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冬至,人们忙着准备祭祖。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是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怀念,二是祈求先祖护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很多人都有慎终追远的习惯,一说祖先,便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其实未必。
要想搞清自己是否是“炎黄子孙”,必须要对炎黄时期的历史略知一二。
炎帝、黄帝与蚩尤是上古黄河地区三大主要部落,人称“古三国”,各有自己的地盘:炎帝生活在渭河之滨,黄帝居于泾水流域,蚩尤则占据冀晋豫边界一带。
蚩尤残暴,却不失豪爽,只要臣服于他,就视为兄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传说他有七十二个兄弟,亦说有八十一个弟兄,总之,蚩尤手下有很多哥儿们,个个如虎似豹。其他部落用石头竹木做武器时,蚩尤就已进入铁器时代。翦伯赞引《世木·作篇》说:“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我认为,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
蚩尤是九黎族首领,善于打仗,若单打独斗,无论炎帝还是黄帝都不是他的对手。
后来,炎黄部落合二为一,由一百多个氏族构成联盟,统称“百姓”。
炎黄联盟与蚩尤部落时有冲突,最后在逐鹿展开决战,蚩尤战败,其部落被肢解为三。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迁“有北之乡”部分,据说就是后来的匈奴;另一部分南撤,即如今的苗族;其余部分被黄帝收编,融入炎黄部族,但其地位底下,被称为“黎民”。
厦门老院子民俗文化风情园,姓氏图腾殿。CFP。
据《中华100个姓氏图腾》介绍:
黎姓出自九黎氏,蚩尤是“九黎”首领。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中称,“黎”姓人视蚩尤为祖先。
邹姓也是蚩尤之后,蚩尤被杀,其残留在鲁西的一支改称邹屠氏,到帝颛顼和帝喾时分布于齐、鲁、豫一带,以伊洛地区为中心。曹、邵姓及台湾曹人、邵人、邹人,皆蚩尤氏后裔。
如今依然姓“蚩”的人不多,因为“蚩”姓备受歧视,有些改姓“池”、“迟”,但许昌、驻马店一带仍有少量“蚩”姓。
至少上述几姓不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否则就是认错了祖!
蚩尤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负面,其名字据《说文解字》释:“蚩,虫也”,《六书正伪》曰“凡无知者,皆为蚩名之”。蚩尤,属爬虫民族!这是典型的污名化称乎!
奈何“胜者王败者寇”,乃千古铁律!
还有一句常挂在国人口头的是:“我们是黎民百姓。”此话矛盾。
若为“黎民”,定非“百姓”;若为“百姓”,也非“黎民”。
搞清“黎民”与“百姓”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是否是“炎黄子孙”了。
“黎民”,即九黎族的民众,是蚩尤的后裔。
“黎”古通“黧”,黑色,贬义。
朱熹:“黎,黑也。黎民,……犹秦言黔首也。”“黔首”,即在脸上刻字,涂以墨,乃奴隶的标识。
“民”,甲骨文写作由上下两部构成,上部是两只眼睛,下部有尖利的东西刺中右目,致目盲。也就是说,“民”是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
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民与臣两个字,在古时候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臣是竖目,民是横目而带刺。古人以目为人体的极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头部,甚至全身。竖目表示俯首听命,人一埋着头,从侧面看去眼目是竖立的。横目则是抗命乎视,故古称‘横目之民’,横目而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故古训云‘民者盲也’。”
《说文解字》注解篆书“民”:“民,众氓(通重萌,一片萌发的小草)也,从古文之象。”《诗经·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即民。古代统治者,认为民众缺乏教养与知识,所谓“众而无识”,犹如杂乱生长的小草,于是蔑称民众为“众萌”,可见“草民”之称的出现并非没有缘由。
综上,“黎”与“民”合在一起就是:脸上刻有黑色图案,并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奴隶。
“百姓”出自炎黄部落。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时,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子随母姓。
《说文解字》“姓”:“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姓”的本义就是“生”。
中国上古著名的八大姓是: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随着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男性逐渐成为了姓氏的核心。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上古时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姓,据《国语》记载:只有贵族子弟,才配有姓。炎黄建立部落联盟以后,视自己部落高人一等,统称为“百姓”。
原来“黎民”与“百姓”,有着极大的等级之差。
中新社:贵州丹寨举行蚩尤祭祀大典。CFP。
逐鹿之战蚩尤败北被抓,戴着枷锁,豪气丝毫不减,黄帝怕其逃脱,再生隐患,在山西运城郊野将其斩首,蚩尤身上的枷锁被抛荒野,化作枫林。
但黄帝并非将蚩尤一概否定,因其作战威猛,很多部落闻蚩尤之名而丧胆。蚩尤死后,黄帝将其形象绘在战旗上。八方万邦误以为蚩尤被黄帝收服,慑于蚩尤之威,不战而退,黄帝因此所向披靡。也正因为这样,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
民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有乐名《蚩尤戏》,人们头戴牛角,相互抵触,就是模仿蚩尤战斗时的情景。
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秦始皇亲祭蚩尤,后世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
蚩尤成了人们心中的战神。
有传言,正真的蚩尤没有死。蚩尤重伤身陷绝境时,有部下与蚩尤互换了衣服,自撞山崖而死。追兵至,看到“蚩尤”的尸体,割下头颅邀功去了。蚩尤被部下护卫退往南方。
苗族人民尊蚩尤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有“格蚩爷老”,也有译“格蚩尤老”。黔东南、广西融水等地苗族祭祖仪式“吃鼓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苗族史诗《榜蚩尤》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传唱的就是蚩尤的故事。至今苗族人民还在传诵,他们的祖先是从枫树洞中生出的,并以枫树为图腾。
云南马关、武定苗族有“跳月”或“踩花山”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蚩尤关系密切。当时蚩尤率领苗民抵抗黄帝东进,失败之后退入深山。为召集四方苗人,蚩尤在山上树起树杆,系上腰带,令男女围绕树杆歌舞,吹奏芦笙,时刻准备重振旗鼓,投入战斗。此俗后来成为定期的歌舞盛会,成为苗族传统节日。
蚩尤的后裔遍布中华文化区。中国的“和合文化”将炎帝、黄帝和蚩尤尊称为中华“三祖”。2015年9月13日,“海峡两岸同胞逐鹿共祭中华三祖大典”在河北涿鹿中华三祖堂前隆重举行。虽然“黎民”与“百姓”并不相同,但我们都是华夏子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