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浙江考察,聚焦基层实践探索经验,为浙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绍兴的枫桥经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经验做法源于群众创造、来自基层实践,又经过不断总结,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
浙报集团绍兴分社推出《实践观察 基层探索》栏目,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把绍兴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和经验推广运用,展现其蓬勃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继续破题、先行探路、总结经验。敬请关注。
柯桥区是我省开放先行地和外商集聚地,常住人口111.6万,一半是外来人口,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内外穆斯林超8000人,各类矛盾易发早发多发,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十分迫切和必要。近年来,柯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聚焦民忧民困、民需民盼,实践中创新实施具有柯桥辨识度的14种基层治理工作法,建立健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力打造“枫桥式”法治营商环境。柯桥区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国第十,实现省级平安区创建“十八连冠”、荣获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柯桥区民族服务中心
第1工作法:六情统管汇民意。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依托110、12345热线、基层智治系统等平台,分区域、领域、行业滚动建立民情、警情、访情、诉情、险情、舆情等“六情”一本账,统一纳管至社会治理中心,建立“三单”督办、三色晾晒、分层处置机制,构建事项“受理-分析-流转-处置-督办-考核”全流程闭环,让群众之事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今年全区已起底风险隐患26万件,化解率98.7%,成为全省首批“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县域整体智治改革试验区。
第2工作法:红色管家听民声。小区事务杂、各方协调难,事关幸福生活“最后一米”。以现代社区创建为契机,以“红色业委会”建设为突破口,“像抓村委会一样抓业委会”,推动业委会成员中党员占比超50%、小区党组织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构建完善党建引领社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治机制。目前已建成“红色业委会”106个,累计解决各类民生实事800余件,物管类投诉下降30%以上。如金色丽都小区组建红色业委会以来,已开展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电瓶车停放规范、亲子晨跑、党员义诊等活动。
柯桥柯岩街道梅墅水庄社区红色业委会候选人集体见面会
第3工作法:民主议事聚民心。村级治理的核心在于“以制度治村,按程序办事”,从“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在全省首创村级管理“夏履民主程序”,规定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两委”必须按照一系列办事流程,在一定时限内有步骤地逐一实施,创新提出群众出题、党员议题、群众听证、村民代表定题、村干部做题、群众评题“六步法”,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行。获评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100例” ,成为解决基层民主管理问题的经验法宝。
第4工作法:一站化解纾民困。打造解纷“终点站”,是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实践支撑。迭代区社会治理中心,法院民商事立案庭等22个部门、16家行业专业调委会实体化入驻,推广完善“解纷码”等在线解纷平台,按照“八有”标准建强镇级中心,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创新建立“631”导向源头治理机制,村级做实“第一道防线”、化解60%的矛盾纠纷,镇级作为“主战场”、化解30%的矛盾纠纷,区级打造“终点站”、集中化解10%的疑难案件和民生积案。
第5工作法:干部驻村破难题。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柯桥区率先实践驻村指导员制度做法作出批示肯定。20年来,柯桥形成“360”工作体系,“一村一策”确定人员选派需求,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探索形成“干部向一线下沉、情况在一线掌握、力量在一线汇聚、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模式。坚持“因村派人、因人定村”,实现党建干部驻弱村、政法干部驻乱村、经济干部驻穷村。已累计派出驻村指导员 19 批次5900余人次,调处矛盾纠纷2万余起。兰亭街道谢家坞村在六任农村指导员帮助下,实现从矛盾多发村向无信访村的蝶变。
