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个媒体人对谢晋导演的思念: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潮新闻 共享联盟·上虞 陈胜龙 编辑 沈丹2023-12-11 10:06全网传播量4.1万
    00:00
    00:00
    今年是谢晋导演诞辰一百周年。

    屈指算来,敬爱的谢导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年了。1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跨度。然而,就谢导的影响力而言,依然不减生前。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艺术家,谢导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37部优秀影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见证者。2018年12月,在他离世10周年之后的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谢晋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的称号,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导演。

    谢导虽已离去,但他就像一颗恒星,始终闪耀在艺术的天空之上。他对时代的书写、对人民的关注、对创作永不停歇的创新,使他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永久的经典。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作为上虞本土的一代媒体人,我在工作之中曾与谢晋导演有过多次接触,对他的采访,其实更多的是聆听他的教诲。尤其是在谢导的提携、帮助下,我有幸采访到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绳武、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知名人士,对我的业务提升帮助很大,回想起来真是受益匪浅啊!

    “谢导来看望大家了”!

    1993年8月8日,《上虞日报》正式复刊。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下午,谢导在上虞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上虞原县老人委后二楼的报社办公地点,看望刚在涅槃重生中“出生”的报社采编人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1993年9月,谢晋导演看望上虞报采编人员(后排右二为本文作者

    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记者、编辑见到这样驰名中外的大导演莅临,一时间都显得很拘谨,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才好。

    “你们叫我谢导就行,千万别叫我谢老,我可一点都不老。”彼时的谢导虽已年届七十,但他的声音依然如洪吕大钟般高亢、浑厚。

    谢导的一句俏皮话很快让大家自然起来。于是,他便与大家拉起了家常。“你们这些搞报纸的年轻人一定要以做上虞人为荣,中国以‘上’字开头的地方共有五个,大上海实力最强,但其历史却很短;另外江西上饶、山西上党、福建上杭在历史上都出过重大的历史性事件。新中国成立前,上饶集中营专门关押“皖南事变”被俘的新四军官兵;著名的“古田会议”就是在上杭县召开的;抗战结束后,刘伯承元帅指挥的“上党战役”打得非常精彩。但历史上这些地方的称谓常有变化,像上党现在已改为长治。唯有我们上虞4000多年来一直保持这个称谓不变。放眼全国2000多个县区,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有几个”?

    谢导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就如在片场给演员们在说戏一样。我们一下子被他的博学和出神入化的表情给迷倒了。

    “‘上虞’两字最早是出现在殷墟的甲骨文上,据郭沫若先生考证,上虞的名称在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如今这块甲骨文拓片还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谢导说这话的时候,面部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那一年,谢导专门为上虞报复刊题写了“舜井东山曹娥庙,王充谢安祝英台”的词句,落款处又补写了“发扬上虞源远流长文化灿烂的优良传统”的话语。

    临别前,谢导说:这几个字是我专门写给你们这些采编人员的,大家记住我这句话,小报也能出人才,胡愈之、徐懋庸等当年就是在这张报纸的前身《上虞声》做过记者、编辑,后来成了大家、名家。你们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肩上担负的责任可不轻啊!就从热爱脚下的这块土地开始吧,只有深爱上虞这块土壤,才会持续迸发出创作的激情,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1993年8月,谢导为上虞报复刊题词“舜井东山曹娥庙,王充谢安祝英台”


    我第一次听到“谢晋”这个名字,还是少年时代的1975年。那一年,刚好是谢导带领电影《春苗》摄制组在白马湖畔的春晖校园内拍摄外景。

    电影《春苗》剧照,李秀明饰演女主角田春苗

    说起这件快过去半个世纪的往事,我不得不提到一位故人,他是谢导生前的挚友—谭寿焕先生。谭寿焕彼时的职位是上虞县文化教育局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局长。作为上虞文化界的一位要员,他的为人极为和善,没有半点官架子。走在大街上,老者少年皆称其“老谭”,却很少有人称其“谭局长”的。每当阳光洒在他笑眯眯的脸上,嘴角左边镶着一颗金黄色牙套显得尤为灿烂。

