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导演王永林:舞者生涯有限,舞台生涯无穷

    潮新闻 记者 李蔚2023-12-09 06:57全网传播量15.1万
    00:00
    00:00

    从山东莱芜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到艺校老师悉心培养的好苗子,再到被保送北京舞蹈学院,后来成为地方院团的台柱子,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导演……

    虽然舞蹈启蒙比较迟,但王永林就像被一股充沛的力量托举着,一路稳稳地往上走。

    这股力量是什么?

    他笑笑,“不敢说完全是天赋,做这一行需要天赋,但是无数人证明,天赋是有高有低的。我觉得它来源于我的内驱力,是始终不曾懈怠过的对舞台的热情。”

    质朴,这是王永林身上最显性的气质,而且这种自然本色朴在演艺界尤其少见,就像北方土地上挺拔的红高粱。

    “我的艺术启蒙从20元开始。”他说。

    王永林在考艺校前,一直随母亲在家务农,背负青天面朝黄土。当时,有个艺校的毕业生来他的家乡办培训班,20元教三四门课,舞蹈唱歌器乐……那是王永林头一回听说艺校,也头一回了解自己的身体条件,学舞蹈的底子还不错。

    农家孩子考上艺校,进城看什么都是新奇的。但他的好奇心没有挥霍在城市的五彩斑斓中。

    “我是班上年纪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农村里来的,有些自卑,但也让我生出无穷的动力。艺校的老师很多是当地戏剧班子出身,功底扎实,对我的要求很严格……”

    五年后,王永林被破格保送北京舞蹈学院,两年后,又以专业课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来到杭州歌舞团(现杭州歌舞剧院)。

    王永林有些感慨,自己似乎一直在跟舞蹈打交道,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他在舞台上的时间不过11年,尤为珍贵。

    有限的舞蹈演员生涯里,他凭《玉鸟》里的角色“拿下过文华奖;凭《烟雨断桥》拿下过荷花杯优秀表演奖;凭《F》拿下过白俄罗斯第十届国际现代舞金奖……

    一系列的奖项背后,是王永林始终在拓展自己对于舞蹈表达方式的理解,对于自身表现力的挖掘。

    “有一段时间,舞蹈界刮的是技术流的风,以开发人的肢体极限为目标。”王永林本能地不喜欢,他想跳有灵魂的舞。

    “有一段舞,始终会在我的脑海里跳出来。”王永林说,那段舞就是北舞的张云峰老师(现北舞创意学院院长)曾经创排的舞剧《红色恋人》中的一段双人舞。

    双人舞只有短短两分钟,不足以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王永林求助张云峰老师,张云峰老师又邀请中芭的费波老师,编出了一段完整的双人舞作品。

    这个作品,有电影的原著,又取自舞剧的精华,编舞也是以人物情感为核心。“特别走心。”王永林说,排练之初时,他与搭档不熟,两个从就商量开跳前半小时练对视,以沉浸到角色中去。

    “尽管过去了20年,但在今天看来,这支舞依旧是非常有价值的。”王永林说,舞蹈不是虚壳,不是只为追求人体肢体的极限,或者好看的样子,它的本质应该是走心的,以表达情感为目的。不止是王永林,这个舞蹈作品的两位编创老师,都把它视作自己重要的作品。

    跳《红色恋人》时,王永林的舞蹈风格也在改变,“我从以前一直提着气,到慢慢松下来。”

    艺校时期,王永林学的是中国舞的,其中包含中国民间舞、民族民间舞,进了北舞后学古典舞,这是结合了芭蕾、戏曲包括中国武术元素的舞蹈风格,非常看重个人技术能力;毕业入团后,王永林一方面靠多跳,大作品小作品都跳,另一方面又去学习了现代舞,让自己松下来,做到张弛有度。

    “我不停地跳,不停地总结反思,虽然个人对舞蹈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不可否认,我的体力在逐渐下降。”有一点遗憾,但一直在内驱力下追求自身改变的王永林,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他想到了去编导。

    在北舞时,王永林就曾经选修过一个学期的编导。“学得特别皮毛,但基本路数懂了,知道编导要从动机开始,再一点点发展成4个8拍,再生发开去……”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王永林接触各式各样的导演,为他们大大小小的作品设计舞蹈。“保守估计,一年可能要编上百个作品。”这是一个大量积累的过程,王永林把每一个作品都视成创作个性的展示,加入自身很强的个性和审美在其中,“哪怕只是给晚会编舞。”

    “从舞者转型到编导,我觉得优势在于,我们就是在舞台上长大的。在舞台上如何进行更好的呈现,有些地方似乎是无需思考、与身俱来的。”王永林与好友王迪导演一起给慈溪青瓷瓯越艺术团创作了青瓷瓯乐《听瓷》,他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作,剥离特色不明显的民乐,放大瓷的元素,融入现代科技的舞美和现代舞的风格。

    《听瓷》

    《听瓷》

    《听瓷》

    《听瓷》

    “这个作品很成功,因为我们牢牢抓住了动机,动机就是一个作品的灵感所在。就像良渚题材的作品,我们抓住的就是城市、稻作、玉器、符号、水利,手拿把掐,在此基础上,让它生长,赋予它更多的内容。”

    《听见良渚》

    《听见良渚》

    《听见良渚》

    《听见良渚》

    作为一名编导,王永林对舞台的热情进入了另一个境界。他痴迷于每一个讲好故事的作品,比如施国庆编导创排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鼓舞大海》。

    “敲鼓怎么做成一台作品,敲90分钟,岂不是要把观众的脑袋给敲炸了?”王永林说,但是施老师就能拎出一个脉络来,有起承转合,有情感发展,有审美节奏,在这个完整的故事里,波澜壮阔有之,情感暗涌有之。”

    与施国庆老师

    与施国庆老师

    所以,这次成为浙江舞台艺术第二批“1111”人才计划的对象,王永林就找到认识了10多年的施国庆老师。“他已经从浙江省文化馆退休了,但这么一来,我们不是更有时候在一起交流了。”

    这次,王永林很欣喜有了这么多“同学”,以前就打过交道,这下变成同窗,更有机会可以合作干一番事情了。“我们几个同学,已经有了一个计划,想做一个浙江本地的题材。”更让王永林兴奋的是,接触的都是舞台同行的精英,“我对舞台的一切都葆有强烈的兴趣。他们虽然与我专业不同,但都有自己独到的语汇。”

    舞台真的很深奥,你越了解它,越是会一头扎进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第二期人才计划