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南孔》剧,千年儒风扬

潮新闻 记者 俞越2023-12-10 01:18全网传播量1.7万
00:00
00:00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音乐剧《南孔》再一次回到他的诞生地浙江衢州,为家乡人民奉献上了一道精神大餐。

衢州观众余淑杰已经是第二次观看演出,这一次,他发现《南孔》有了“升级”:“剧情元素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了,原先一闪而过的柯城‘邵永丰麻饼’的元素,更加完美地融入了故事。”

据了解,目前的《南孔》和首演相比,已经做了至少20%的调整。对于这样一部精益求精的作品,她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思想?让我们走进音乐剧《南孔》背后的故事。

《南孔》剧照

1万字的唱词写了12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少年郎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卖货郎穿街走巷的叫卖声中,《南孔》的故事在衢州这江南小镇的烟火气中缓缓开场了,悦耳动听的歌声萦绕耳畔,宋元交替时期衢城的人文风貌重现眼前。

音乐剧《南孔》是中国首部南孔文化题材的音乐剧,由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和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根据“孔洙让爵”的故事,讲述了元世祖诏命已在衢州安家百年的孔氏南宗重回曲阜奉祀,孔子第53世嫡长孙衍圣公孔洙深感要实现心中抱负,就必须让儒学从庙堂走向民间,遂于忽必烈面前大义让爵、化官为民,以“南孔”族群为核心,创造出了“诗礼相承,贤才辈出”的江南文化盛景的故事。

《南孔》剧照

为了创作这部剧,主创团队集结了国内业内高水准:有曾获文华大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总导演钟浩,有代表作舞剧《孔子》《粉·墨》《关公》等的编剧刘春,创作家喻户晓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电视剧《知否》《梦华录》《清平乐》的作曲吕亮,设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的视觉总监任冬生,2019年世园会开幕式、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服装总设计师阿宽担任服装造型设计总监,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分场导演,有代表作汉唐舞蹈剧场《俑》系列、群舞《散乐图》、群舞《富春》、双人舞《蹲蹲舞我》的田湉是舞蹈总监。

据了解,团队先后多次前往衢州采风、调研、研讨,深入挖掘南孔精神,再到实施、正式演出,《南孔》剧的打磨历时2年,衢州市委宣传部、柯城区委宣传部、浙江演艺集团和主创团队先后召开研讨会近20次,全部推翻式的剧本修改就有8次。100多分钟的演出时长,一万余字的剧本唱词,编剧写了近12万字。

而演出之时召开专题研讨会是必备项目,每一次研讨会之后,主创团队又会对剧本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有专家夸我们特别听劝,”主创人员表示,从8月28日试演后,剧又先后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浙江衢州、北京等地演出,到目前已经演了18场,整台剧近20%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孔洙的夫人秀娘的唱段,进一步丰满了孔洙的女儿孔柳人物性格,优化了舞蹈编排,增设了饼伯的角色等,饼伯从原先仅有翻饼动作的“群演”,变成了卖完饼后拿起书学习的“特演”,而这一段的增加,寻找礼、传承礼、表达礼这一核心主线进行铺垫。

《南孔》剧照

“每一次的修改,唱词、音乐都需要作出大段的调整,我们甚至开玩笑,写到15万字,可能这部剧会更完美。”几经打磨,精益求精,才有了现在的更为完美的演出。11月21日至22日,音乐剧《南孔》作为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作品,惊艳亮相福建厦门闽南大戏院,获得了国内顶尖专家的好评:

原海政文工团一级编剧樊孝斌说,经过提升,音乐剧《南孔》更加精致,“这是非常符合音乐剧结构的作品,唱词充满文学性、音乐性与叙事性,金句频出,剧情完整,从‘渡’到‘礼’,空间的移动和时间的切换十分自由,中国式留白让人想象万千。”

《歌剧》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游暐在其撰写的《别开生面新国风》中写道,“这是焕然一新真国风,较之前的剧本,删繁就简,有地域特征。在艺术创作上,我推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部剧也是如此,孔洙、孔柳等人物形象立住了,‘礼’也从之前的概念化变得鲜明。”

《南孔》剧照

演的是故事,树的是衢州精神地标

要把“南孔”的故事演出来,不难;但要通过故事、音乐、舞蹈和人物的表现,把千年之前孔门这个在中华文明历程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家族的掌舵人的智慧与勇气,以及这个传承有序的家族门风在困境中迸发出的柔软却无穷的力量表达出来,非常难。

