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运丨浙东运河游记④:船头船尾奔波,跑船人也是生活的好舵手

潮新闻 记者 潘璐 朱高祥 阮西内 通讯员 韩凤雷 顾之英2023-12-27 23:11全网传播量4.7万
00:00
00:00
编者按:

明年,将迎来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深厚,意义深远。

一条浙东运河,一笔浓墨岁月。

起源春秋时期山阴故水道的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向东经绍兴至宁波入海,2500多年来,千帆过尽,汇聚成一条流动的文化线和经济带。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潮新闻策划《走·运——潮新闻浙东运河游记》融媒体报道,从西兴古镇出发,重走浙东古运河线路,抵达宁波镇海甬江入海口后,再搭乘货船走杭甬运河,经绍兴港回抵杭州。通过一路所闻所见,借以运河两岸人家生活图景,生动展现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与沿途的大美风光。

清晨的绍兴港。潮新闻记者 潘璐 摄

12月14日,天蒙蒙亮,我们抵达了绍兴港现代物流园。

这里像是微缩版的钢筋水泥森林,高高的龙门吊如一个个拱门般耸立,十几米长的钢管和碗口粗的木材层层叠叠垒成三角形,起吊机的机械臂和橙红色的晨曦倒映在河面上,一排集散两用船舶静静地停在岸边。

十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内河港口作业区,如今已经成为了日均货物吞吐量超10000吨的大型现代综合物流园。

内外分工,撑起这个小家

绕过成堆的集装箱后,穿着橙色救生衣的唐平义站在汇海集007号的甲板上向我们招手,他的妻子顾守英正在检查船体的吃水深度,确保能够符合每一道船闸的要求,另一位老家亲戚则在检查轮机设备。

停靠在绍兴港的“汇海集007”货船。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这是一条比较新的货船,船龄刚三年。这几天,船上的五个集装箱将通过杭甬运河到达杭州,再从钱塘江内河进入嘉兴,最终将水泥熟料等建筑材料送抵上海港。杭甬运河西起杭州钱塘江北岸的三堡,东至宁波,连接钱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沟通浙东航道网和浙北航道网乃至全国水运主干网。

不多时,伴随着柴油发动机的轰鸣,汇海集007号以5公里每小时的航速沿着杭甬运河向西驶去。唐平义两手搭在船舵上,时不时根据北斗导航系统传输的画面调整方向,一侧的船舶夜视仪能够清晰地呈现船尾和船身河道的情况。“我父母也都是跑船的,以前是我们安徽蚌埠固镇航运公司的,以前哪有这么多技术,开的都是小的水泥船。”51岁的他感慨地说,这些年水泥船换成了大船,他和妻子按月拿固定工资,俩人算下来一年20多万元,还是不错的。

正在开船的唐平义。潮新闻记者 阮西内 摄

在这条航线上跑了近三年,唐平义知道从绍兴到杭州沿路要经过几个船闸,每个船闸需要等待多久;哪里的桥净高比较低,需要小心驾驶才能通行。“这是绍兴段比较窄的一个位置,就要通过液压舵机调整一下船的位置。”他告诉我们。我们抬头望了望,船顶和桥身之间只留下了十公分左右的空隙,对于在长江淮河流域跑过船的唐平义来说,这并不困难。

唐平义看着船外静静的运河,顾守英则守着船舱内的这个小家。

正在厨房忙碌的顾守英。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早上五点起床,她就开始在船舱的小厨房内忙活,灶上蒸的馒头升腾起热气,顾守英麻利地从自己腌的辣萝卜干罐里舀出一勺放在小碟里。外头的桌台上摆满了她在绍兴港附近的农贸市场采购的蔬菜水果和肉类,都是大袋大袋的。长期离岸的生活和无法预测的航行,让她养成了大米也十公斤十公斤买的习惯。

运河两岸的风景对唐平义夫妻来说司空见惯,他们叮嘱我们穿好救生衣,在甲板上注意安全。和亲戚轮换开船的间隙,唐平义认认真真地“写日记”,将加油等作业记录工整地写在记录簿上,顾守英也趁着闲暇与已上大学的儿子通通电话。

