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晚潮|第一次看到雪山

    创作者平台 孙炜2023-12-22 09:58全网传播量2652
    00:00
    00:00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诗词《长征》中的两句。这首诗是中学时代语文老师教的,“千里雪”,肯定是诗人用的夸张手法,但是,岷山很大很大是肯定的,当年红军需要有非常的勇气和意志才能翻越这雪山,这也是肯定的。

    因着诗词《长征》所写的雪山,我感到了雪山的洁白与壮丽、雪山的磅礴与逶迤、雪山的妖娆与秀色,同时也感觉到红军过雪山的艰难,这真是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

    小时候有个印象,雪,总是下在寒冷的冬天,总是在高山峻岭上下得多些。我们在杭州西湖区的平原上还没有下雪,钱塘江南岸的安顶山上,已见雪迹斑斑。下大雪了,平原的雪都溶化了,安顶山上的雪还是“雪压冬云”。“高处不胜寒”,看来还是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早下雪,易积雪,且不容易溶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过的同事告诉我,新疆的很多地方,是“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也就是说昼夜温差很大。从陇海线到兰新线,千万里西行,从翠绿的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坡,从黄土高坡到千里戈壁,过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横亘新疆的天山出现了,海拔越来越高,大地越没有绿色,没有河流。白天在日晒下,热的穿短袖,天黑下来了,就越来越冷,冷的披上大衣。

    新疆的雪山出现了,那是天山,一望无际的雪,在夏日的阳光下放射着七色。

    我第一次去新疆,第一次看到雪山,是在初夏,我本以为,夏天山上的雪都溶化了,夏天那来的雪山啊!但是,就在夏天,让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雪山,这是从小生长在东南沿海的人无法想象的,我的思维被颠复了。小时候看过“六月雪”的戏,那说的是冤情,是剧作家用“六月雪”来体现“天公”对人间冤情的愤怒。

    雪山,在新疆是一年四季都有的,确实是因为“高处不胜寒”。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就是在夏天,在高山上,同样积雪很厚。由于海拔高度决定了温度,就产生了雪线,也就是说,在雪线以上积雪,雪线以下没有雪。天山上的雪线基本上是在同一个高度,当然,也因局部温度的不同而稍有高低。

    火车疲惫地上行驶在兰新线上,正好与天山平行,一路西行,同火车的新疆朋友告诉我,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天山雪线已经有所上移,这将影响新疆的生态。当时我不以为然,想想就那么一条雪线上升了一些,能影响新疆的生态平衡吗?

    第一次在新疆看到天山雪山,对雪山能影响新疆的“生态平衡”的说法不以为然,不但感到是否言过其实,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大自然何必在新疆有那么多的雪山分布?如江南一样到处山清水山清水秀多好,根本不理解地壳结构多态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想,如果人类从全球乃至宇宙的角度去思考,就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天山、那么多的雪山了。实际上,地球万物的存在,无不具有合理性,这是渺小的人类所无法想象的。

    然而,雪山确实是维护新疆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雪山就是天山上的天然水库和天然冰库,随着夏天的到来,雪慢慢溶化成水,慢慢地流淌下山,给新疆大地带来绿色,给生命物质带来水分。全球变暖雪线上升,说明天山上的“天然水库”或“天然冰库”变小了,不但供水量下降,绿色植被减少,还会影响气温的变化,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生态平衡紊乱。因此,天山雪线上升,将影响新疆的生态平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雪山时没有考虑到的。

    不光是新疆的天山是雪山,西藏的梅里雪山、云南的玉龙雪山,都是终年积雪的雪山,它们的存在,不仅仅因为美,也都起着“天然水库”和“天然冰库”的作用,都起着平衡生态的作用。

    前些年先后两次去九寨沟,第一次是冬天去的,经过四川岷山,那就象毛泽东在《长征》上所写的“千里雪”,但是到了夏天再去,就看不到千里雪了,就和其他的山一样千里翠绿。当然,岷山海拔高度最高的地方,可能也是终年积雪的,无非我看不到“千里”之外的岷山山顶而已。

    雪山,地球的美丽佩件,人类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保护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晚潮: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