剧中,有两场充满着冲突以及东方哲学意味的对话场景,是整部剧围绕着哲学的探讨进行创作表达的表现之一:一幕是孔洙与元朝太子真金对于南宗是否北归时,以弈为喻,探讨家国大义;一幕是孔洙与孔端友(孔子第47世嫡长孙衍圣公)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是更为深刻的内心剖析。而在处理这两幕时,也特别用到了棋这个意向。工作人员表示,“孔子”和“棋子”文化是衢州的特色文化,也是衢州的城市名片。“两子文化”在本剧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以手谈对弈的方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南孔》剧照

为什么孔洙内心会如此挣扎?因为他的选择超越了个人仕途的得失,更承担着整个家族进退的重负。当他铿锵有力地表达出:“国之礼,让庙堂不再虚浮无依;家之礼,让民生能够富足传续;人之礼,让世间和善每个举止;心之礼,让人能直面真实自己”时,整部剧的一切都明了了:卖货郎、浣纱女、众儒生,剧中衢州市井百姓群像,市井与庙堂交融的感官体验,不仅侧面展示了宋元交替时衢州城市的人文风貌,也通过南孔儒学与平常百姓的紧密联系,为孔洙与孔氏南宗的命运抉择埋下伏笔,成为体现主人公艰难选择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连续性,中国数千年历史文脉从未中断,其中的传承有序,既是指从先秦以来孔子等圣贤的经典代代相传,也是指这些经典的要义早就融入普通民众日常生活。

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孔洙决定放弃世袭衍圣公爵位的那一刻起,荡开了儒学平民化的一条新路。

国际儒联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表示, 2018年以后,衢州市委市政府特别提出“衢州有礼”的口号,来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个精神,也体现在这部戏里边。在礼的后面还有一个更高层的东西就是“道”和“义”。今天发扬儒家文化和中华优秀文化,除了要有“礼”的文化,还要坚持道义儒风,要把道义放在一个更重要的地位,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这种价值的普遍性。

《南孔》剧照

一部音乐剧与一座城

“我要为衢州市的领导,为衢州的文史工作者表示敬意。这部戏立住了,对衢州打文化影响,创文化品牌都具有独特性。一部戏使多少人不仅了解了南孔,更知道了衢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高度高度赞扬音乐剧《南孔》,他从这部剧中“看出了衢州选题的果敢和锐气。”

其实,此前也有不少和南孔相关的戏曲、电视剧、纪录片等,但都没有以如此新颖的形式,和如此深刻的剖析来进行专题的呈现。

一部戏使多少人了解了南孔,认识了衢州,我们没有进行统计,但就在外地演出的近20场,场场爆满的情形来说,至少两万余人次看到了剧。在厦门演出时,我们看到了好几位观众是特意从韩国过来看剧,同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他们,被“南孔”的故事所感动,几度潸然泪下;更有不少人是追着剧“二刷”、“三刷”,加上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裂变,“南孔”、“衢州”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大家心中,相信终会迸发一场“寻根之旅”。

《南孔》剧照

“这部剧用心讲好了文化故事,用情讲好了中国故事,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让青少年群体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音乐剧协会原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王道诚在观剧后表示。

“用音乐剧讲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形式很新颖,希望这种活动能多办一些。”衢州观众毛俊菲观看了12月在衢州的演出,她特意带了女儿一起来,让孩子能更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南孔文化。

此次在衢州演出,是“送文化下基层”公益展演,音乐剧《南孔》导演、浙江歌舞剧院创作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孙琪介绍道,由于场地原因,他们对该剧进行了压缩和精炼,但精彩不变。他们走进了石梁镇麻蓬村文化礼堂开启首演,后又前往衢州二中和衢州一中进行交流演出,希望能让衢州的百姓们更深入地感受南孔文化的魅力,体会衢州有礼、浙江有礼,乃至中国有礼的重要表达,不断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关的工作人员表示,《南孔》的全国巡演已经确定,将会给更多地方的观众带去这精彩的剧目。同时,他们也正在抓紧排练“精简版”的《南孔》,培养一批衢州当地的音乐剧演员,让《南孔》成为当地保留的节目,游客们来到衢州,可以游孔庙,看《南孔》,吃孔家宴,深度了解南孔文化。

(剧照拍摄:张海 刘旭东 王祺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