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中小学生文化寻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已经走过三届。每一年的诗词对决中,意气风发的少年们带着那份热爱,通过一句句古诗,与古人穿越千年心意相通,将中国人的风骨和气度传承。
在第四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的比赛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诗意校园,他们培养的“诗词小达人”,有不少杀进了将于明年暑假进行的线下决赛。
杭州市胜利小学教育集团
传统与现代比翼齐飞,“培植中国心”在行动
来自杭州市胜利小学教育集团的“小海燕们”,成为了本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小学组的“最强战队”之一。
杭州市胜利小学源于1599年的崇文书院(杭州四大书院之一),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校,今年已经424岁。
从跨虹桥畔的西湖舫课出发,以“正学阐教”为桨,孩子们在这所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徜徉在诗意校园,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学校语文教师团队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编撰了全学段《经典诵读》读本,选录了大量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的优秀古诗词。“同学们在晨诵、午读、暮吟时段,都会诵读积累,汲取智慧,涵养精神。”杭州市胜利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汤沸告诉记者。每年学校的文艺节上,同学们还会将经典搬上舞台,班班诵读,人人展示,以吟诵、歌咏、舞蹈等多种形式彰显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校一直坚持“传统与现代比翼齐飞”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培植中国心”行动,利用校本长短课程落实古诗词教学。老师们精心录制古诗词导读,打磨古诗词教研课,组织阶段性学习交流,并通过钉钉“班级圈”实时分享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学校在特色课程如非遗课程、宋韵课程中,融入古诗词学习,让更多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走近每一位学子,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漫步在校园,学校的墙面、走廊等细微处也有诗词文化装点。
学校还架构了诗意校园特色课程群,用好用足校内外资源。胜利山南小学在“皇城根”优秀传统文化山南学研基地,创新开设了“小小讲解员”课程活动。这些小小讲解员们用充满诗意的语言介绍我国千年历史文明,目前已接待来自国内外学者、专家、师生等各界人士5000余人。同时,学校引入优秀校外人才资源,邀请梅子涵、张婴音、老极、陆生作等作家进校园,并鼓励学生参与省市区各类征文、非遗故事说、诗词大会等活动。
杭州外国语学校
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在本届浙江少年诗词大会中,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表现相当亮眼,三轮初选,每一轮都有选手晋级,最终更有不少同学冲进决赛。为何一所外国语学校会涌现出这么多诗词高手?语文教研组长孔黎娜告诉记者,这和学校一直以来都相当重视传统文化学习有关。
从初一开始,每周学校都会有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初一讲《千家诗》,初二讲唐宋词,初三则会读《诗经》并增加诸子散文的学习。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会讲解每首诗的含义,还会给学生们介绍诗人或词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写作风格等,并为学生们拓展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演变等。
学校还会举办一系列活动调动大家对诗词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比如,走进郊山野间,进行题诗歌创作活动,学生们留下了一首首精彩绝伦的作品;参与唐诗宋词文化节表演,通过原创剧本以及精湛的表演,向观众们展现了一位位诗人的传奇一生;探索“浙东唐诗之路”,领略唐诗的文化意蕴和人文底蕴,唐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中国诗词的魅力,领略汉语文字的韵律之美。
杭外虽然是一所外国语学校,但让学生拥有一个“中国灵魂”相当重要,“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世界胸怀的同时要有中国灵魂,外语只是一种工具,最终大家能够以一个中国人的姿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孔老师说。
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国传统诗词,孔老师认为意义非凡,“第一,就是了解中国的文化;第二,初中生正处于非常有诗性的年龄,他们对于诗歌美的感受力是很敏锐的,在这个年龄段学习往往能事半功倍;第三,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静下来、专注下来,这是现在非常欠缺的一种阅读能力。”
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每天十分钟吟唱古诗词,从小坚定文化自信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午时分,白居易的《暮江吟》响彻在学校操场上,特别的是,诗歌不是以朗诵的形式出现在广播中,而是以吟唱的形式。
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唐壮卫告诉记者,这是学校每日的“学堂乐歌”时间,“每天我们的广播都会有10分钟的时间播放古诗词,‘歌单’基本来自于小学阶段必学的诗词,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根据特定的传统节日或者学生的学习节奏来播放,比如重阳节会播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比如中秋节会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可不要小看每天这短短的十分钟,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记住不少古诗词,潜移默化之间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据了解,目前“歌单”中已有近百首古诗词,学校还将其整理成册,在新生入校时发放给每一个孩子,记不住“歌词”的孩子,还能边看边唱。
学校还把传统文化的学习融入进了校本课程中,学生们在会吟唱后,还能在课程中了解古诗词中更深的含义,像“智趣诗词”“古文趣味创编”等一系列课程都颇受学生们的喜爱。
学校同样延续多年的传统项目还有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及校园诗词大会等,在 “点字成诗”“飞花令”“诗中有画”等精彩环节的比拼中,孩子们斗智斗勇、对答如流,大大激发了对古诗词、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在唐校长看来,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精神传承更有文化传承,而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古诗词将有效助力孩子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家长觉得,外国语学校应该把外语学习放在第一位,但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学习才应该在首位,我们的孩子首先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有‘全球视野’的未来接班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