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底,《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作为年度社会现象风向标,这些流行语刻录着人们的生活印记。潮新闻以系统的总结、独特的认知、生动的笔法,结合流行语与个人切身感受,推出 专题盘点 ,详解2023年的侧面。
第五篇,我们聚焦“情绪价值”。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十大流行语”,情绪价值也被列入其中。我搜索了一下微信聊天记录,发现自己与朋友之间有近几十条提到情绪价值的聊天内容,其中包含“感觉每次和妈妈打电话反而被批评,无法获得任何情绪价值”;“今天聊完感觉好开心,你给我提供了好多情绪价值”等内容。
我们已经惯于用这个名词形容自己的感受。有时候,我们是情绪价值的提供者,有时候,我们又成为情绪价值的获得者,从朋友、家人、偶像、直播间或是某种具体的行动中获得积极的能量。
情绪价值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成为衡量友情和爱情的尺度,或是成为产品营销以及塑造个人魅力的关键词,情绪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都需要情绪价值?在对高质量亲密关系有渴望的同时,我们似乎又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亲密关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我们想解答的问题。
今年,关于情绪价值的话题总能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情绪价值是什么?
当我们溯源情绪价值时,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和营销学领域的名词。美国爱达荷大学商学院的教授杰弗里将它定义为顾客感知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其中情绪收益是顾客的积极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是负面情绪体验。
在今天,情绪价值被泛化理解,成为一种能为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来源不仅是同伴,也可以是宠物、影视作品等。
我尝试询问一位朋友明确感受到“情绪价值”的瞬间,她回答的是:“你告诉我如果不开心,可以去找你的时候”。她说,这给她传递了一种现在的困难都是小事,她可以来我这里避避的感觉,“就和心情不好想回家类似”。神奇的是,她的回答也给记者带来了自己被肯定和需要的情绪价值。
简单心理曾经发起名为“一个人的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很有情绪价值”的征集,回答包含了倾听,事事有回应,别人说出了你自己看不到、没能力或勇气说出来的东西等具体的行为。被具体阐释的情绪价值背后,其实是我们在关系中被看到、被接纳、被回应、被妥善安放的渴望。
在南方周末发起的投票“情绪价值是情感里的刚需吗?”中,近三分之二的读者都选择了“是,情绪需要被抚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情感修复师于敏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情绪价值是在一个人特别脆弱或者开心时,通过跟他人共情并及时反馈的,让他人心里舒服,并由此增加在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的一种行为表现。
谈恋爱有哪些需要重视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算不算一种情绪劳动?人们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讨论自己身边能够带来情绪价值的人们,思考一段不能为自己带来情绪价值的亲密关系是否还要继续。情绪价值越来越成为衡量友情和爱情的尺度。
情绪价值为何走红?
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邵洁宁明显感觉到,近几年来做离婚咨询的年轻人和70后、80后有了明显的不同。45岁以上的人群提起离婚的以物质矛盾和家庭暴力为主,而90后的年轻夫妻则以感情问题为主。
“以前人们需要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压抑忍耐,情绪不外露。现在的年轻人们会觉得我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如果伴侣无法提供我想要的情绪价值,就应该分开了。”
她认为情绪价值的走红是一种反弹,在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大、忙碌的都市生活不断压缩社交空间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自我表达和被倾听的需要被放大。由此看来,“情绪价值”一词火得并不意外,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和集体情绪的偏向,“我开不开心、舒不舒服,我能不能进行独立地表达,这是最重要的”,个人的体验和自我自尊在进行交往时的占比不断提高。
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们愿意为自己喜欢能够获得情绪价值的生活方式和物品买单。“不买就抓耳挠腮,买到了就欢喜开心,”一位网友在评论区这样形容。情绪价值所代表的关系延伸到了人与物之间,比如晚上下班回家,一打开门,就看到自己的宠物守在门口迎接,一瞬间,一整天的疲惫似乎都烟消云散。
于敏理解年轻人在物质价值和情绪价值之间的选择。她认为,增加情绪价值远比物质上的付出更重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让对方觉得虽然你们拥有彼此,但又是独立的个体,你们可以很深入地交流彼此的心情而感受不到压力,这便是情绪价值的意义。”
图文无关 图源 视觉中国
如何正视情绪价值?
随着情绪价值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今年,与“情绪价值”相关的课程也开始走红。网络上的“情感大师”们通过知识付费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提供情绪价值”,用话术建立积极正面的人设,似乎只要学习了这样的情感秘籍,就能在职场和交往中无往而不利。
此外,贩卖情绪也成了一门生意。付费情感树洞、陪聊服务等成了热门的情绪产品。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隔着网线向陌生人释放自己的情绪,获得对方几分钟程式化的安慰和肯定。各大消费品和直播间也紧盯着人们的情绪价值打造对应的服务和人设。12月25日,2023年淘宝年度十大商品名单正式公布,“爱因斯坦的脑子(陪聊服务)”、乌梅子酱、演唱会定制灯牌等入选,情绪消费的潮水正被这届年轻人带入社会的主潮流中。
淘宝“爱因斯坦的脑子”商品页面
而情绪价值似乎也预示着,在渴望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同时,人们也怀揣着因对方无法给出相应的反馈而陷入自我内耗的担忧。因为价值本身带有的物质属性,有人开始抵触情绪价值这一说法,认为它将一段关系中的主观感受都进行了量化。
我们该如何正视情绪价值?邵洁宁建议,每个人都要在自己身边构建起双向的情绪互动。“很多时候,认知不对等是人们来咨询时存在的问题。” 她告诉潮新闻记者,当人处在正常的社交状态中,既需要情绪价值,也需要向身边的朋友去辐射情绪价值。“不管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不同人的敏感程度不同,对于情绪的感知和理解也不同。归根结底,还是共情的问题。”她常常会在和咨询的双方交流完后,建议咨询者在沟通上改变表达的方式,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伴侣,而不是在猜来猜去的“打哑谜”中互相消耗。
正如邵洁宁所说,表达和回应才能构成完整的自己。表达不是被规训的情绪劳动,回应也不是限定在个人认知框架下的单方面给予。我们在谈情绪价值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这个快餐时代下,期待着真诚平等、有来有往的关系,向往着舒服稳定、小确幸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