正在记录的唐平义。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顾守英喜欢养花,船尾的舱内舱外种着一盆盆杜鹃、栀子、小葱和红辣椒等,朝气蓬勃、长势喜人。“我喜欢摆弄这些花花草草,看了心情也愉快。”顾守英一边收拾还一边给我们传授养花技巧。比如,需要在特定时间往花盆里放生鸡蛋、枯树叶以及专用肥料等等,像极了一位富有经验的园丁。

顾守英在船尾养的花。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从甲板向外望去,柯桥古镇的白墙黑瓦前,村民们系着围裙,在河边的村宅门口热火朝天地做着菜。一群白色的水鸟栖息在岸边叶片金黄的树木上,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鸟还是芦花。我们偶尔和流动垃圾船擦肩而过,它们专门负责接收营运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含油污水等。动物、运河和人们组成了一幅静谧而和谐的生态画卷。

在船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抵达了萧山区船舶生活污水上岸衙前接收点。

萧山区船舶生活污水上岸衙前接收点。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顾守英将粗缆绳固定在码头上的带缆桩上,唐平义则娴熟地跳下船和工作人员对接。以往,船舶因为运输距离远,时间长,容易导致生活污水不能规范处理。如今有了一个公共排污处,像唐平义这样的“水上人家”能够来这里进行规范排放。

在杭甬运河绍兴段看到的化纤、纺织、印染工厂和大大小小的古刹亭台,也自此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整齐的三角屋顶红砖小别墅沐浴在阳光里。岸边的温室大棚前,有年轻的女孩将手机放在台阶上自拍。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的高楼成为女孩照片里鲜明的背景板,而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信息指挥室,河道“智慧小脑”系统正在高速运行,对全区范围内的71条城市河道进行实时监控。

行驶在运河上的“汇海集007”货船。潮新闻记者 阮西内 摄

杭甬运河串起了沿岸的工业区、产业园、文化景观和公共服务设施,也改变着沿岸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对于唐平义夫妇来说,这条运河承载的不仅是从事了大半辈子的生计,也是对老家父母和子女难以言说的愧疚和思念。

下午三点左右,唐平义和顾守英在船舱里包饺子,一个将面皮擀成均匀的圆片,一个将已经剁碎拌好的荠菜猪肉馅裹进面皮里,捏出漂亮的饺子花边。一个个半月形的饺子躺在砧板上,煞是可爱。

潮新闻记者与顾守英一起包饺子。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我们也跃跃欲试地加入包饺子的行列,无奈技术生疏,擀出来的面皮呈怪异的三角形状,速度也十分缓慢,才擀完一个,旁边的唐平义已经将五个规则的圆面皮摊好了。“你这个速度,到晚饭可就你一个人能吃上喽”,性格爽朗的顾守英看到我们的“成果”哈哈大笑,鼓励我们慢慢擀,不要着急。

晚饭时,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就着顾守英自己腌制的辣椒,我们每个人都吃了好几碗,不住地称赞“真好吃”。

傍晚的杭甬运河一景。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走出船舱已是暮色四合。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天气格外好,粉紫色的夕阳铺满了半边天空。顾守英站在甲板上,絮絮叨叨地和我们聊起已经出嫁的女儿,胖乎乎的儿子和刚刚出院的老母亲。

在近一小时的等待后,汇海集007号出现在了新坝船闸的过闸名单上。新坝船闸贯通钱塘江和浙东运河,船缓缓驶入闸口靠岸,唐平义和顾守英要在这里排队等待,通过后在不远处的锚地过夜。

在新坝船闸等待过闸的“汇海集007”货船。潮新闻记者 朱高祥 摄

顾守英热情地和岸边五金店铺的老板娘打招呼,不少船员们都趁着等待的间隙在店铺里采购缆绳、螺丝等配件,放在船上以备不时之需。远处山上的信号基站和附近有零星灯光的村庄都在夜晚的水汽里变得模糊,我们和唐平义一家挥手道别。

河水永不停歇,第二天一早,他们还将前往三堡船闸,将货物运抵上海港才能返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循迹浙东运河:五天行经500公里,见证鲜活古韵与时代新貌
相关新闻
浙东运河游记①:从杭州西兴往绍兴去,在纤道图景里看世相变迁
浙东运河游记③:三江口船来船往,见证宁波日新月异
浙东运河游记②:走走停停间,感受运河与古城的脉动
古时候河运物流中心长啥样?杭州过塘行后人来揭秘
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