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已经在新校园度过了12个星期,适应这里的生活了吗?”最近的浙大国际医学院举办的“院长有约”活动中,党委书记徐键问台下的学生们,“你们要努力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文精神;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未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者。”
2023年9月12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在义乌佛堂双江湖高教园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新校园正式启用,来自25个国家不同肤色近百名本科医学生踏入美丽校园,开启六年满载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学习之旅。
近日,浙大国际医学院迎来了校园启用和新生开学百日,这一百天里都发生了哪些故事?
首创三导师制 人才引进培根铸魂
据了解,浙大国际医学院首创“临床-教学-科研”三导师制,引导学生早科研,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卓越的国际化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做‘熏’‘育’‘浸’‘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浸润、涵养、熏陶、化育功能,坚持‘三全’育人”是国际医学院副院长应颂敏在MBBS学业导师聘任仪式上说。
推进人才引育工作,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推动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一直是国际医学院的“一号工程”。国际医学院现有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5名,省“鲲鹏计划”入选者、省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等省级人才20名和百余名高水平研究人才。
教育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培根铸魂,润物无声。
百日间,校园内已经举行15场高水平国际医学学术会议和学术培训,邀请了来自美国宾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知名学者,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Douglas C.Wallace、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Ian D. Hickson、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永莲等医学领域学术大咖,新生的校园注入了浓浓的学术气。
强强联合 科学研究硕果满枝
2023年8月,浙江大学遗传所团队与国际医学院实现双向奔赴,共同开启建设世界一流遗传医学中心新篇章。致力于探索临床基础融合和系统性学科交叉发展新模式,对标国家级生命健康高能级平台,国际医学院打造生殖医学中心、肿瘤医学中心、再生与衰老医学中心、RNA医学中心、代谢医学中心和遗传医学中心等六大平台。百日间,建设了再生与衰老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RNA医学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顺利进入答辩环节;与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地”;启动高水平的生物样本库、专病库和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
2023年,国际医学院新增国家级项目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2项。“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科研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Nature、Neuron、PNAS等发表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创成果16项。
“国际医学院将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医院、国际医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协同发展模式的优势,建设医教研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为世界输送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医学发展创新人才的摇篮。”浙大四院院长、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国际医学院副院长王凯目标坚定,信心十足!
交流合作 打造校地合作金名片
短短百日,60多个参观调研团,3200余人次走进新校园,包括来自30多个国家130位外宾。国际医学院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和义乌市新的“金名片”和“打卡地”。
11月13日,来自多米尼克驻华大使Martin Charles和乌拉圭、智利、斯洛伐克、哥伦比亚等国总领事们走进了国际医学院校区,和老师们切磋球技,与学生们亲切交流。离开时,Martin Charles大使握着徐键书记的手亲切地说道,“我非常愿意邀请多米尼克国内的孩子到中国义乌的这所大学来读书。”
“以后这个国际厅,会成为我们学院乃至浙江大学的国际交流中心。” 浙大四院和国际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伟向来自浙江大学的老师介绍时说到,“加强交流,让师生们不断接受文化的熏陶,我们会越做越好。”
“浙大与义乌合作历史悠久,双方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城市发展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崭新空间。”义乌市市委书记王健在校园启动暨新生开学典礼上深切地说到,“希望浙大继续与义乌深化战略合作,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打造校地合作共赢的示范样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