第6工作法:网格治理抓源头。小网格大能量,是抓早抓小抓源头的“治理前哨”。依托“浙里兴村治社”,全面构建完善党建统领网格智治“五个一”工作体系,即“一面旗帜强统领、一支队伍强合力、一个平台强协同、一套标准强履职、一组机制强闭环”,按“1+3+N”标准配强网格力量,推进社区民警、执法人员、“红色业委会”“纺都义警”等力量入格,全面筑牢最小治理单元。全区共有1414个网格、7905个微网格,今年已累计上报矛盾纠纷2.87万件、安全隐患3.87万件、服务帮办1.37万人次。
第7工作法:乡贤调解增和谐。本地乡贤有着“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能以“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纠纷”。柯桥区注重吸纳一批政治过硬、热心公益、有威望、有担当、善调解的人员参与调解,培育特色调解工作室38个,通过打人情牌、乡情牌成功调处了一批矛盾纠纷。其中,3个获评“省级金牌调解室”,“尚明工作室”先后5次被央视报道。
第8工作法:和融共治助团结。柯桥区拥有49个少数民族、7.8万人,融入社区面临困境,对社区稳定带来挑战。建成全省首个“石榴红家园”,全市首创“阿凡提工作室”,成立“民族服务中心”“石榴籽爱心基金会”等服务组织,聘请少数民族干部为调解员、楼道长等,为少数民族提供便民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服务,促进民族自治在基层生根发芽。已累计开展矛盾调解512起,解决少数民族子女上学等生活难题1092起,柯桥街道荣获“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阿凡提工作室
第9工作法:以外调外化纠纷。柯桥作为亚洲最大轻纺专业市场,联通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特聘也门、印度、阿富汗等外籍商人组建“洋娘舅”队伍,利用其“乡音乡情”以外调外、以外管外,协助解读国别政策、解决外商矛盾,提升涉外商事纠纷化解效率,同时定期组织“洋娘舅”开展案例交流,提升外籍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培养涉外调解“储备力量”。累计调处220余件涉外案件,和解成功率达45.6%以上,为中外客商挽回经济损失3200余万。
第10工作法:民警驻村护平安。打造家门口“警务室”,让群众感受到安全就在身边。以警务站(室)“四化”建设为依托,探索实施民警“驻村守望制”,针对治安热点问题等5大类99种需要进行“驻村蹲点”,组织开展“云帮办”警务E背包等蹲点服务。全区340个村社已全部实现“一社区一民警二辅警”“一村一辅警”,136名社区民警均兼任村社副书记或主任助理,组建93支驻村工作团队,推动民警、村社干部、网格员等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力量共融。今年以来社区民警平均在社区时间提升21%,警民双向熟悉率同比上升9.1%,有效警情、刑事治安警情、纠纷类警情分别同比下降。
第11工作法:法律监督强服务。法律监督是参与和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式。先后成立营商环境法律监督中心、非公经济法治护航基地,通过集中统一履行“四大检察”涉企职能,建设投诉举报、司法保护、诉源治理、普法宣传“四个平台”,倾听企业呼声,解决企业涉法难题,维护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权益、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今年已立案受理各类投诉举报事项18件,办理各类涉企刑事案件51件115人,助力15家企业补缴税款719万元;“花型纠纷系列虚假诉讼检察监督案”被写入2023年全国“两会”最高检报告。
柯桥安昌街道农村法律顾问定期值班
第12工作法:共享法庭优环境。在特定区域设置专业法庭,具有引导行业治理的集聚效应。2020年11月,柯桥区人民法院轻纺城人民法庭正式挂牌运行,这个知产、涉外和商事审判的专业化人民法庭,专门服务中国轻纺城专业市场。打造全国首个司法领域图案查重系统——版权AI智审应用,已提供司法查重2251件,版权纠纷司法维权时间从平均4个月压缩至1个月内。同时,在全区16镇街实现“共享法庭”全覆盖、建成站点357个,今年以来累计指导调解3675件,化解纠纷2366件,提供在线诉讼服务1424次,打通司法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版权AI智审工作室
第13工作法:一键找法搭桥梁。以数字赋能破解涉法事务办理难、慢、烦等问题,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参照“滴滴打车”模式,重点打造“律动·浙里”应用,提供诉讼、鉴定、公证、调解全业务集成和学法、普法、用法全场景支撑,获评浙江省“数字司法好应用”并全省推广。目前,注册用户16.7万人,上线“云端律师”686名,后台联动人社、综合执法、法院等27个部门,累计承接法律服务逾8.6万件次,其中非工作时间段服务占比超1/4,点对点反馈率100%。
第14工作法:执法改革促治理。锚定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监管缺位等治理痼疾,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探索最优解。柯桥区作为全省唯一综合试点,围绕“一张清单定职责”“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统指挥”,贯通基层智治综合应用与“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平台,探索推进行政执法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全区网格线索处置率、执法部门响应率均达100%,市场主体受检频次降幅56.62%。承办了全省现场会,行政执法改革综合评价指数三季度全省第23,相关做法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十大案例。
(作者系绍兴市柯桥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