    有一回,“老谭”突然带着女儿和我们几个街坊邻居的小孩去白马湖畔游玩。路上,他一再告诫:到了那里只许看,不准大声说话。

    我们一行六人骑着自行车到了春晖校园。当时,偌大的春晖校园内显得有点空荡荡的。春晖中学的主体在1968年底搬迁至小越并易名为“继抗中学”。春晖原校区内新建了两所学校,一所是白马湖中学,不到十个班级;另一所是进行思想改造的“五七”干校。

    在学校靠近白马湖畔的东南角搭建了一个有三四百平方的棚子,四周都有严严实实的帆布围着,只有老谭伯一人进了那个棚子。后来知道这个就是拍电影的摄影棚,业内人又称“片场”。

    过了一会儿,老谭伯和一个四五十岁年纪,戴着眼镜、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从棚子里走了出来,在距离我们七八米处停下来,抽烟聊天甚欢。老谭伯走过来把挂着车架上的一只帆布袋拿下来,然后递给那个男子。口中低声道:您要的东西已给您带来了。

    事后知道,老谭伯递过去的那个袋子里装得都是绍兴黄酒,而那个男子就是引领中国电影事业的著名导演谢晋。在那个需要凭酒票方能买得到黄酒的时代,老谭此举的确非同凡响,他与谢导结下的莫逆之交由此可见一斑。

    那个摄影棚里面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一概不知,但我记住了“谢晋”这个名字。而我看到电影《春苗》上映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关注谢导的点滴故事。早在我尚未出生的1962年,他导演的影片《红色娘子军》就获得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四项大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占了全部奖项的“半壁河山”。兼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自为谢晋颁发最佳导演奖。

    1962年5月,谢晋获首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时任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左)为谢晋颁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谢导电影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五获百花奖,三次摘得金鸡奖,多次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尤为关键的是,百花、金鸡两大奖项的首个最佳导演奖,均为谢导获得。谢晋的名字由此进入世界级名导的行列。

    上虞谢塘的谢导老家屋内,挂着“东山谢氏”的书法条幅,这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书写的。

    在谢导心中,最为牵挂的是上虞家乡的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谢导每年春节都会携家人回上虞谢塘老家过年。每年上虞在沪举行的虞籍乡亲新春茶话会,他也会按时赴约。

    谢导常说自己是经济工作的门外汉,没有话语权可言。有一回,他却一反常态地说:这些年上虞的发展很快,但在杭甬线的各县市中还是小老弟。改革开放后,上虞企业依靠“产学研”合作搞得风生水起,如今10多年过去好像过了蜜月期,关系有点松弛下来了。“产学研”合作是个好路子,必须坚定不移搞下去!上虞企业与上海交大搞“产学研”合作是全国首创的,我看可以叫上虞的媒体记者先去采访一下交大的校长,让他来表个态,下一步准备如何深化与上虞的“产学研”合作?

    “像我们这样的小报记者怎么可能做到让交大校长接受采访?谢导说笑了吧。”我对一旁的同事低声说。

    “怎么会没有可能,这事我来帮你联系落实!”没想到平时耳朵稍有点背的谢导突然转过身来,非常认真说:我和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都是东山谢氏。

    东山谢氏,好生了得!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东山谢氏一族犹如天花板级的存在,无论是以少胜多、打赢“淝水之战”的谢安、谢玄叔侄,还是才情四溢的谢灵运、谢道蕴……江山代有才人出,谢氏一族不知出过多少人才!

    过了半个月光景,我接到上虞市政府办公室的通知:两天后去上海交大采访谢绳武校长。

    2000年3月,时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绳武(左)正接受本文作者的采访(姜辉摄)

    “谢校长,我是谢导介绍过来采访您的”。

    “我知道,我很高兴接受上虞老家媒体的采访。”谢绳武校长的言谈举止颇为谦逊,一如谢氏这个显赫家族所遗存的特有风范。

    原本半个小时的采访延长到一个多小时,这确实让我始料未及。临别前,谢校长向我透了一个底:按照谢氏家谱,他的辈分要比谢导大,但年轮他差谢导有20岁。所以每次见了面他都称谢导为“叔”。

