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对于地方文脉的塑造和传承影响深远。12月23日,“逼画风神——施晓湘艺术展”在卢甫圣美术馆(东阳市美术馆)开幕,并举行学术研讨会。多地专家学者共聚东阳,致敬这位对东阳书画和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金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东阳市委宣传部、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卢甫圣美术馆(东阳市美术馆)、东阳市博物馆承办,是东阳市美术馆“东阳乡贤书画系列展”的第七个展览。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中共东阳市委书记楼琅坚致辞
金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蓝跃军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捷致辞
施晓湘,原名德清,曾字特痴,号西岩居士,斋号“画屏斋”,是近现代东阳画坛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展览,生前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他能书善画,人物山水花鸟皆能,山水主要取法南宗,笔墨苍润;花鸟受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海派风格影响,笔墨浑厚而清雅;其人物则往往描写现实生活,如耕作的农民、民间艺人等,造型生动,用笔干练。许江在致辞中,用四个字总括施老的作品:清、劲、生、活。
展览现场
施晓湘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之后一直在湖北、丽水、缙云、东阳等地从事教育事业,并致力于中国画及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与潘天寿、丰子恺、吴茀之、诸乐三、韩登安及东阳籍艺术家邵逸轩、吴梦非、杜佐周、舒国华等来往密切,交情甚笃。潘天寿曾一度力邀他出任国立艺专的教职,施晓湘因考虑到重听而未往就职。潘天寿曾为其题斋号曰“逼画屏斋”。
施晓湘终其一生献身于中学教育事业,或教语文,或教美术,兢兢业业凡40年而不辍。浏览其画作,常可见到一枚“一生教书”的压角章。他培养出了李震坚、杜荣尧、卢甫圣等当代知名画家。其子施文起为知名美术设计师,孙女施慧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知名教授。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展出施晓湘艺术作品100件,涵括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作品,以及施晓湘相关的老照片、老画册、手稿、文房器等。据策展人张扬明介绍,这些展出的作品有三十余件来自东阳博物馆馆藏品,其余均借自民间藏家,包括来自金华、义乌、浦江等地,也得到了许江老师、施慧老师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多件藏品。
展览现场
中国画理论研究也是施晓湘所擅长,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有多篇理论文章发表于《浙江青年》《东南日报》等,并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关注与讨论。展览开幕之际,由东阳市美术馆编印的《施晓湘书画集》,由彭飞、张扬明等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施晓湘文集》同时发行。
东阳人自古以来学风笃厚,张捷在致辞中表示,东阳人崇文重教的精神,就是在施晓湘先生等一大批老一辈教育家们躬耕觉行、薪火相传下,才使得崇尚文明、传承文化、尊师重道的善学精神与淳朴民风得以赓续发展。“施晓湘先生修身修性的厚重品格,就是将以学立身、以学立业、以教育人、以文化人作为自身‘执一事,终一生’的毕生追求,更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东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东阳文脉得以塑造和传承,历代乡贤居功甚伟,而其中擅长于书画者乃重要一支。“东阳乡贤书画系列展”旨在挖掘、整理、研究、推广东阳优秀的前辈书画名家,发扬他们的艺术精神,弘扬地方文化,推动文化建设。
研讨会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余旭红,金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蓝跃军,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茹峰,美术报总编辑、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杨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刘海勇,浙师大美术学院院长、金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军德,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马其宽、徐家昌、闵学林、施慧、张捷、林海钟、袁柳军,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教师陈明坤、黄佳茂,中共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旭萍,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葛伟英,东阳市文联主席朱国强等人出席开幕式并参加学术研讨会。
