园已进入丰果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

充分发挥乡贤的人脉优势,引进资金人才,建立昆曲艺术馆,开展昆曲演唱、昆曲进中小学校园活动;设立助学奖教基金,振兴乡村教育;创建“抱朴艺墅”艺术基地,举办全国美术培训班、书画展览以及接待美院学生写生,以提振乡村人气。

陶村全景。

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传承浪街活动以保存古风民俗,举行迎大蜡烛以凝聚人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与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充分利用千年古刹延福寺的独特优势,举办“延福禅茶”“延福禅养”等系列活动;做足桃花源文章,构建一个集赏花、民宿、娱乐、采摘、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据统计,今年已接待游客2万余人……

尽管引进资金、凝聚人气并产生长期效益,真正实现变资源为资本、振兴农村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桃溪毕竟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效初现,未来可期。(本文图片由潘宏伟等拍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评论(3)
潮客_wiz8mp · 2024-01-05 10:49 · 浙江金华回复
欢迎来桃溪游玩!
潮客本人 · 2024-01-03 23:20 · 浙江衢州回复
美丽的地方。
潮客_wiz8mp · 2024-01-05 10:51 · 浙江金华回复
欢迎来桃溪作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