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最后一天,甬上三大藏书楼之一的江北慈城抱珠楼迎来一场跨年读书会。著书者和读书者坐在一起,畅谈故乡、人生与阅读。我们编发其中精彩问答,以飨读者。
【嘉宾名片】
陆春祥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协副主席
著有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等三十余种。主编浙江散文年度精选、风起江南散文系列等五十余种,作品曾入选几十种选刊,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报人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等奖项。
主持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慈城就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地方,让读书人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陆老师前段时间来过慈城,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陆春祥:我是第二次来慈城,上次来宁波参加文学周。慈城是非常有文化含量的地方。在年末最后一天做一场读书活动,让我很吃惊。
刚才余书记说支撑慈城的四大文化首先是孝文化。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读书是次要的事情,孝是最主要的,但是随着时代发展会不断变化。我觉得慈城打造慈孝文化非常有文化含量,可以让所有人接受。
在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来做跨年读书会,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很想深入了解,但深入了解靠这么短的时间,这是不行的,它要深入到方方面面,然后可能会写出自己的感觉,这是我的初次体会。
主持人:故乡是很多作家的创作源泉。陆老师最近有一本新作,是不是就是你的故乡富春山水的文化之旅?
陆春祥:其实作家写作从大的层面角度来说,就是背着故乡在写作。泰戈尔也说,婴儿离开了母亲的子宫,他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对于写作者来说,你离开以后再回来,再去写可能会更有感觉。
所以今年5月,我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水边的修辞》,就是我真正献给故乡的一部书,我差不多前后写了7年时间。这本书就是一篇长篇散文,但是我分成13个篇章来写。
我在写故乡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故乡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书。
文化的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你经济再好,但是没有文化,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不完整的。同时反过来把文化做好了,经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主持人:我们的阅读爱好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陆老师,您怎么看?
陆春祥:我的读书可能很多没法学,我是快慢结合的,但是大部分是很快。当当网有买书年度统计表。今年我买过90家出版社的书,买了451本书。我估计有一半我可能看过,像我这样的专业阅读者,读了200多本书,大概是三天两本这样,大部分是博览性质。
为了写《论语的种子》,我读《论语》又是慢阅读,一万九千字,我读6个月时间,每天早上读完,然后我就开始写。
每个人阅读方式都不一样,会读书的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独特的阅读坐标。在阅读中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对就是古和今,古代的书和现代的书统起来读,这是讲的是传承。经典你是不能怀疑的,2000年来所有的人都在读,我们为什么不读?第二个关系就是中和外,这讲的就是吸收。我们要读外国人的书,如果外文特别好,可以读原文,这是最好的。第三个关系就是博和专,比如我写《天地放翁——陆游传》,如果不去详细阅读各类材料,写作就是四面漏风的房子,你的写作就是四面落空,这里经不起推敲,那里经不起推敲。
我们在评判文章的时候,有一句话自古文章比高低,不在词句在立意。立意就是思想,思想就是见识。通过我们大量的见识、阅读当中,加上人生的阅历和经验,最后形成一种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