    20多年前,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国人一扫百年雪耻。在世纪交替的重要关口,有两个虞籍乡亲的身形尤为引人注目。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经叔平随党和国家领导人赴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百年盛典、光彩照人。谢导费时两年多倾力打造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在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全球同步上映,让每一个华人热血沸腾。

    1999年2月18日,恰逢正月初三。这天中午时分,回乡省亲的经叔平和谢导相逢在上虞宾馆的舜井旁。我的同事、摄影记者姜辉手疾眼快,让两位老人定格在一个经典而又美好的历史瞬间。

    1999年2月18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经叔平(左)与谢晋导演相聚在上虞宾馆舜井旁合影(姜辉摄)

    照片中,82岁的经叔平身形消瘦、精神矍铄,颇有仙风道骨之气;75岁的谢导满面春风、踌躇满志,依然充满着创作的激情。他们,一个是中国当代工商界的擎旗人,一个是驰名中外的电影大师。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政协常委,他们连续多年相聚京城“两会”,共商国是。

    在跨越世纪的1999年春节,他们相逢在生机盎然的故土。而从他们亲切又深情的眼神中,饱含了多少浓浓的乡情和寄托。诚如谢导所言:经老,您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代言人,希望您能为上虞企业代言!

    那一年,上虞第一家企业成功上市。上虞由此打开了资本市场的一片新蓝海。

    2008年10月18日晚,回上虞参加母校春晖中学百年校庆的谢导在下榻酒店的沉睡中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离他最寄予厚望传承艺术衣钵的长子谢衍去世还不到一个月。

    老天不公啊!一个为人类文明创造了这么多伟大精神力量的艺术大师,他的人生归宿竟然会作出如此安排?

    我从一阵悲戚之中清醒过来。那一周,恰逢我任报纸值班总编。面对这样一位闻名中外的大导演突然离世,作为家乡的媒体究竟该有怎样的表情?如何在第一时间还原一代名导的人生历程,多角度、多侧面地让读者了解谢晋和他的电影。我想这应该是第二天报纸必须呈现的题中要义。   

    为此,我与编辑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着手编辑版面时,首先是给这个版面取名,从谢晋的艺术创造履历贯穿新中国电影史这点出发,专版取名为《谢晋:一个人和他半个世纪的电影》。然后搜索整理谢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为丰富版面语言,我选择了三张代表谢导不同时期的照片,专门把其书房内的人物照片放大,让整个版面庄重、肃穆。为实现视觉效果的多样统一,版面通过衬底,突出谢晋生平和主要作品。五篇短文分别打上“经历、家庭、追忆、延伸、轶事”等导语,让读者按照编辑的初衷,在不知不觉地浏览阅读中,对谢导一生留下深刻印象。整个版面较好体现了家乡人民深切追思虞籍乡亲、一代名导谢晋逝世的真切情感。

    2008年10月20日,上虞日报为悼念谢导制作的报纸专版

    第二天,版面在上虞日报三版刊出后,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和共鸣,编辑部连续不断从网络平台收到大量缅怀谢晋导演的来稿,从普通小学生到社会各界名流,纷纷追思谢晋,缅怀谢导。上虞日报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又推出10多个追思谢导的版面,赢得广泛好评。

    谢导妻子徐大雯女士在看到这个版面后激动不已,她说,没想到家乡人民对谢晋的感情有如此之深,这是她看到的缅怀谢导最贴心的版面。

    第二年春上,《谢晋:一个人和他半个世纪的电影》这个版面获得2008年度浙江日报县市报好新闻版面奖。

    报纸版面《谢晋和他半个世纪的电影》获得年度浙报集团县市报好新闻版面奖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每每看到这张奖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谢导的音容笑貌。

    他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那些不朽的经典将会永留世间。

    在纪念谢导诞辰百年之际,我有幸看到书法家、上虞日报复刊后首位总编辑车广荫先生书写的作品“时代有谢晋 谢晋无时代”。

    此语不虚。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在品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间隙,自然而然地想起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这些人的名字。

    或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我们的后人在观看那些不朽的电影作品时,依然会念叨起谢晋这个名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