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西湖醋鱼是谁发明的?

    潮新闻 记者 施雯 通讯员 费彪2023-12-21 02:52全网传播量1.8万
    00:00
    00:00

    杭州孤山西泠印社旁,有座饭店叫楼外楼,传说得名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

    楼外楼的招牌菜西湖醋鱼,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这道菜是由宋嫂鱼羹演变而来的。

    关于楼外楼和西湖醋鱼,如果你只知道以上版本,那说明你对杭州的历史和文化,还是缺少一点点了解。

    杭州最牛教书匠,是他孵化了西泠印社

    楼外楼第一个“楼”字,其实确有其楼,它就是西泠印社西侧的“西湖第一楼”俞楼。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俞楼的主人俞樾,从小在杭州临平外婆家长大。

    这位杭州最牛教书匠,1868年来西湖边诂经精舍讲学30多年。桃李满天下的他,先后培养了三千多名人才,章太炎、吴昌硕等都是他的学生,鲁迅是他的徒孙。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西泠印社主楼中悬挂的“柏堂”二字,就是俞樾手书,他是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石鼓文启蒙老师。

    除了西泠印社,为什么西湖醋鱼的出现,也和俞樾有关呢?

    俞樾4岁来到临平,在这里生活了30年。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他的母亲姚夫人,出身临平书香门第姚府,俞樾的太公是乾隆军机大臣孙士毅的好友,外公在京城孙士毅府上做教书先生。

    孙士毅是临平人,也是整个清朝,官阶最高的浙江人,他在家乡建有百一山房砚贻楼,族人在砚贻楼开私塾教学,俞樾从小就在这里读书。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俞樾儿时的启蒙教育从学习四书开始,他的启蒙教育受母亲姚夫人的影响深远,从父亲老家德清搬来临平读书,也是姚夫人当年为儿子做下的决定。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刚开始,母子租住在临平史家埭,后来搬到马家弄租房,俞樾还给租来的房子取名叫印雪轩。

    史家埭和马家弄都挨着上塘河,步行也就5分钟路程,位置在临平区人民政府东面,属于临平街道桂芳桥社区,这里也是临平最有烟火气的老城中心。

    俞樾的西湖醋鱼,灵感来自临平醋烧鱼

    上塘河属大运河水系,河网密布的水乡湿地临平,自古有冬季干塘捕鱼的习俗。

    俞樾在《干荡鱼》的诗中就描写了临平渔民冬季捕鱼后,拿到街头叫卖,满大街都是青鱼白条鱼的热闹场景,大家卖了鱼换钱后,就会做一桌鱼汤饭来聚餐的惬意生活。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在临平当地,有道鱼汤饭菜肴叫“醋烧鱼”,虽然现在农家多选用鲢鱼来烹饪,但他在做法上和西湖醋鱼类似。

    后来,俞樾参加科举考试,凭借一句“花落春仍在”打动了主考官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官。

    几年后,他因为不肯录取走后门的考生而得罪上司,无端端丢了官。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俞樾离开官场后,干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凭借着过人的天分和努力,在朴学领域大有成就,被尊为一代大师。专心做学问的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曾将《三侠五义》改编成广为流传的《七侠五义》。

    俞樾在1868年来到西湖边诂经精舍讲学,他到了50多岁,在杭州还是个无房户,友人和弟子就在1878年他执教十周年之际,为他筹建了俞楼。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关于西湖醋鱼,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俞樾根据前人所积累的经验研发了这道菜,至于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临平外婆家的“醋烧鱼”,俞樾也经常用他的西湖醋鱼在俞楼招待友人。

    俞樾的孙子,我国红学大师俞平伯就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提到,楼外楼取名与俞楼有关,俞楼早建,当时颇有名气,酒楼后建,过去还有祖父(俞樾)所写的匾额,后来不见了。

    潮新闻记者 施雯/摄

    西湖边俞楼里的俞曲园纪念馆,主要展陈俞樾后半生的文化成就。今年夏天,在临平北大街开放的俞樾纪念馆里,有关于俞樾这一生,从孩提到暮年,这一生更为完整的叙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漫步大运河·杭州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