据悉,本次展览持续至2024年1月25日。
文人艺者
“逼画风神——施晓湘艺术展”开幕式致辞
许江
二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碰到卢甫圣,我们谈起施晓湘老先生,我们都一致想为他办一个画展,出一本画册。一恍之间,我们也已步入老年。感谢东阳市美术馆,让我们这一愿望得以实现。昨天,走进这个展厅,我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我尤其还要感谢国美出版社和彭飞、张扬明、徐饶三位同志,由于他们的努力,《施晓湘文集》也同时集成印出,文图并茂,老先生的文心昭昭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刚才几位领导和专家都对施老先生为人为艺做了很好的肯定。我表示深深的谢意。
施晓湘先生出生在东阳南上湖的一个秀丽村庄。村中心是一口池塘,塘边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便是他家。这座素白窈窕的粉墙,倒映在碧湖之中,春树环绕,炊烟袅袅,最有江南早春景象。抬头便是横店八面山,烟雨空濛,宛若赵孟頫笔下鹊华诸山。读施老先生当年的诗文,直觉得他是一位新青年,这便与这片青绿山水的哺育有关。
上世纪30年代之后,施晓湘先生就始终在浙中西一带任教,交友颇广,学生甚多。其中与潘天寿先生亦师亦友,关系甚笃。他的画斋匾额“逼画屏斋”便由潘先生手书。新中国后,任教东阳中学,尊为“东阳三老”,为东阳的文艺教育做出贡献。
施晓湘先生四十年艺术生涯,诗、书、画俱全。他的画,工山水,尤精于花鸟。我家中客厅悬挂一帧立轴。山石兀立,幽兰横出,新竹簇起,鹊鸟飘飞,一派水墨葱茏的气象。右上角由潘天寿先生手书:春色上眉端。这是我最喜欢和宝爱的老人家的作品。老人家在上一个甲子的癸卯年左右,画了一批花鸟佳作,这些作品最得清秀华滋之貌。
施老先生的作品总括来说就是四个字:清、劲、生、活。
他的画幅之中,草木自在,禽鸟天真,任性自然,绝去雕饰。笔锋于飘撇之间,得心应手。老先生的墨色格外带着一份洒脱,一份清气。温润华滋,之中包蕴着一派墨彩絪缊的气象,这是清。
老先生的用笔颇得一种精神气势,精于笔,神于墨,尤在用笔交揉处带出风势。总在笔情墨色中跬成一种遒劲风神之态。当年潘天寿先生题的“逼画屏斋”之中的“逼”,正有这般遒劲之意。这是劲。
施晓湘先生的花鸟绘画中,禽鸟是一份特色。他的花翎飞鸟,灵机深敏,意态生动,最具活的恣态。每一禽,妙笔涵墨,动静游息中,最见生活。数禽合一组,回眸抒展,情恣呼应,簇成鸟羽写照。如是画笔之妙,既有野逸之风,又含宋韵徐来。禽鸟的生活呼应着草木的意态,老先生的花鸟总含了一份风雨之情。
老先生的山水又是另一番景象。从他的《云壑飞泉图轴》等图中可以窥见施老的的山水有传统的功夫,但他总借山水出新风。一方面他画《飞瀑墨兰图》,将幽兰墨竹与山壑飞瀑掇为一景,于一动一静之中见出草木生机,山水活力。另一方面展开大山水的关怀,以写生山水来展现新农村的意态。《精耕细作争取丰收》无疑是那个时代南上湖的写照。山壑之下桃花源式的图景,直若新时代的“秋色图”。山川渺远,笔色凝结,自放胸臆,生机勃勃。
从老先生的花鸟华滋、山水营丘之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中笔墨之重、写生之重,尤其是心意之重。早在1935年,施晓湘先生就以《国画理论系统之探讨》为题,围绕谢赫的《六法》,提出他对中国画系统的理论主张。他的立论,立足于“作家”的绘者之言,深入浅出地提出他对“六法”的重视与看法,其中不乏孤灯独见。同年年底,又以《现代中西画风之动向》为题,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之绘画精神”的诸般要义。这篇文章的鲜明态度还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论辩。在论辩中,施晓湘先生横刀跃马,明确表达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信念。在这些檄文中,他大胆地为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立言,为中国画的复兴立心。在《为论中西绘画进一解》一文中,他慨然写道:“中国画的学习有三个步法:第一步是师法前人,第二步是师法造化,第三步是师法于心。有系统、有条理,正是中国绘画的一贯精神。”他还在另一篇檄文中,在强调写生入手的重要性之后,写道:“然我总认为写生不过是一种眼的训练,是一种描摹物体形象的关于技法上的基本练习,乃是绘画的桥梁,并不是绘画的最终目的。而其最终目的,是欲于时时的写生中体验得一切物象的特性和美点。换言之,就是要积写生所欲的表现物象形式的技法经验,再随心之所得,来创作富有美味和吾人命意的绘画。这种绘画的制作,才是画家们的真正任务。”这段十分令我惊讶的叙述,在几乎九十年前,预见今日绘画和写生的困境,并一再地强调了“心意”的重要性,从中,他还拳拳用心地提了“命意”这个带着生命意蕴的新词。而上述他的绘画、他的花鸟画、山水画的所有匠心,俱出于他本人的莘莘命意。应于物,又无累于物;苦心孤诣,又从心所欲。如是命意的寻觅与驱使,让我们由心里尊称他为文人艺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曾和施慧、许嘉一道,到东阳的老城,拜谒老先生的居所。悠悠古巷,石板的铺陈。居所的一边是一条长溪,溪流泱泱,南方的烟云笼盖四方。我仿佛看到老人家挺着颀长的身姿,漫步在古道之上。长亭不断,云山苍苍,老先生用他清灵华滋的命意留驻人间。
施晓湘(1903-1964)
部分展出作品
墨兰
剑池飞瀑
江河载运忙
苇塘波影
东阳花鼓
松鹰图
秋艳
陶侃运甓图
方岩胜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